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小康故事】何剑平:我的种桂耕山致富路

罗定发布
+ 订阅

百亩肉桂树,一段人生路。我叫何剑平,今年47岁,罗定市榃滨镇金滩村人,当过兵,打过工,现在在罗定榃滨种肉桂。和许许多多艰苦创业的人一样,我捱过苦,走过弯路,尝过失败的滋味,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觉得,人还是要有梦想,敢梦想,只要坚持不弃,就能梦想成真。

年少立志    要做肉桂种植大户

“中国肉桂之乡”广东省罗定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肉桂种植条件。在我家乡,肉桂长满山。正所谓“靠山吃山”,我家祖祖辈辈都有种植肉桂的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党和国家的政策为我们家分到了山,我从此与肉桂结下了不解之缘。肉桂是传统名贵中药材,在父辈眼中,肉桂就是钱,就是“柴米油盐”。我们拿着卖肉桂得来的钱,买回各种生活必需品,还有肉类、粮食等等。砍桂树、剥桂皮、摘桂叶、蒸桂油,乡亲们每年都这些忙忙碌碌......我作为子女必然要帮忙,因此也传承了肉桂种植加工的技术。从那时起,我就有一个朴实的梦想——种很多很多的肉桂。

在那个“万元户”都稀缺的年代,外出打工每个月工资才一百几十元,而每百斤肉桂能卖到上千元。但由于以前的品种、产量、价格和政策的限制,桂农种植规模不大。加上交通不便、运输困难,纵使千辛万苦也难致富,仅能补贴家用而已。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和父亲上山斩桂树,父亲跟我说:“剑平,这桂树全身是宝,只可惜数量太少,产量太低。要是整座山都是桂树,那有多好啊。”

我记住了父亲的话,也记住了父亲对我的期望。

春风吹来    带头承包山地种桂

终于,政策的春风吹开了我心中的梦想。

1992年的那个春天,春风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滋润了华夏故园。那时开始,人们可以承包山地搞种养。我认为机遇难得,于是与父亲商量包山种肉桂。当时不少人对土地承包政策理解有偏差,认为包的山毕竟还是集体的,害怕国家有一天会收回,投入太多有风险。家人也顾虑重重。

第一个“吃螃蟹”不仅需要眼光,也需要勇气。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从小就意志坚定,认准的路会一直走下去。在我眼中,家乡的大山都是金山银山,有着美好的前景。所以我决心要说服家人,我要带个好头,带动村民耕山致富,实现祖祖辈辈种桂致富的梦想。在我的耐心说服下,家人听从了我的意见,我东拼西凑买了一万多元桂苗,在老家附近包了200亩山种桂。

凡事开头难。开山种桂是非常艰苦的过程,开垦、挖穴、种植、除草、管理,全靠人工来做,我想古人的“刀耕火种”大概就是这样。山路崎岖,黄蜂出没,荆棘满布......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天带着一兜粥上山,饿了就喝几口。200亩山地不少了,十几万株桂苗要全家出动种植,前前后后种了5年才基本完成。

艰难岁月    肉桂价格大幅下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种肉桂回报周期长,一般要种下5年之后才开始有收获,10年后才达到丰产期。几年过去,辛辛苦苦种下的肉桂,终于有收获了,但等来的不是“发财”的喜悦,而是桂皮“跌价”的苦恼。上世纪九十年代,罗定肉桂品牌尚未擦亮,由于肉桂产量增加,国际市场波动,桂皮价格从每担1000多元一路跌到200多元。无异于在我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对于我们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包山种桂很不容易。那些年,国家正在倾向大力发展工业产业,加上肉桂产业链不完善,没有深加工,导致卖桂收入低。由于我承包的桂山面积多、产量大,斩桂剥桂需要请人帮忙,所以卖桂收入除了支付人工就所剩无几了。事业遇到挫折,前景又不明朗,生活十分拮据,这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对我的信心打击都非常大。

在沉重压力下,我也迷茫过,彷徨过。有一段日子,我甚至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外出打工期间,遭遇了一场车祸,摔断了锁骨。只好提前结束了打工生涯,回家养伤。

那真是一段落魄的日子。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妻儿到广西探望岳父母,二老看见妻子和儿子“瘦骨嶙峋”的模样,还问我们是不是路上遇到什么困难。在返回罗定的时候,岳父母不仅掏钱给我们买车票,还让我们拿了200斤大米回家,这才解决了“无米下锅”的燃眉之急。

人生转机    遇上乡村振兴好时光 

是坚守,还是放弃?在最艰难的时候,我想起了父亲的期望,想起了自己的梦想,我告诉自己:决不能半途而废。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我慢慢挺了过来。我一边等待肉桂市场回暖,一边寻找新的机会。

家乡山美水美,生态环境好,每年都吸引了外地人来放蜂。我觉得通过养蜂来帮补家用也是个好主意,便跟师傅们学习放养蜜蜂。在师傅的热心传授下,我逐渐掌握养蜂技术。此外,我还种了一些沙糖桔,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有效弥补了肉桂产出期长的不足。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广袤田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我们罗定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我的肉桂事业有了转机。领导们非常关心我肉桂的事业,时不时来我家里拉拉家常,并且选派我去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省农科院职业经理人等培训,让我取得了《新型农民证书》,获得“农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进一步提升我的种养技术和市场知识。农科院的教授们也来我们这里调研,为我们提供种桂的技术指导。

2013年以来,罗定荣获“中国肉桂之乡”,罗定肉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世界肉桂产业大会在我市举办。乘着这股“东风”,罗定肉桂价格一路攀升,每担从300、400、500,一路升到了近1000元。而且,自从有合作社,我的肉桂不再愁没有销路。我因为承包了400多亩肉桂,被评为肉桂种植大户。许多人来我们这里拍视频,做宣传。2018年广东卫视来这里拍肉桂的宣传片,2019年中央电视台来我家拍桂农纪录片。罗定肉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了。

现在我家每年肉桂产量达3万斤,收入有20多万元,乡亲们也通过种植肉桂实现了“小康梦”,肉桂树真正成为了我们的“摇钱树”、“致富树”。在养蜂方面,我已经发展到200多群,牵头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创建自己的牌子,带领一班养蜂人闯市场,年收入也有10多万元。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建了新房子,买了小汽车和家用电器,一家人过上了甜蜜的小康生活。

不忘初心    把肉桂事业做大做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在我们家乡罗定市,只要经营得好,所有的大山小山也可以是金山银山。如今我的梦想就是继续发展家乡特色产业。我准备承包附近几个山头,发展到一千亩以上,打造一个集种养、休闲、饮食、体验于一体的山庄,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我们已开山辟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我很庆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干出了祖辈想干也干不成的事业,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梦想。我个人的成功,固然有自已的一路坚守,但更重要的是有党的好政策,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时代的浪潮下,我只是其中亿万个追梦人中的一个。我相信,有国家这么好的政策和平台,农业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我们农民也能大有可为,靠着勤劳的双手,走上奔康致富的道路。

来源 |  口述:何剑平    记录:彭庆佳、宋伟森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