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直吃吃吃,又怕一直胖胖胖?别担心!其实,每种食品的标签中上都有一个健康饮食“神器”——营养成分表。
今天
佛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专家
继续为你解密
食品标签中的“营养成分表”
解密食品标签③
一、营养成分表的构成
营养成分表中须标示的营养成分是有讲究的,其中“1+4”属于强制标示内容。“1”指的是能量,“4”指的是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
核心营养素是食品中存在的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摄入缺乏可引起营养不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健康,摄入过量则可导致肥胖和慢性病发生。
对于能量及核心营养素,既要标示含量值,也要标示能量及核心营养素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
若“1+4”以外的营养成分进行营养声称或者功能声称时(比如维生素、矿物质等),也须同时标示该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
小知识点:对于绝大部分预包装食品,营养成分表属于强制标示内容,但也有部分食品是可以豁免强制标示的,包括:生鲜食品、现制现售食品、小包装食品(包装总表面积≤100cm2或最大表面面积≤20cm2)、乙醇含量≥0.5%的饮料酒类、包装饮用水、每日食用量≤10g或10mL的预包装食品等。
二、营养成分表中的健康密码
每一种食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往往是有些营养成分需要补充,有些又不想摄入太多。如何是好?
健康密码在这里!每一个营养成分表均有两组数据:
1. 营养成分的含量值,一般以每100克(g)、每100毫升(mL)、每份(应标明每份食品的量)表示。
比如灭菌乳奶营养成分表显示,每100mL中蛋白质:3.6g,表示每食用100mL酸奶,可摄入3.6克的蛋白质营养成分。
2. 营养成分的营养素参考值%(NRV%),营养素参考值(NRV)是用于比较食品营养成分含量高低的参考值,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营养成分含量的高低。
比如一款面包的营养成分表,从观察NRV%数据可知,蛋白质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脂肪含量均比较高。
三、妙用营养成分表,我的健康我作主
过量摄入糖、脂肪、钠等营养物质会增加患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的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核心建议”包括:“控糖”“少油”“少盐”,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每天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控制食盐每天摄入量不超过6克,烹调油每天摄入量25~30克。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第1部分;宏量营养素》推荐,儿童和青少年的脂肪摄入量为20~30g。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含糖饮料是添加糖的重要来源。富含脂肪的食品包括食用油、油炸食品、糕点等。
如何控制糖、脂肪、钠(食盐)的摄入量呢?
这时候,
营养成分表就派上用场了。
一瓶饮料和一包薯片,
如何估算健康的食用量呢?
还有一个实用tips:
“无蔗糖”不等于“无糖”
“0脂肪”“低脂”不等于“低热量”
无蔗糖≠无糖
对于许多爱美宝宝来说,无糖食品是她们的心头好,然而一个“糖”字却有很多玄机。
根据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碳水化合物(糖)≤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就可以声称无糖或不含糖。
“无糖”食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标示为“0”,而“无蔗糖”食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会标示一个具体数值,一般是大于0.5g/100g或100mL。
为什么“无蔗糖”食品碳水化合物含量不低呢?因为它是“无蔗糖”,只是不添加蔗糖,不等于没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例如:有的食品标注了“无蔗糖”,而配料表中却显示添加了蜂蜜,蜂蜜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
有的食品标注了“无添加蔗糖”,但配料表中却有“麦芽糖浆”“麦芽糖醇液”,能量也达到1752千焦/100g和2000千焦/100g。
上述的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属于碳水化合物,会产生能量。
有些食品本身含糖量高,比如100%桑果汁,即使无添加糖,总含糖量也会高(9.5g/mL)。
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糖”。所以,千万不能因为看到“无添加糖”“无蔗糖”等的字眼,就觉得吃“不胖”了。正确的打开姿势应该是通过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这一项数据来识别。
0脂肪、低脂≠低热量
根据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脂肪≤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可以声称无脂肪或不含脂肪,脂肪≤3g/100g(固体)或≤1.5g/100mL(液体)可以声称低脂肪。
“0脂肪”、“低脂”食品就是低热量食品,可以无压力、任性地吃?非也!
比如打着“0脂肪”、“低脂”旗号的酸奶,为了保证其口感,会添加糖、浓缩果汁、果酱等配料,热量也就不低了。
如某低脂酸奶,脂肪含量只有1.3g/100g,但营养成分表显示其能量为356kJ/100g,若该酸奶为200g/杯,那1杯酸奶热量就相当于1包30g的薯片了。
酸奶
薯片
通过营养成分表,
相信一定可以选购到适合您的健康食品!
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创,佛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供稿
编辑:陈丽雅
校审:钱飞飞、郭子宁、闵莘
转载请注明以上出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