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上午,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与珠海市地理与自然教育学会开展了自然教育志愿者培训的第三期课程——实践活动培训课程。
本次课程由室内舒适的讲座学习,转变为野外实习考察,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淇澳村历史回溯;2.淇澳红树林自然导赏培训。
请跟随小编的脚步,来感受淇澳村的文化魅力和丰富多彩的红树林生物吧。
1、淇澳村的历史回顾
要追溯淇澳村的历史,那肯定少不了村史馆蔡馆长的讲解,从“淇澳”这个名字的由来开始就极为讲究,原名“旗纛澳”转变为“奇独澳”,后因习俗文化的影响,转变为“淇澳”,而“淇澳”也跟其地理位置有关,我们常说的“淇”是指淇水,河流,“澳”是指海边弯曲可以停靠船的地方,而淇澳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上,正好符合该寓意。
跟随着蔡馆长的脚步,我们了解了淇澳村的抗英历史——取得了全国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我们不单只要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每一次历史事件的经过,还要学习并传承伟人们的精神,正如蔡馆长所说的“打胜仗靠的不只是武器、环境等客观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意志。”也正是因为此次战争的胜利,淇澳村获得赔款,方得以建造由花岗岩铺就的“白石街”,供后人缅怀先烈,传承精神。
抗英广场讲解
跟随着历史遗迹(白石砖)的引导,我们来到苏兆征故居,虽未能观看到苏先生68平米的斗室,但通过一堵蚝壳砌成的墙,也能感受到苏先生虽身居要位,但仍坚持质朴节俭的生活经历,值得我们去学习。
苏兆征故居讲解
好奇的小志愿者们
最后我们集中在街巷尽头的大榕树下,乘凉之余,蔡馆长在钟氏宗祠前为我们展开一场钟氏起源与发扬的历史盛宴,尽管室外温度极高,也掩盖不住志愿者们浓浓的学习欲。
钟氏宗祠前讲解
2、淇澳红树林自然导赏培训
志愿者们在秋枫老师的带领之下开始第一次红树林小组自然导赏实践活动,通过分小组形式进行,每组选出两名导赏员带领全组导赏红树林,以培训自然教育志愿者们的导赏能力。
秋枫老师示范讲解
志愿者们积极提问
小组讲解,亲子积极互动
期间志愿者们以及亲子团队认真观察、拍照并记录,在导赏时积极提问:
“如何判断涨潮落潮?”
“真红树和半红树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胎生现象?”
“招潮蟹与红树林之间怎么进行关联互动?”
......
通过本次的导赏,你能回答这些疑问吗?我们一起来科普一下。
如何判断涨潮落潮?
淇澳岛的潮水为半日潮,每天两涨两落。目前一般是上午涨潮,下午退潮。晚上还会有一次涨退潮。通过观测水流的方向以及潮水位可以判断涨退潮情况。
真红树和半红树有什么区别?
真红树植物:指专一生长在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它们只能在潮间带环境生长繁殖,在陆地环境不能够繁殖。
半红树植物:指既能在潮间带生存,又能在陆地环境中自然繁殖的两栖木本植物。
部分真红树种类及其特征(纠正,老鼠簕非胎生植物)
部分半红树种类及其特征
什么是胎生现象?
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之一是"胎生现象",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成熟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短时间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而如果未能及时扎根,由于胚轴自带“粮库”,且富含单宁酸防海水腐蚀防鱼虫啃咬,甚至可以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
招潮蟹与红树林之间怎么进行关联互动?
红树林生态环境中形成表层泥土中的藻类和微生物成为招潮蟹的食物,而招潮蟹在树木根部周围的土层中打造窝穴可以疏松土层,便于氧气的进入,有利于红树林的生长。
红树林还有许多神奇的物种和现象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作为自然教育志愿者,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唤起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更深入理解自然在我们的生活以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承担的关键角色!
3、红树林内生物观赏
淇澳红树林栈道边上 成片的秋茄树
桐棉的双色花(杨叶肖槿)
银叶树的板状根
银叶树的“奥特曼”果
远处潮间带上站立着高大的无瓣海桑,抵挡每日潮汐
变成红黄色海漆树叶片里积累了大量的盐分,随落叶回归大海
芦苇、茳芏、卤蕨、草海桐生长在淇澳红树林湿地里
西涌水闸调节进出堤坝内基围鱼塘的海水
弹涂鱼
蝽
雄性招潮蟹
雌性招潮蟹
变异的斑络新妇(纯黑色)
4、花絮
导师的专业指导、志愿者工作人员的高度负责、参与者的热情投入,使这一期的野外实践培训圆满结束,也留下了大量主题鲜明、精美的图片,这哪能少了可爱又专业的摄影师?借以下图片,致敬各位大师们。
摄影师们装备齐全,姿势到位
【通讯员:珠海市自然资源局 何佳佳】
粤自然小编团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