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部门关注“饭圈”乱象,媒体和明星都应做好舆论导向

南方+ 记者

未成年人追星在当下是很普遍的现象,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且自成体系的“饭圈文化”。客观来说,追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未成年人追星也不是“洪水猛兽”,毕竟理性的追星可以以偶像为榜样获得成长的能量,成为更好的自己。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人肉搜索到粉丝为爱豆刷数据打榜,再到不分场合地为艺人组织应援活动,近些年不理智的追星行为和“饭圈”乱象在线下和线上空间里频繁上演。2020年全国两会,青少年追星更是成为热点话题,代表委员呼吁理性追星,治理“饭圈”乱象。

6月30日下午,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社会评议会(第二期)——如何引导未成年人理性追星”线上研讨会。

专家提到,一些未成年人在追星过程中出现了违背公序良俗的非理性行为,带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很多未成年人追星时出现不好的苗头是被饭圈带坏了,或者说被饭圈经济绑架了,你现在去追个星都要被道德绑架,你付出几万,人家付出几十万,你可能受鄙视,所以整个链条里我们最应该打击的就是不好的饭圈经济。”

一些未成年人不是被偶像带坏了,而是被饭圈经济绑架了

论坛上,多位专家提到,“偶像崇拜”从来都有,演艺明星具有独特的能力和魅力。追星也并非这些年才有的新事物,只不过随着娱乐业的发展,追星行为更加普遍。

不过,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范宗钗表示,一些未成年人在追星过程中出现了违背公序良俗的非理性行为,特别是在网络空间,存在以语言暴力、人肉手段、评论碾压的方式互相撕裂攻击、强化极端对立的情况,带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刘兴亮说,理性追星本身并不是一个坏事,毕竟大家都年轻过。他年少时的追星就是看电视、听收音机,跟周围的朋友分享沟通一下,今天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作为粉丝的未成年人可以为喜欢的爱豆去奉献更多。“我们的未成年人出现了很多不好的现象、苗头,(有时)并不是被偶像带坏了,而是被饭圈带坏了,或者说被饭圈经济绑架了。像我们小时候喜欢一个明星,可能顶多是买他的磁带,买张他的海报,仅此而已。但现在,我看报道有的孩子甚至会为明星投入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付出,甚至还有更多的极端行为。”

▲肖战粉丝在催粉丝购买《光点》时的配图

刘兴亮注意到,现在只是单纯欣赏偶像的话,会被饭圈里的人骂成是“白嫖”,他认为这是一种畸形现象。“你现在去追个星,都要被道德绑架,大家都觉得你得为你的爱豆去付出,你付出几万,人家付出几十万,你可能受鄙视。所以整个链条里面,我们最应该打击的就是这些不好的饭圈经济。”

在他看来,一些互联网平台榜单的设置,也是助长饭圈不良风气的帮手。

“追星本身是个中性的东西。今天为什么追星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我觉得其中有一个重点是在饭圈,饭圈真的是藏污纳垢。

刘兴亮说,家长要教育孩子,追星追的是明星本人,而不是饭圈里那套“洗脑”的东西,尤其不要被饭圈里的大粉、大V牵着鼻子走,“什么粉丝经济、饭圈,都是有组织、有计划、有严密分工的组织和团体,而且很多人以此职业为生。天天对未成年人或者粉丝洗脑的,有时可能不是偶像,而是这些组织者,或者这里面的明星大粉、大V。”

学校教育的底线,是教师不能利用职权去追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引导孩子们理性追星,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监管部门共同作用,学校扭转智育至上的观念,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更多是智育至上,但是美育、德育、劳育、体育是相对缺失的,这导致了学生的发展并不健全,健康、人格、身心存在相应的问题。尤其是在美育方面,我们美育是简单的基本性的唱歌,没有让学生学会审美。”熊丙奇说,现在不管是美育包括德育还有体育都技能化了,没有去关注孩子的素养教育,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现在上音乐课往往就是找个明星的歌唱一唱,甚至有的老师利用职权,去跟孩子们组织活动应援明星,我们的音乐课就变成了‘只是唱一些流行歌曲’就行了,我们是不是要通过系统的美育,包括加强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来引导我们的孩子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呢?”他说。

