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确已成为冲击全球经济的最大‘黑天鹅’。”近日,刚刚履新的科迪华农业科技大中华区总裁郑子勤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市场规模,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最前沿数字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为数字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想象空间。科迪华期待把握机遇,积极投身中国农业数字化进程。
科迪华,这个名字并不被普通大众所熟知,但却大有来头,其前身是国际农化巨头陶氏化学与杜邦公司合并后,独立分拆上市的农业科技公司,目前主营种子、植物保护和数字化服务。2019年,科迪华全球实现净销售额138亿美元。
郑子勤介绍,科迪华加上前身公司在中国发展已经超过四十年,拥有从研发、制造、销售到服务的全部业务团队。目前,科迪华在北京、上海和台北都有业务机构,持有2家合资企业、6处生产基地、19座研发设施,业务覆盖28省区,支持超过1000万农户。
郑子勤表示,科迪华将不断深化中国本土化战略,因地制宜打造全周期解决方案,以满足农民在整个种植周期及流通环节的各类需求,助力农民增产增收;每年开展数千场各类培训,帮助中国农民理解种植经营规律,培养兼具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未来农民。
农业科技改变农业生产模式。
全球产业链分散化、多中心化趋势显现
南方日报: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多个国家经济停摆。您如何看待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
郑子勤: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确已成为冲击全球经济的最大“黑天鹅”。长远来看,疫情还很可能直接影响到全球产业链的未来布局,分散化、多中心化的新趋势已经开始显现。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发展。然而就农业来说,成就斐然的背后,持续增加的人口和减少的耕地规模,频繁气候灾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所形成的压力也日趋严重。在中国迅速膨胀的中产阶层消费推动下,人均食品消费量和品质增速不减。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农业如此,中国国民经济更是如此。
中国正在努力应对疫情冲击,同时保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增长等发展战略的有序推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希望可以从自身农业企业的根本角色出发,通过现代化的农业解决方案、创新型的技术以及定制化的产品,助力中国农业收获更高的产量和实现更好的质量。
南方日报:科迪华目前在中国的投资布局情况如何?疫情是否对科迪华的发展形成冲击?
郑子勤:目前,科迪华在北京、上海和台北都有业务机构,持有2家合资企业、6处生产基地、19座研发设施,有1000多名人才直接或者间接服务于科迪华。我们的业务覆盖28省区,3000多渠道商和3万零售商,支持超过1000万农户。
直面疫情冲击,科迪华聚焦人员安全、业务持续、春耕生产和农民增产增收,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情况,确保了公司业务的持续和运营的稳定。我们的产能也已趋于完全恢复,通过协调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我们有能力保障充足的市场供应。
疫情对农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既有短期挑战,也有从长期看对转型的催化。在这其中,我们观察到了三大尤其值得注意的现象:其一,农户开始积极寻找不确定性之下保障产出和收益的途径;其二,数字化工具被更多运用到农户耕种经营当中;其三,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弹性将受到农业企业更多的重视,以抵御更多不确定性。
农业是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基础,稳定的食品生产和供给是我们克服疫情挑战迅速恢复经济活力的基本保障。
数字农业在中国发展具广阔想象空间
南方日报:中国疫情防控已见成效,不少行业复工复产已经启动。科迪华中国目前复工情况如何?
郑子勤:我们在中国的业务运营在全球最早实现完全恢复,没有出现员工或者家人感染,已处于全员复工状态。除我们在中国的所有工厂都已经恢复生产外,科迪华还积极支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抗疫情,保生产。从2月初开始,我们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了超过500场各类线上咨询、指导、培训和交流活动,为农民送技术,送方案,推动春耕生产顺利开展。
针对今年的重点虫害,科迪华也进行了全面的防治布局。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优化调整了草地贪夜蛾防治用药推荐名单,乙基多杀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入选,科迪华提供的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技术则成为农技推广中心推荐的独家/唯一种子处理产品。
南方日报:科迪华接下来在华布局有何发展计划?
