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广东担当|惠州:美丽乡村引凤栖,脱贫出列奔小康

南方日报

“中草药又种了一批,今年可采收两茬,村民致富不在话下。”去年底,惠州市惠东县八维村脱贫了,但驻村第一书记廖志达却没有走,反而工作更忙了:疫情期间,四处给村里的鸡鸭找销路;近期雨水多,组织村民看护好草药苗子。

从完善贫困村基础建设,到不断扩大扶贫产业带动,经过多年努力,惠州啃下“硬骨头”——截至今年5月20日,该市46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5477户3604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村退出率及贫困人口脱贫率均达到100%。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惠州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平稳交汇过渡作为重大任务来抓,加大扶贫政策保障力度,推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同时将着眼于长远计划和战略目标,在全市开展村居发展十年计划,通过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出新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惠州博罗柏塘镇以“一镇一业”唱响茶叶经。梁维春 摄

惠州博罗柏塘镇以“一镇一业”唱响茶叶经。梁维春 摄

重基础

美丽乡村引来凤凰栖

郁郁葱葱、流水潺潺,惠东县白马村犹如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一颗明珠,自然环境和村庄风光极佳,尤其是村前矗立的白马雕像和宽阔的柏油村道,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网红景点。

实际上,白马村是一处省定贫困村。此前,这里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村落破败无人问津。“刚到白马村,村里一片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一下雨路上都是泥。”游贤学是下驻村里的第一书记,曾经的村容村貌让他印象深刻。

这几年,白马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拓宽建设2.8公里村道,将主干道全部铺上沥青路面;同时,开展自然村路灯、治污排污、各自然村标识、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等多个基础项目建设。

再次走进白马村,公路扩宽了、路灯亮起来了、小广场有了,青山连绵,河水如镜,如入画中。当地流传着一则趣闻:有人搭车来到白马村走亲戚,进村后司机以为走错了路,反问是不是误入了风景区。

“白马村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走农旅融合的新路子。”如今,游贤学的谋划正在成为现实,依托基础建设的不断优化,一波又一波珠三角游客慕名前来,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的兴旺,农产品也随之被带入城里,白马村成了脱贫致富的“黑马村”。

东江边上的省定贫困村——博罗县羊和村同样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前,交通闭塞是羊和村发展的一大痛点,为了打开经济命脉,该村打通了一条长6.6公里的环村道路,坑坑洼洼的羊肠村道变成了宽敞美丽的乡间大道,吸引了社会企业4000多万元的投资,建设出一处巨大的温室花园。

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建设,温室花园现已开满兰花。初步估算,大棚可年产3000万株兰花,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场地租金加上土地流转,村集体年获益100多万元,村民还能被优先聘用,按月领工资。”羊和村驻村第一书记肖岳云说,截至去年底,28户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7万元,全部实现脱贫。

“想致富先修路,抓好贫困村基础建设是谋求脱贫致富的硬道理。”惠州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该市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导性基础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占农村投入的36.9%。

截至目前,惠州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896公里,基本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乡村道为支撑、全面覆盖广大乡村的农村公路网。日前,该市通过了《惠州市“四好农村路”省级建设任务攻坚方案》,根据方案,2020年末该市还将完成砂土路改造227公里,实现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

 省定贫困村博罗三水村,引进全自动茶叶生产线助农脱贫。梁维春 摄

省定贫困村博罗三水村,引进全自动茶叶生产线助农脱贫。梁维春 摄

兴产业

村民就近就业奔小康

近几年,省定贫困村——博罗塘尾村的变化让人有目共睹,从发展艾草产业,到建设民宿壮大乡村旅游,当地村民越来越忙碌,口袋也越来越鼓。塘尾村的变化,有该村第一书记陈职勇的一份功劳:把农村产业兴旺作为致富奔康的重要抓手。

陈职勇告诉笔者,一方面,村里把村民小组的土地盘整起来,通过引进项目公司提供艾草种苗、技术指导和肥料,由脱贫致富带头人集中组织贫困户种植,种好后再由企业收购,仅40亩地便能带来二三十万元收益,还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依托村里废弃房屋土地资源,加上河流、鱼塘等良好的农村环境,村里将废弃房升级改造为民宿,打造主题为“米舍民宿”的乡村旅游项目。

“民宿团队每年会返还一定资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吸纳一波村民就业。”陈职勇说。仅仅几套产业发展组合拳,就让塘尾村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由2015年的0.64万元增至2019年的39.54万元,快速实现了“后队变前队”的目标。

龙门县洞尾村也是一处省定贫困村。最近,当地的黄秋葵已进入采摘期,田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这里以前是一处丢荒地,现在我们集中利用起来,发展以黄秋葵为主,龙须菜、四季香水柠檬等特色作物为辅的种植产业。”驻村第一书记梁斌告诉笔者,通过“农户+基地+企业”模式,村里种植产业已发展到300多亩,带动8名贫困户务工,月工资可达到上千元,实现了就近就业。

“黄秋葵可以烘干后做成茶制品、腌制品等,卖价更高。”梁斌谋划,为了进一步增加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村里还要逐步发展深加工。据悉,该村目前已分别建成了200立方米的冷库和加工厂房,相关产品也由企业开始研发。

当扶贫从“输血”变成“造血”,当村民从闲人变成忙人,当村里的致富产业越做越大,那就说明脱贫致富走对了路。

惠州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将进一步加强指导农业企业与贫困户对接,建立产、供、销合作关系,发展特色产业生产,实现稳定增收。同时,将强化产业扶贫,加大以奖代补力度,实现市场销售主体、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与扶贫产业结对全覆盖,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推动全社会经济参与消费扶贫。

