打击乐,乐器分类名称之一。凡用打、击方式发声的乐器统称为打击乐(器)。通过打击乐的艺术表现力,能带给人们欢愉的心情。高中开始接触架子鼓的陈家有,是如何学习打击乐的呢?回到惠州后,又是如何成为一名打击乐老师的呢?疫情之下,陈家有又该如何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的呢?欢迎收看本期的惠城风情画——《惠城风情画》。
回忆一下,你小时候有没有试过用筷子击打桌子、用勺子敲碗用小木棒敲响饼干盒子……几乎所有孩子都玩过“打击乐”,可以说打击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制造声响的欲望,是孩子的首位“音乐伙伴”。中国对西洋打击乐器专业系统的学习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半个多世纪的教与学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体系与脉络。陈家有总结了十几年学习打击乐的经验,在疫情中,危中寻机,让自己的音乐梦想走出更远。
(一段架子鼓)
同期:鼓手 陈家有
其实那时候是我舅他们听那些港台歌曲 还有一些欧美的拉丁音乐 那时候我就对音乐感兴趣 后面上高中的时候组乐队 弹吉他 后面乐队缺鼓手 结果就变成了鼓手
开始玩架子鼓陈家有,为了能买到一套架子鼓,与同学们一起在一家陶瓷店里打工。
同期:鼓手 陈家有
好像是一天几十块钱 那套鼓也不贵 其实那时候买的第一套鼓是一千多块钱所以就打了一个月这样子 就买第一套鼓
有了架子鼓之后,陈家有又去买了一本教材,开始自学架子鼓,为了打出更好的节奏,在学校,陈家有经常跑到师兄那里去请教,回到家中就听练习曲,练习节奏。一晃两年,高中毕业后陈家有,为了追求音乐的道路,开始了“北漂”生涯。
同期:鼓手 陈家有
第一次就说我真的是离家那么远的地方 就是新鲜 然后就感觉前途一片光明 就真的是因为看到太多高手了 每一个人 师兄也好或者同学也好 每个都很厉害 都有童子功然后老师也很厉害 那时候就觉得 我以后一定能够就是在北京 去北漂的人一定会有这种想法的 我在北京我一定要混出个样子出来 一定会有这种想法 所以那时候北漂的时候天天就练呗 就是不断的去问人 不断的去跟老师学
初到北京,陈家有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跑完步之后,把一日三餐都买好,就一头扎进了琴房,开始一天的打击乐的练习。一直到晚上十点,陈家有才从琴房出来。
同期:鼓手 陈家有
有个课程表 一天里是有音乐赏析 然后打击乐的合奏课 就去上 然后专业课在哪一天 其他时间都是自由的 自由的话我们就会去演出 去排练 然后去打工 或者是去哪里蹭课去中国音乐学院 去中央音乐学院 传媒大学去蹭课
除了普通的基础教育课程以外,陈家有会经常去上大师课,一节大师课最便宜也要一千多块,为了能多一点的聆听大师授课,陈家有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打工。越是投入越是能感受到打击乐的魅力所在。
同期:鼓手 陈家有
其实我觉得如果是在广义范围里面的话 任何一个物件 它都可以是打击乐 任何一个东西 不管是桌 凳子 还是说我们的 能发出声音的 你都可能打出节奏 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也是 它都会有声音 这也是打击乐 如果你真的非要狭义的去理解它的话那就是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爵士鼓 低音鼓 什么马林巴 还有排鼓 因为它分有中国的民族打击乐 然后还有西方的西洋打击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努力学习打击乐的陈家有慢慢得到赏识,身边的人开始给他介绍一些机会。
同期:鼓手 陈家有
其实挺感谢那时候在 北京遇到的那些朋友跟那些长辈 前辈 很照顾我 就是他觉得你不错 你人挺踏实的 我给一份什么助教 老师助教给你 那我就去 然后就一直都没停过后面就有话剧团找我 也是朋友介绍 这个小伙子不错的 挺踏实 那就又找到我 然后大概是做了两三年话剧 然后全国巡演到处走 一直跟着那个剧团 剧组到处走 然后中间也帮电视剧去做过一些配乐的工作电影 电视剧
机会虽然很多,但是陈家有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依然过得比较艰难,而家人也希望陈家有能够离家更近一些。于是陈家有决定回到广东。回到广东后,陈家有先后在珠海、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都工作过,但是来到惠州以后,觉得还是惠州适合自己。
同期:鼓手 陈家有
高中或者是我小时候 我还是在惠州其实挺长时间的 我每年的暑假寒假都会来惠州 我的亲戚都在惠州 都比较有感情
(我在惠州有)很多高中同学 初中同学 我高中是在惠州上的 所以在惠州有比较多的朋友 很有情怀