郑子勤:科迪华加上前身公司在中国发展已经超过四十年,整合了中国农业界最具竞争力和覆盖广度的业务网络,拥有从研发、制造、销售到服务的全部业务团队。我们以种子、植物保护以及数字化服务三大业务跨平台服务中国农民。服务农民是科迪华业务的中心,在中国,我们的策略是帮助广大农户确立种植经营新模式,推广创新技术方案,加速本土化和促进行业协作创新。
我们持续致力于培养农民耕种经营能力、助力种植者丰产丰收,期待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农业协同发展。作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公司,科迪华传承前身公司一流的人才、技术和研发能力,我们努力为农民及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快和更好的创新成果,助力中国和全球的农业变革。
科迪华将不断深化中国本土化战略,针对全国不同地区种植者所面临的具体挑战,打造更多可操作、可复制、有成效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始终致力于深化与跨企业以及政府企业之间的协作创新,以开放的姿态欢迎行业内外的协作创新,推动农业变革。
南方日报:今年初,农业农村部、网信办联合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20-2025)》,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全面启动,农村新基建快速推进,数字农业浪潮滚滚而来。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这将为科迪华带来怎样的机遇?
郑子勤:物联网、移动通讯、云计算、卫星遥感以及无人机测绘等一系列数字技术,不仅拓展了农业服务的边界,更刷新了现代农业的生态。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市场规模,加上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最前沿数字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为数字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想象空间。
作为数字化农业坚定的创新者与实践者,科迪华继承了前身公司一流的技术研发能力,致力于把全球最好的技术和经验引入到中国市场。通过积极采用最前沿的数字化技术,结合公司深厚的农艺技术、知识储备以及种子与植保相关数据,科迪华打造了一套系统而全面的数字化服务工具,旨在为行业提供一流的服务解决方案,给予广大农户农艺和财务决策支持。
在中国,我们积极投身农业数字化,期待可以充分把握相关发展机遇。我们同无人机制造、卫星数据处理和电商流通等领域企业保持开放合作:为飞防开发专用产品和剂型,推动植保飞防行业制定统一标准,强化人才培养;协助打通农业生产和电商流通之间的通路;与本地卫星数据供应商合作;与中国农科院等研究机构协作推动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研究。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更有益于人类和环境的生产食物的方法。
开展数千场培训 培养未来农民
南方日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增加专项债券投入,支持现代农业。科迪华在相关方面有何优势?
郑子勤:科迪华在农业领域处于领导地位,是一家专注于农业科技的企业。我们拥有农业领域丰富的经验和历史积淀,传承杜邦先锋、杜邦植物保护和陶氏益农,在农业技术方面有400年的丰富经验。目前全球种子和作物保护的市场合计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而我们的创新实力、良好的客户关系、完整的产品先让我们得以成为全球领导者。
我们积极整合跨平台的产品和服务,因地制宜打造全周期解决方案,以满足农民在整个种植周期及流通环节的各类需求,助力农民增产增收。我们的五大创新优势包括:一、种质优势;二、基因组编辑;三、天然产品;四、多平台解决方案;五、数字化工具。
此外,在对现代农业的支持上,科迪华对种植经营的积极推广则是另外一大优势与特色。我们联合各地大学开展“农民大学”活动,帮助农民朋友走进大学校园接受覆盖农场运营全周期的完整知识和技能培训。
南方日报:今年,是科迪华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的开局之年。科迪华最新发布的14大可持续成长目标,将如何赋能中国农民、农村与农业?
郑子勤:为更好地赋能中国以及世界农民、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迪华将着重从惠利农民,保护土地,振兴社区和永续经营四个维度切入,持续推进目标的实现。这14大可持续成长目标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直接对应了全球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事实上,科迪华及前身公司已经持续多年投身这些热点领域并积极开展实践。此次科迪华更进一步,公开承诺持续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这些目标进行量化追踪。
尤其在中国,科迪华及前身公司在相关方面已经有着多年的耕耘。我们每年开展数千场各类培训,帮助中国农民理解种植经营规律,培养兼具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未来农民。在扶持妇女以及青年上,我们积极倡导农村妇女权益和教育,长期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技术型农业人才。尤其在产品层面,科迪华还推出了以灵斯科为代表,一系列环境友好特性屡获权威认可,低环境毒性、低生态毒性和低挥发性的植保产品。
【记者】赵晓娜
【统筹】谢美琴
人物简介
科迪华农业科技®大中华区总裁郑子勤。
郑子勤,现任科迪华农业科技®大中华区总裁,全面负责科迪华在大中华区的业务。拥有近30年丰富的管理经验,在杜邦大中国区、亚太地区及全球总部担任多个管理岗位,并成功带领杜邦大中国区主要战略事业部经受住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考验并实现了业务提升,展示了杰出的战略与业务能力、创新精神和培养以及领导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