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医博大精深,古籍看不懂,古文读不顺?别急,我们请来中医大家,创新中医药话语体系,带你读懂老祖宗的智慧。7月2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健康广东频道联合卫健矩阵南方号推出中医药养生栏目《岐黄日历》,邀请广东中医专家解读中医古籍中的秘方,大力推动中医药科普,营造科学理性的话语氛围!敬请垂注。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伤寒论》第381条
解读:这句话出自于《伤寒论》,它是中国第一部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是主治外感病、危重症,兼述疑难杂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专著。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
这句话的意思是患者病后出现呃逆、腹部胀满,医生要看看其大便、小便是否通畅。若二便不利,则宜通大便,利小便。二便通畅,肠腑通,胃气降,腹胀呃逆自除。
此条经文意义在于:一是突出通利二便在临床治疗中作用。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一通皆通,一堵俱堵。生命之本在于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故饮食、二便调和。若枢机废,则生命息。“二便不利,治其标”。二是重视二便对健康的影响。肾司二便,胃脉通于心。二便与心、肾关系密切。引申到当下,保持二便通畅,促进毒素排泄,对心、肺、肾、脑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老年人,尤其有心、脑、肾基础病患者,宜高度重视二便通畅。三是中医治病求本。呃逆病在胃,但中医治在肠。胃气不降,是缘于肠腑不通。故腑气通则胃气降。
作者:
【李赛美】
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伤寒论教研室主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