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传承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南方+ 记者

100年前,近2000名中国进步青年远赴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一边做工,一边学习新知识、新思想,对中国的社会革命与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作用。2020年7月1日至8月29日,“伟大的足迹——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图片展”在广州农讲所开展。

7月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第148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行“伟大的足迹,伟大的政党——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谈开去座谈会”,追忆往昔岁月,弘扬先辈精神。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堪称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浓墨重彩之笔。”广州农讲所纪念馆馆长颜晖介绍,辛亥革命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初兴,在1919至1920年间,先后有二十批两千余人赴法勤工俭学。赴法勤工俭学生中,不仅锤炼出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等为代表的革命领袖,更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和科技人才,他们从走出国门,在法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到学成归国的坚实足印,记录了中华儿女追寻民族复兴的梦想,伴随着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富强的伟大历史性跨越。

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王锐同样谈到,很多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都抱着振兴中华、改变中国贫困落后面貌的心愿,他们不断了解外部世界,努力将先进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知识传递到中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培养了大批先驱,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有助于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华南建筑学科的创始人林克明早年赴法勤工俭学,曾就读于里昂中法大学,开放包容、自由民主的学习气氛相信对其现代观念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他成为岭南现代主义传播的发起人之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彭长歆讲述道,林克明在里昂中法大学接受的虽然是文科教育,但却赋予他在中西语境之间思考问题的能力。他在后来的建筑实践中十分擅长在中西建筑艺术之间取得平衡,所设计的广州市府合署(今广州市政府)、中山图书馆等工程都采用西方“学院派”构图融合中国传统建筑语汇进行设计,是现代中国风格建筑的代表人物。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上个世纪中国的青年先驱主动吸收世界潮流的伟大足迹,也告诉我们,文明需交流互鉴方能守正创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文涛说。在当下全球抗疫吃紧的关键时刻,我们更要以史为鉴弘扬文明互鉴的理念,深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文化互鉴中增进共识,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力量。“对于广大留学人员而言,应继承先辈光荣,完成先辈梦想,坚定留学报国的远大志向。”他说。

据悉,本次展览分“救国兴邦 运动源起”“神州大地 运气热潮”“艰难赴法 工学实践”“奋起抗争 运动波澜”“追求真理 运动新篇”“国之栋梁 赤子诚心”六部分,热情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光辉业绩,再现了20世纪初这一波澜壮阔的篇章。

展览设计制作了71块版面,约500幅照片、文献史料、文物图片,集中展示了一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相关的珍贵文物资料,如布里村留法工艺实习学校学生使用的法华字典、法文课本,法国有关学校发给勤工俭学生的教科书、毕业证,勤工俭学生在法国工作时使用的工作证、工具,以及勤工俭学生在法国时期的珍贵影像资料等,共64件(套)。

【记者】周甫琦

编辑 马艺天
校对 钟盛洋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