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尽锐出战决战脱贫攻坚,善作善成决胜全面小康

南方日报

“别看这些番薯个头小,那可是‘金饽饽’,这几年村民们种番薯可都赚了大钱咧。”雷州市乌石镇那毛村的脱贫“明星”李喜喜气洋洋地说。在雷州那毛村、吴川市黄坡镇稳村等贫困村,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妙手操作”,依托优质番薯种植为核心打造扶贫产业,使得番薯身价倍增,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金钥匙”。

像这样“点薯成金”的“奇迹”,在湛江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已经成了常见事。湛江共有218个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1680户,贫困人口达到233737人,约占广东贫困人口的1/7,是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级市。

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2019年,湛江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2.91元。截至2020年5月底,湛江贫困户81680户、贫困人口233737人已100%达到脱贫标准;全市218条贫困村已100%达到出列标准。

湛江市委主要领导介绍,湛江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见效、聚焦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作为推动湛江农村脱胎换骨的第一民生工程,坚持高位推动、突出重点、压实责任;注重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善作善成;立足长效机制、统筹资源、精准施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十百千”干部回乡

击破脱贫攻坚难点

要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依靠党员干部。湛江市领导以身作则,定期研究并深入各县(市、区)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向基层群众问需问计。2018年5月,湛江结合脱贫攻坚和干部锻造,开展“十百千”干部回乡促脱贫攻坚行动,组团式选派1230多名本土干部回到家乡支持建设。20余名市领导包县挂村,110名处级干部联系原籍镇街,1100多名科级及以下干部回乡驻村,回乡人员覆盖全市省定贫困村及软弱涣散村。

“十百千”干部回乡后积极发挥党建带动作用,深入调研,落实帮扶政策、推进基层治理,形成脱贫攻坚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可为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回乡干部牵头筹措扶贫资金6550多万元,帮助实现产业扶贫项目落地460多个,推动各级投入2.67亿元,引进帮扶项目3.49万个,帮助群众解决困难3.35万个。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湛江推行三个职务“一肩挑”,确立一村一个“一把手”,实施“头雁”工程。完成村(社区)“两委”干部届中考察工作,撤换调整“四不”村党组织书记73名,并全部补齐。全市共选派370多名干部担任农村第一书记,覆盖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基层治理问题突出村等,把强有力的力量放到最困难的地方。同时,注重充实基层扶贫工作力量,选派4200多名干部到1606个村(居)委会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共招录243名乡镇(街道)党建指导员。通过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等工作,实现全市省定贫困村中的15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成功“摘帽”。

湛江还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问责相结合,共提拔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干部144名,对工作不力的党政“一把手”严肃追责问责,镇村干部免职7人、停职224人、诫勉谈话198人。

选好做强产业

找准脱贫攻坚重点

“今年的火龙果不仅产量高,而且价钱好,大家干劲都很足。”从2016年开始,遂溪县建新镇那仙村与当地的火龙果加工龙头企业广东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设火龙果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种植火龙果增收脱贫。如今,种植基地已经发展成为了占地1800多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接下来,这里将会建成一个以火龙果产业为核心,集种植、加工、研发和营销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选对扶贫产业,是产业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湛江各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盯住脚下的土地,立足本土资源,寻找绿水青山间的“炼金术”,摸索出“合作社+贫困户+研究所技术指导”“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双订单’”“合作社+贫困户+土地流转+互联网”等一系列产业扶贫新模式,在荒野地上经营出一片片脱贫致富的“希望田野”。

遂溪县建新火龙果产业园火龙果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受访者供图

遂溪县建新火龙果产业园火龙果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受访者供图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产业扶贫思路逐渐清晰。湛江推进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吸纳社会资本投入约2.4亿元,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产生经济效益约4.19亿元。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依托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脱贫,辐射全市1036个帮扶村,累计带动2.1万名有能力有意愿贫困户脱贫致富。

为了给扶贫产业“减负”,湛江税务部门打出税务精准扶贫“组合拳”,主动送政策上门,通过对中小微企业、光伏发电等减免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

“减税降费是对企业最大的松绑,税收少了,我们才能有更大力量回馈社会。”绿富合作社负责人深有体会地说。2018年4月,雷州市绿富合作社与当地精准扶贫产业对接。加入扶贫工作以来,企业共融入资金965万元,对接贫困户813户,首次分红资金55.4万元。

扶思想促就业

打通脱贫攻坚堵点

“车间一个月保底工资有1000元,现在我也能够使用缝纫机做衣服了,每天多做一点,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在廉江黄竹垌村的制衣扶贫车间,41岁的贫困户陈妹不仅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还学到了一技之长,提高了收入的同时获得了谋生的技能。

近年来,湛江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工程,创建2个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共培训5868人;认定市级南粤家政培训示范基地10家,扶持建立创业孵化基地1家,完成从业人员培训8459人,直接带动就业6721人。推动“广东技工”与扶贫工作有效衔接,培训2.14万人,带动就业1.53万人。积极利用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带动脱贫,全市建有112个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近800人。