目前,惠州46个省定贫困村已全部落实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此同时,该市还将联农带农机制纳入了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对脱贫致富的带动力。

强队伍

落后村变先进村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

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不够好,这是人们对省定贫困村博罗石滩村的原始印象。然而,这几年的石滩村华丽变身,不但村容村貌大变样,村集体经济也大幅提高。一切的变化与村内干部作风和党建工作离不开。

几年前,石滩村的党组织软弱涣散,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收入只有2万多元,村“两委”部分工作难以顺利推进。

“必须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还通过制作党建、扶贫工作系列宣传专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出共同为脱贫而奋斗的气氛。”驻村干部大力推动石滩村党建工作,把将党支部“摘帽”工作列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

随着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群众包括村干部“等、靠、要”思想明显减弱,自力更生能力明显增强,农田水利、自来水管网、村卫生站、排涝站、公路硬底化、村道绿化、亮化等一系列村内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

村里还引进了生态农业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打造集果蔬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如今,农产品变为旅游产品,农民变为旅游从业人员,农村变为景区的美丽“三变”正在石滩村逐步成为现实。

从落后村到先进村——石滩村是惠州加强基层党建推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惠州紧抓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去年,该市按照1:1统筹下放近800个事业编制,平均每个镇街新增充实10个以上编制,全部用于“大储备”等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同时,通过实施“三个一批”,提拔重用一批、选派留用一批、表彰奖励一批,将致富带动能力强、有强烈服务群众精神和作风正派的人才选拔到党员队伍中,并多措并举的调动扶贫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激励方式,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干事创业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展现新作为。

当前,惠州正紧锣密鼓地推进镇村干部“大储备”工作。6月2日召开的惠州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要集中力量抓好镇村干部“大储备”等10项重点实事的推进落实,提前谋划、精心筹备好2021年镇村换届工作,面向社会广纳贤才,吸引能人返乡任职,为明年镇村换届后培育基层生力军。

■一线案例

让贫困人口的小康之路越走越踏实

在近年来的攻坚努力之下,惠州实现了46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5477户3604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新的起点,新的使命。在这一历史性交汇期,唯有全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着眼于长远计划和战略目标,才能在小康这条路上越走越宽。

实际上,惠州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发展还比较薄弱,虽然已经实现脱贫,但不能认为脱贫就可以松口气,可以“到站下车”了,未来发展致富仍然任重道远。

惠州提出,要创新帮扶工作机制,实施村居发展十年计划,联合各县(区)、镇(街)深入村居为每个村居“体检”“问诊”,想方设法解决发展难题,通过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推动农村实现实质性变化,走出具有惠州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每个村都有各自致贫的原因,也有实现脱贫的潜在条件和空间,但要实现农村实质性变化,关键在于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这是促进修复和形成区域经济“造血微环境”的必要手段,也是补足发展动力短板、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当前,惠州正在推动村民持续增收和统筹结合上精准发力,提升脱贫效果;对已脱贫人口,也在继续强化帮扶,引导其逐步致富,防止再次返贫。特别是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而如何做好衔接则是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这需要从机制、规划、政策以及发展等各方面做好全方位的衔接。

比如在机制方面,要完善健全责任体系、考核评估体系,从过去的抓脱贫到现在的防范返贫以及巩固脱贫成果机制方面,要保持延续性。特别是要抓好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的统筹衔接,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扫除障碍。

再如在规划方面,将脱贫后还没完成的工程、项目等置入开始执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中,继续优化、更精准发力发挥长效作用。比如土地利用、人居环境整治、保持乡土风貌、人居片区规划等,就要进一步放在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的角度来进行规划。

没有产业就不会有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因此产业发展的规划衔接尤为关键,也需要有更长远的考虑。过去更强调引入脱贫产业项目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村民收入,而接下来,则要更注重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培育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并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等。从劳动力的角度看,也不能仅仅考虑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更需要引进、培养更多懂管理、懂市场的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人才支撑,也为产业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源。

因此,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应该是一个延续性的但标准更高、要求更高的过程。因此在做好各方面衔接上,既不能中断相关的帮扶政策,也要在更宽范围、更长远角度思考未来的致富之路,从而确保脱贫农村、村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踏实。

■数读惠州扶贫清单

●46个省定贫困村及15477户3604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脱贫。

●2019年底,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7.22元。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4%降至0.06%。

道路

●截至目前,惠州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共11896公里,县道510公里,乡道6880公里,村道4506公里。全市53个乡镇全部通双车道三级以上公路,1043个行政村、10203个村民小组全部通四级以上路面硬化路,46个省定贫困村20户以上村民聚居地全部通路面硬化路,基本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乡村道为支撑、全面覆盖广大乡村的农村公路网。

住房

●自2015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至2019底,惠州农村危房改造开工26595户,其中:省级任务22344户、市级任务4251户,竣工26595户。2020年,该市还剩余农村危房改造494户,其中,建档立卡无房户住房保障260户已于5月底完成改造,非建档立卡农村危房改造234户工作仍在进行中。

医疗

●2019年,惠州共有7.53万名包括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在内的困难群众纳入医疗救助,共救助困难群众10.34万人次,救助金额4975万元,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41.07万元。

【撰文】乌天宇 叶石界

【摄影】梁维春

编辑 糜朝霞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