▲人民日报“画里有话”点评饭圈进校园事件

熊丙奇认为,教师组织学生应援明星,把孩子们拉入教师的粉丝团,违背了教师的基本的职责。“教育的最底线是什么?是教师要坚守自己的职责,不能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利用自己的职权去追星。”

▲南方日报官微转载南都评论文章

熊丙奇还强调,应该重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这也是为了让孩子能自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现在基本是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只让孩子去努力去学习,孩子学习之外的很多的事情不去关注,由此导致了孩子自主性、自律性也很弱。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非理性追星背后,家庭教育是有一定的缺失的

“怎么样更好的去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去好好追星、理性追星,怎么样引导树立更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是你给孩子准备好足够的零花钱就够了。”刘兴亮说。

论坛上,多位专家特别提到家庭教育对孩子价值观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未成年人的非理性追星,往往与背后的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不小的关系。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也就是让孩子去做一个合格、健康的人的教育。但是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还是以知识教育为主,在价值观教育上我们是比较缺失的。”熊丙奇说,“从幼儿园开始,家长、老师就告诉孩子们,如果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会像清洁工那样去扫地。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价值观,功利的教育价值观导致孩子错误得理解成功,也导致很多学生非常迷茫,尤其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更多关爱的时候,可能会造成一种空虚感。”

熊丙奇还注意到一个极端的现象,有些家长本身对孩子的成长就持功利的态度,比如从小就培养孩子当童星的现象,家长陪着孩子到各地试镜,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综艺、选拔童星的活动,而且还出现了童星产业链。

刘兴亮认为,如果孩子喜欢追星,家长切忌先入为主给出不客观的评价,而是首先对孩子喜爱的明星进行足够深入的了解,然后引导孩子,不要只看到明星光鲜亮丽、很赚钱的一面,更要看到光鲜背后的艰辛,让孩子更多的去学习明星努力拼搏最终获得成功的过程。同时他强调,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中越来越重要,帮孩子树立正确的追星价值取向的方法之一,是营造读书的氛围,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另一位与会人士表达了相似的看法,认为家长和老师应该不要去过度的管制追星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会让这样一刀切的管控演变成更加疯狂的行为。反之,作为他们学习和生活当中最亲近、影响力最大的人,去了解未成年人追性的动机和内容,通过一起谈心的方式去引导未成年人认识到该明星身上的良好品质和行为,并鼓励其向好的方面去靠拢。如果发现未成年人模仿其不好的行为,也可以及时去纠正了,让未成年人意识到人无完人,明星也是一样,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好的方面去提升自己,去辩证的看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

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奖励机制,让生活学习中的好的表现与追星行为挂钩。比如说在学习生活中,未成年人有了超越自己的突破,就可以奖励其去看演唱会买专辑等。这样激励的行为也能达到家长们希望未成年人去努力实现自我的要求。

追星是一种很客观的存在,明星也要扛起正能量旗帜

“我从小也追星,”实力派演员刘奕君说,他记得儿时看《闪闪的红星》《上甘岭》看得热血澎湃,甚至让父母给他买了潘冬子同款的八角帽衣服和红缨枪。到了青少年时期,张国荣、周润发成了他的偶像,在刘奕君看来追星是一种很客观的存在,很普遍的心理需求,应当被重视和理解。

咪咕动漫有限公司总编辑张学伟认为,崇拜偶像是人的天性,追星可以让我们忙碌的生活变得舒缓有趣,找到自己的榜样和精神的寄托。他分析,追星的过程是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健康的追星,在他看来可以去开拓孩子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社交,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人生和社会的道理。而追星需要保持的清醒是,此举能否让自己变得更好,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去学习他们的优点,去模仿他们奋斗,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范宗钗认为,除了学校和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主体责任,媒体和明星都要做好舆论导向,共同为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榜样意识和明星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网络环境。刘奕君认为,优质偶像可以传递榜样的力量,粉丝和明星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相互陪伴,相互鼓励,一起成长。

刘奕君强调,在追星的时候,也要正视自己喜爱的对象,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别人不可能按照你的意愿成长,“你的梦想不应该完全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而是应该互相祝福,互相鼓励,然后各自努力成长。这样的话终究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骄傲的人,自信的人,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有贡献的人,你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

【撰文】南方+记者 刘长欣 梁燕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 刘奕伶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