“粤菜师傅”工程也为湛江和广西柳州的扶贫协作开拓了一条新路子。“湛江多海鲜,柳州多山珍。我们设计了一套用粤菜技艺烹饪广西食材的‘山海菜’培训教材。”湛江市商业技工学校校长谭小敏说。依托他的工作室,广西贫困户学员可在两周内完成粤菜技能培训,在餐饮行业就业创业。

湛江—柳州扶贫协作粤菜师傅三江培训点。“粤菜师傅”工程促就业保民生。受访者供图

湛江—柳州扶贫协作粤菜师傅三江培训点。“粤菜师傅”工程促就业保民生。受访者供图

“要让贫困户就业,扶志扶智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这是遂溪县那仙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卫兵在扶贫工作中的深刻体会。为了消除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驻村干部通过思想帮扶、产业带动就业、建设扶贫车间、设立保洁员公益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想方设法带动贫困户干起来。

近两年,湛江市财政共安排5.29亿元用于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和村庄保洁员工资支出,优先聘用贫困户担任保洁员,贫困户保洁员人均工资达1200元/月以上。

衔接乡村振兴

找准脱贫攻坚结合点

在脱贫攻坚工作进程中,湛江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域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吴川市黄坡镇稳村探索实践“七村七共享”乡村振兴模式,产业、交通、水利、治安、医疗、文化、党建共享取得初步成效,辐射带动周边7个行政村振兴发展。推动鉴江田园综合体项目纳入吴川市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6亿元,助推稳村周边区域连片开发,建设乡村振兴命运共同体。

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其中1127个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占比65.75%。218个省定贫困村的1825个自然村、第1-4批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的156个自然村、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遂溪县全部行政村、5个示范镇中89个行政村以及按省要求打造的98个示范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湛江市委办公室对口扶贫雷州市符处村,定期走访慰问贫困户。受访者供图为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湛江全面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多方出力筹资,改造农村危房。2016—2019年,湛江完成建档立卡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共计28582户。同时,湛江拿出真金白银,全面落实政策兜底,为贫困户平稳脱贫提供切实保障。湛江共资助2018—2019学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52943人,落实率100%。2020年湛江市月人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772元、532元;城乡特困供养人员标准提高到852元/人·月以上;集中供养孤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820元/人·月,散居孤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110元/人·月,并全额资助23万多名贫困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

湛江市委办公室对口扶贫雷州市符处村,定期走访慰问贫困户。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湛江注重“以奖代补项目奖励”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湛江市贫困户信用等级评定及奖补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在全市10个县(市、区)全面开展此项工作,对贫困户给予项目奖补,促进贫困群众提升发展生产基本技能。截至目前,全市共评出信用等级优秀的贫困户147户,信用等级良好的贫困户247户,发放奖补资金147.6万元。

脱贫亮点

雷州那毛村:

小番薯种出大产业

走进雷州乌石镇那毛村,随处可见崭新的水泥路,别致的竹栅栏和整洁的绿化,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办公楼前,黑色防晒墙在树荫下隔出了一块空地,崭新的电视机前,几十位村民聚在一起高声谈笑——这里是“那毛村老年协会”,村里的老人们每月只要交1元,就可以在这里打牌、看电视、聊天,还可以享受到新购置的按摩椅。

这一切变化的背后,得益于那毛村番薯种植扶贫产业的发展。

雷州市那毛村欢聚共庆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民合唱村歌共享丰收喜悦。受访者供图

雷州市那毛村欢聚共庆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民合唱村歌共享丰收喜悦。受访者供图

那毛村原本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可耕作田地面积仅1100亩,由于台风多发,村民普遍收入微薄,且贫困户缺乏种植技能。2016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扶贫工作队进驻那毛村,扶贫工作队依托优质番薯种植为核心打造扶贫产业,发动52户贫困户参与,带动了那毛村番薯种植300亩、建成番薯加工厂一座,2019年底实现了年产值近百万元的产业规模。

工作队进驻后,带着3户示范户种下16亩番薯,其中包括李喜家丢荒的两亩地。短短4个月,李喜家的两亩地就“种”出了4000元。尝到甜头,李喜跟亲戚借了10亩地跟工作队种番薯,一年就赚了3万多元。“这几年变化可大了,农忙时种番薯、种花生,闲时就去加工厂做工,村里修了水泥路,家里盖了新房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我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正在那毛村加工厂里做工的李喜边抹额头上的汗水边说。

为了巩固番薯种植扶贫产业,同时让贫困户能够自力更生,不再返贫,四年来,那毛村逐渐发展出了一条“育苗—种植—销售—加工—废料回收利用”的产业链。

今年4月,那毛福平种养专业合作社和珠海画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约,建设一个1300多平方米的番薯加工厂,以此带动多个贫困户就业,并带来种植、原料供应、市场销售等联动创收,逐步打造薯苗、鲜薯、淀粉、粉丝等系列产品链,降低单纯种薯的市场风险。

此外,工作队还为村里所有的番薯地配备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建好了番薯粉丝加工厂和800立方米的冷库,还留下了一批种植采收的农机设备,给那毛村留下了一笔带不走的“财富”。

在扶贫生产队的带领下,经过三年多的“输血+造血”式扶贫,2019年,那毛村52户贫困户共200人基本实现脱贫,那毛村也退出了省定贫困村的行列。

撰文:吴文静 刘稳 黄少娥 丁海琼


编辑 多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