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道】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节气应注意科学养生

惠州中心人民医院
+ 订阅

小暑少动心平和,游泳瑜枷太极歌,

苦瓜果蔬粥汤品,规律休眠情绪稳,

夏练三伏百步走,避暑胜地好旅游。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意指天气炎热的开始,但是还没到最热。

小暑节气之后,暑热的天气特点会更加突出,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容易出现精神疲惫、食欲不振等情况。

那么小暑该如何养生呢?专家指出,小暑时节宜少动多静,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作息应有规律,睡眠要充足;多吃苦瓜等清热祛暑的蔬菜和水果,多喝汤或粥;选择散步、游泳、瑜伽、太极拳、旅游等方式进行运动。

起居养生:宜少动多静

从中医理论方面讲,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小暑时气候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大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而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因此小暑节气时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

饮食养生:宜清淡为主

天热,很多人都会感到食欲不振。小暑时节,饮食以清淡为主,注意清热祛暑,侧重健脾、化湿。但不等于追求饮食的绝对清、素,只吃蔬菜、瓜果,最重要的是注意营养均衡,因为炎热使人的代谢能力相对变差,任何一种营养物质都要适量摄入。

推荐食品:

三花——金银花、菊花、百合花,冲泡成茶,消暑佳品;

三叶——荷叶、淡竹叶、薄荷叶,适合冲泡、入汤;

三豆——绿豆、赤小豆、黑豆,吃一碗三豆粥,能清热降火;

三果——西瓜、苦瓜、冬瓜,清热消暑、凉血解毒、滋肝明目;

三宝—— 绿豆芽、莲藕、黄鳝,利尿除湿、健脾养胃、补中益气。

运动养生:宜掌握强度

小暑时节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强度过大。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也可选择游泳、瑜伽、旅游等。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都应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游泳可谓最适合盛夏的一种运动方式。小暑时节游泳不仅可健身,而且可消暑,同时,可防治颈椎、腰椎疾病,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在小暑时节练习瑜伽,可以使人保持心境平和,帮助舒缓烦躁情绪,起到安神养性的作用。

艾灸保健:可冬病夏治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到心烦不安,疲倦无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这个节气施灸,可以降火气、养元气。

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专家提醒,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防病:严防心力衰竭和中暑

高温天气容易心力衰竭,心衰通常是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进入高温天气,由于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脏器的供氧能力明显减低,不少“内心脆弱”者就会引发心衰。因此,进入高温天气一定要注意养“心”。

小暑时天气已经很热,若强烈阳光照射过久,红外线使人的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就易中暑。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汗液蒸发困难,而体内热量积蓄过多、出汗过多,导致体内水和盐大量排出,当得不到及时补充时同样可能中暑。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文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供稿:曾 宁 综合网络资料

温馨提醒

我院专科门诊、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住院部等已全面恢复诊疗服务,为减少人群聚集、做好疫情防控,医院推行非急诊病人全预约,先预约后看病。请来院就医的市民朋友按预约提醒分时段就医,到院后如实申报健康信息,并主动出示身份证与粤康码,以便快速配合完成流调及预检分诊工作,节约就医时间,同时要全程戴口罩,科学防控,安全就医。

主编:曾   宁

编辑:钟一夫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