回到惠州后,陈家有组建了一支说唱团队,团队经常在珠三角地区进行演出,随后,陈家有又开始做音乐策划、活动策划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激情也慢慢地磨淡了,同伴们成家的成家,立业的立业,慢慢的离开了团队。但是为了能让自己的音乐梦想得到延续,陈家有开始做起来打击乐的培训。
同期:鼓手 陈家有
既然我不能够去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团队 那我能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所知道的知识 所拥有的技艺能够用这种方式传递给其他人 传递给他 可能他有条件或者有机会能够又呈现新的乐队新的团队 新的希望 所以那时候就开始做培训
同期:鼓手 陈家有
做这种启蒙或者是这种培训 是有种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 不断的在成就 然后我现在很多学生也开琴行 然后有很多学生就是可能去了澳大利亚 去了上海 去了北京 然后有的小孩 就现在可能从四岁多跟着我一直现在就开始上五年级到六年级 看着长大 那种感觉很不同
教了几年后,陈家有发现每个学生的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市面上的打击乐教材又良莠不济,经常会重复教学,拖慢教学进度。于是陈家有有了自己编写教材的冲动。
想象很简单,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首先就是体系的形成,陈家有想到当年做“北漂”时认识的一位日本老师,很多国内一线打击乐手都是他的学生,陈家有觉得这位日本老师的教学体系比较完整,他可以结合自己的多年来的学习和教学经验进行编写。
同期:鼓手 陈家有
现在也有很多不会用 但是笨人有笨人的办法 就是说 当你遇到这个问题 你发现专业的知识或者是你没有这种专业技能的时候 我能不能这样子就绕一个圈 可能是让绕挺大一个弯可能对专业设计师来说 直接一点就搞定 但我的话可能就是还是用很多笨办法 但是始终能出来结果
编写完的教材,陈家有只是在自己的培训机构进行传播,效果非常好。几年之后,陈家有已经编写八本教材。2019年底,一群玩音乐的朋友来找陈家有交流,当他们看到这些教材后,非常开心,一直埋怨陈家有不够义气,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不早早的拿出来。
同期:鼓手 陈家有
那我当时也给他们看了 看了之后 就觉得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早点拿出来一起来去做 一起来去分享给更多的人 然后帮助到更多的人能够进步得更快 我想那我该怎么操作他们说其他事情不用你来去想太多 你只需要把这个事情做到更加好 就把它做得更加的完善 更加完整 就OK了 然后我们先在深圳先在东莞 我们所能覆盖的点我们先做上
正当陈家有和朋友们开始计划的时候,新冠疫情席卷神州大地,计划也只能暂时搁浅。
同期:鼓手 陈家有
其实这个疫情期间我们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 你除了线上 我也尝试了线上的东西 包括录制一些教学的视频之类 然后你说有没有什么别的收入 那其实是特别难的 这很正常其实跟大多数的琴行和同行都是一样的 都岌岌可危 我们差点也是挺不过去
疫情虽然严重,但没有打断陈家有对未来的期望,他把原先做好的教材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把教学视频进行了一次改进,把原先的计划又完善了一些细节,希望在疫情结束后,可以更好更快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期:鼓手 陈家有
能够把它做的更加完善 做得更加的强大 然后等到疫情结束之后 我们就可以立刻推出来 然后立刻能够去抓住机会 然后就是如果在一次新的考验或者是挑战又来的时候我们最起码这个疫情都抵抗住了 下一次再来 什么情况的话 我们也知道该怎么处理 该怎么来去应对 抵御风险
如今,在深圳、东莞已经有两家培训机构开始普及他的教育体系。对未来,陈家有充满了希望,他说,希望自己的原创音乐作品能够做成数字专辑、拍MV,记录着自己每个阶段的音乐感悟;也希望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让自己的学生能够登到更高的舞台;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健康成长,能够接过自己音乐梦想。
受到今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都面临极大的考验,但是考验中也有机遇,只有改变现有思维,才能抓住危机中的机遇。陈家有说,音乐是生活的调味剂,如今,打击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欢,既然疫情没有打垮他,那他就要让自己的音乐梦想继续延续下去,做好打击乐的教学工作,促进惠州本地的打击乐的发展,给更多的人带来艺术上的享受。
来源:惠城新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