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雷厉风行的“扶贫书记”,为啥能被瑶族同胞当成自家人?

南方+ 记者

“新铺的路砖不平整啊,要赶紧平整……”顶着6月的烈日,刘艳军站在村里的柏油路上打电话。不一会儿,几个工人骑着摩托车匆匆赶来。

刘艳军。

刘艳军是惠州市委办驻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第一书记,在村里出了名的“雷厉风行”。端午节刚过,他就回到村里,查看几个基建项目的进度。一发现问题,能马上解决的,他一秒钟都不耽误。

“村子发展的大事拖不得!”驻村4年多,军转干部出身的刘艳军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跑步前进”,这个省定贫困村一年年变了模样:干净宽敞的柏油路,取代了杂草丛生的泥土路;带有瑶族风情的新屋,代替了破旧的泥砖房;水塘里的荷花摇曳,大棚里的瓜果飘香;以前无处休闲的村民,如今有了散步健身的公园。

上东村改造前。

上东村改造后。

怎样保证稳定脱贫,村子实现长远发展?现在,马不停蹄的刘艳军又在为这件大事忙活着。

用真心和实干迅速融入瑶乡

“刘叔叔,这个给你……”日前记者在上东村党群服务中心采访时,看到邻家的瑶族囡囡捧着刚切好的西瓜来找刘艳军。有村民说:“军哥是村里的‘大明星’!上到老人,下到孩子,都跟他亲。”

一个在市级机关工作多年的湖南汉子,为啥能被村民当成自家人?“他是用真心和实干,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上东村党总支书记刘军文说。

带着打造省级扶贫示范村的重任,2016年4月,刘艳军到上东村走马上任。地处惠州最北端的山区,瑶族同胞聚居的上东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由于交通闭塞、产业空心化,村子集体经济年收入仅2.7万元,村民住着破房子,村道泥泞、污水横流。

一番细致走访下来,刘艳军发现困难不少。“当时最大的难题之一是,老乡们对脱贫的信心不足。”他回忆说,当时就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把士气提上来!

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办公室支一张床,这就是刘艳军在村里的临时安顿点。白天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晚上熬夜归整扶贫资料,他很快适应了驻村“第一书记”这个角色。通过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刘艳军与村民的关系也迅速拉近。

刘艳军在跟村民交流。

与此同时,一批“短、平、快”的项目让村集体经济加速补强。其中,与企业合作建设的4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一年有4万元收入;在高速公路旁的村中山地设立大型广告位,每年可收取租金近10万元;在村委会宣传栏和村办公大楼的外墙设置广告位,每年租金6万元。

彼时,“脏乱差”的上东村亟须打一场民生项目“大会战”。但是,资金从哪里来?

“必须充分运用好扶贫政策,善于借助各方力量。”刘艳军成为惠州交通运输、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的常客,在他的奔走下,多条村道实现硬底化,道路两旁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一座座带有瑶族风情的新房,取代了泥瓦危房;改造后的上东村小学教学点,教学楼宽敞明亮、设施齐全;2500平方米村文化广场修建起来了,村民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

上东村的公园。

“刘书记,来家里吃饭咯!”傍晚,刘艳军在村道上遇到了打酱油归来的瑶族老人杨阿伯。几年前,年过六旬的杨阿伯和另外5个“老兄弟”告别破旧的泥砖房,一起搬进设施齐全、环境舒适的“老人之家”。

根据政策,每户“五保户”可有4万元左右危房改造补助。但由于他们生活困难,其他的费用没有着落。为此,刘艳军想了一个办法:把6户特别困难的老人集中安置,并拉来爱心企业捐助,建造了幸福安居工程。

“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今年71岁的瑶族老人张万发说:“刘书记人很好,隔三差五就来看我们!”

“刘书记是个干实事的人!”看到村子一天天发生明显的变化,上东村党员干部群众对这位“第一书记”刮目相看。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伍”

提起这位“第一书记”,村中的很多党员干部都竖起大拇指。“他有魄力,承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这种工作作风感染着我们。”刘军文如此评价这位“老搭档”。

对于村子的蝶变,刘军文感触很深。“以前党支部战斗力弱,干部群众积极性不高,工作很难推动。”他说,现在大家心往一处使,铆足了劲让村子变得更好。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刘艳军深知这个道理,于是从一开始,他就和刘军文商议,要把党建作为突破口,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村里的党员干部打造成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上东村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较多,很难组织经常性的教育。刘艳军就发起建立“上东村党员之家”微信群,在群里及时发布村党总支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的党员搭建起一个教育学习的便捷平台。他还经常通过村党总支,组织党员干部出外考察学习、开拓视野。为补充新鲜血液。三年来,上东村党总支发展了数名年轻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随着党组织越建越强,上东村犹如配上了一台动力满满的“红色引擎”。基层党建工作大大提升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成色和质量。据统计,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78人已全部实现预脱贫,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村集体收入也较前几年增长了十几倍。

为村子未来发展找好出路

当得知韶惠高速只是途经上东村时,刘艳军坐不住了。

“能不能在上东村设一个高速出口?”韶惠高速惠龙段项目开工前,刘艳军到韶关市、龙门县交通运输部门“拜访”。“上东村穷,吃的就是交通闭塞的亏啊!”

上东村村貌。

温泉、百竹园、古树林、寒山……上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一直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一定要把资源利用起来!”此前,刘艳军与村“两委”班子通过调研论证,找到了开发温泉、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的新路子。

时不我待。在刘艳军的拉动下,100亩的高山茶园、60亩的生态果园等项目相继落地,为村民增加了分红和务工收入;特色农产品、食品等专业合作社也建立起来;污水处理、现代化公厕等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

然而,规划推进却卡在了温泉开发那一关。一些企业实地考察后,因为交通不便而没了下文。虽然武深高速经过上东村,但最近的蓝田出口离村子还有一段路程。

刘艳军清楚,韶惠高速路建设的机遇不能再错过。

听完他的诉求,项目相关负责人陈述了相关困难,为此刘艳军又从上东村长远发展与全村百姓福祉继续耐心沟通:“在上东村设出口,对村子长期稳定脱贫、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这是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村子产业布局基本完成,能否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只欠这个‘东风’啊!”

凭着一口“铁齿铜牙”,刘艳军最终说服了项目建设方。一个半月后,项目负责人给他打电话,说:“出口可以有了。”

刘艳军告诉记者,虽然高速路出口仍在建设中,但已经有几家旅游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温泉项目“柳暗花明”。

村民们知晓刘艳军为他们争来一个好出口、一条好出路,心里都充满感激,更是把他当作自家人,非常配合高速路建设的征地拆迁,建设新农村积极性充分释放出来,相关工作进展顺利。

“瑶乡来了个脱贫奔康领路人!”村民们都如是说。

在村头,记者碰到了刚下工的贫困户谭海坚,他开心地告诉记者,在刘艳军的帮助下,家里的屋顶装上了光伏发电设备,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去年家里新盖了一栋楼房出租,一年租金过万元。“去年家里收入5万元,村里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图/文】 王聪

编辑 邢泽鑫
校对 李冠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