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特区故事| 轰动全国的珠海科技重奖,是这样诞生的

南方+ 记者

今年5月,珠海宣布正式启动首届“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作为对30年前珠海“科技重奖”的传承,引起科技届人士广泛关注。

提及珠海,上世纪90年代曾轰动一时的“科技重奖”是绕不开的话题。1992年3月,珠海在全国首开重奖科技人员先河,书写了我国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新篇章,成为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创新的亮丽注脚。

“珠海在国内首开‘科技重奖’并非偶然。”原珠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卓家伦直接参与、见证了珠海科技重奖的产生、发展,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完善、变革工作。他说:“敢闯敢创,是珠海经济特区最宝贵的品质。”

卓家伦(右二)与首届科技重奖获奖者合影

卓家伦(右二)与首届科技重奖获奖者合影

中国首批“科技富翁”诞生

1992年,当迟斌元、沈定兴、徐庆中从当时的珠海市委书记、市长梁广大手中接过获奖证书、汽车房子的钥匙时,珠海可谓是万众瞩目。这是地方政府首次对知识和人才给予的最高物质奖励。

获奖证书。

获奖证书。

“当时在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起云涌;国内,知识分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明确。但总的来说,科技人员所获得的报酬和所作出的贡献还是不相称。”卓家伦说。

卓家伦在1998年来到珠海经济特区工作不久,便开始参与珠海科技重奖的筹备工作。

“1988年,珠海提出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但特区要迅速改变经济基础薄弱和人才缺乏的现状,单纯靠优惠政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科技进步激励机制,走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卓家伦说,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珠海“科技重奖”由此诞生,市科委负责着手制定相关政策和奖励办法,在全国率先以物质形式肯定知识和科技成果的价值。

除了要求技术水平高之外,此次评选另一重要突破就是首次把科技成果转化后的经济效益作为一个考核标准,要求税后利润须达500万元以上。同时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指标也比较高,像人均产值、人均利税、资金利润率、投入产出比等经济指标均处于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这种“破天荒”的奖励办法一经公布,质疑声便扑面而来。

卓家伦等到制药企业调研

卓家伦等到制药企业调研

“有人说国家级的科技奖励不过一两万元,小小珠海有什么了不起,科技成果值得奖励上百万元?有人说珠海‘科技重奖’不具有普遍性,在其他地方行不通。还有人质问说,珠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都能拿奖百万,那些大名鼎鼎的‘两弹一星’功勋们该奖励什么?”卓家伦回忆,为了阻止珠海“异想天开”的“物质刺激”,当时还有国家部委领导找到广东省科委领导,对科技重奖提出不同意见。

这些声音一度让卓家伦等相关人员心中忐忑。就是在这一关键时刻,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二次视察珠海,就改革开放的诸多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要讲话。

“梁广大书记向小平同志汇报,我们珠海准备给予在科技领域贡献突出的人重奖,奖房子、奖汽车、奖百万现金,小平同志听了以后就竖着大拇指用四川话跟他说,‘我赞成’。”卓家伦回忆说。

这种肯定使珠海最终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和非议。

1992 年 3 月 9 日,遵照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讲话精神,珠海举行了 1991 年度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在全国首次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

首届大会共5个项目获奖,其中特等奖3个、一等奖1个、四等奖1个。

“人才洼地”效应初显

一石激起千层浪。1992年整整一年,珠海科技重奖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并在科技界引发了知识价值的大讨论。

全国各地也纷纷前来珠海学习取经,很多地方政府都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台了相关的重奖措施。珠海迅速成为国内外关注的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聚焦点,并吸引了海内外一大批科技人员、科技成果和资金到珠海落户。

据不完全统计,在首届大会举行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珠海市科技部门就收到270多封要求与珠海合作开发科技项目的信函,先后有260多人次携带近百个项目前来洽谈。

仅1992年一年,珠海就收到500多封海外留学生的信函,10多名留学生落户珠海。在实施科技重奖的前三年中,共有2.3万名科技人员、8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要求到珠海,5000多人次携400多项科技成果来珠海洽谈合作,吸引投资8亿多元人民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卓家伦介绍,依托科技重奖,珠海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项目,远光软件、丽珠医药、金山软件……这些珠海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都曾是科技重奖的受益者。

到美国犹他州盐湖城考察高技术公司。

到美国犹他州盐湖城考察高技术公司。

卓家伦介绍,在重奖之后,珠海便开始着手制定一个政策体系,希望能持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让先进的技术成果能够在珠海不断涌现,进一步完善发展科学技术的环境。

1999年7月,珠海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在全国率先出台《珠海市技术入股与提成条例》,首次将技术入股写进地方法规,建立和完善了技术成果入股提成的激励机制。

2007年,新的《珠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设了“珠海市自主创新促进奖”,将科技奖励范围扩大到市场自发性的创新组织和活动。

2013年,珠海实施全国首部人才开发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人才开发促进条例》,明确支持境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个人在珠海开展业务,并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人才开发财政资金的科学投入和增长机制。

2016年,《珠海经济特区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在“技术入股”的基础上,增加包括研发技能、管理才能等在内的“人力资本入股”……

“改革的精神和重视人才、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都得到了较好的延续。”如今,早已退休的卓家伦,仍然关注着珠海科技创新的新动向。“珠海人一直没有停止创新探索的脚步。”

对话:

珠海抓住了“闯”和“创”两个字

南方日报、南方+:当年科技重奖的奖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是什么标准?

卓家伦:我记得第一年3个特等奖中,带领团队研制出“丽珠得乐”冲剂的丽珠医药研究所所长徐庆中及其4名助手共领取约111万元的奖金。徐庆中个人还获得了奥迪牌小轿车一辆、住房一套。

另外两个获奖者,迟斌元获得小汽车一辆、住房一套,还有26万元奖金;沈定兴获得小汽车一辆、住房一套,和助手共获奖金约21万元。

宣布奖金金额的时候,全场都沸腾了,我们当时一个月工资也才200多元。颁奖之后不久,我在北京参加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会上议论最多的议题,正是我们珠海的科技重奖。由此可见,这个高规格奖励的冲击力是很大的。

卓家伦近照。

卓家伦近照。

南方日报、南方+:科技重奖政策,对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效果如何?

卓家伦:不可否认的是,后面有许多满怀激情和远大抱负的科技人才没有留在珠海,还有一些曾获得科技重奖的企业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衰落了。但总的来说,这个政策对珠海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比较大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也真正深入人心。这是最重要的。

南方日报、南方+珠海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历程,您认为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

卓家伦:我感到最重要的是珠海抓住了“闯”和“创”两个字:敢为人先,闯开制度与体制的束缚;创新发展,摒弃跟随型、模仿型的道路。

【记者】沈梦怡

【摄影】蔡如意


特区40年,说出你的故事

今年是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回顾改革开放大业,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进一步讲好广东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粤港澳大湾区故事、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承办的“我与特区40年——广东省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全媒体征集活动”于5月正式启动。

活动聚焦展示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征集一批反映个人、企事业单位等与经济特区共成长的文章、图片、短视频等,吸引了各界人士踊跃参与。

为响应广大用户的实际需求,经研究,活动征稿时间延长至8月15日24时结束。

有关作品已择优在南方+客户端展示并接受点赞,主办方将根据点赞数等情况评出网络人气奖;征集活动结束后,主办方还将组织专业评审,评选出优胜奖项,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投稿!!


编辑 邢泽鑫
校对 吴荆子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