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 罗湖答卷|百亿产值海上风电产业链聚集陆丰

南方日报

 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打造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

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打造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

由深圳市罗湖区与陆丰市共建的“海洋工程基地产业园”正不断吸聚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竞相入驻,强强联手的海上风电巨头正加速推进陆丰海洋工程产业集群化。  

粤桂扶贫劳务协作服务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每一名劳务工建档立卡,精准掌握贫困户在粤就业转业需求情况,助力精准脱贫落到实处。  

金厢红色文化馆等组成的下埔村红色文化旅游项目,至今已吸引了超过80万人次的参观者,为村民带来了过百万元的红色旅游收入。  

罗湖区紧扣精准扶贫这条主线,重点做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大文章”,经过几年奋战,陆丰市26个贫困村3918户贫困户17799人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了脱贫标准。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万元,比帮扶前增长3.5倍。撬动辖区企业赴隆林、西林当地投资,帮助当地优质产品走出大山,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共建全国最大海上风电制造基地  

陆丰产业集聚发展的“海上路线图”里,海洋工程基地产业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由罗湖区和陆丰市共建的产业园区位于陆丰市碣石镇,已引进中广核海上风电项目(2021年底前并网发电),随之而来的还有苏州长风、江苏中天科技、中山明阳智慧、天能重工等一批上下游企业。  

园区规划建设了风机综合厂、塔筒厂、导管架厂、海底电缆厂等项目,为节省运输成本还配套建有深水码头。随着多个海上风电巨头扎堆陆丰,一条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正逐渐形成。  

走进园区,项目建设施工的轰鸣声与风电机配件生产线上的机器声交织在一起,此声此景让深圳派驻陆丰工作组组长、罗湖对口帮扶陆丰指挥部总指挥卓思聪感慨万千:“产业园建起来,当地有了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居民的就业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才不枉我们来这一遭。”  

2020年3月,罗湖和陆丰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区发展规划,将两地产业共建的范围扩大到全市,并在东海、星都两个园区基础上增加位于陆丰碣石海洋工程基地产业园。  

陆丰濒临南海,海岸线长190公里,自西向东密布着碣石、甲子等5个港口,有着发展“海洋经济”的天然基因。深圳派驻陆丰工作组成员们根据陆丰的产业结构,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积极寻找合适的项目与产业发展路径。  

以大产业大项目为核心打造产业集群的发展蓝图很快浮出水面。整个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约54亿元,预计产值近100亿元,可解决当地就业3000余人,整体建成后解决当地就业将翻一倍。发展愿景是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制造基地,建设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在产业基础薄弱的陆丰建起高楼并非易事。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对口帮扶工作力度,罗湖在产业园项目建设上给予陆丰资金、招商等全方位的帮扶。  

从2014年对口帮扶陆丰开始,罗湖一次性安排财政资金4.5亿元扶持陆丰产业园区建设,其中2亿元用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罗湖从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海工基地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陆丰市正在加快完善海工基地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企业的投资建设。  

陆丰市碣石临港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荣涛从小在碣石长大,回忆起儿时的家乡,他表示产业园以前是块无人问津的荒地,更别提开发产业了。如今,望着眼前一片热闹的施工场景,他感叹道:“我们有了新的产业园,有了属于自己的产业,改写了我们陆丰的历史,大家都欢欣鼓舞。”  

“公司+基地+农户”帮扶模式遍地开花  

看着地里的芝麻已经结穗丰收在望,陆丰市南塘镇乌石村村民黄水妹喜笑颜开。“来台风也不怕了,村里不仅教技术还有兜底保障,已经种了十多亩芝麻了,也不用担心种不好、卖不出。”  

这笑容来之不易。几年前,黄水妹整天为养家糊口、儿女上学发愁。被纳入精准扶贫的名单后,他申请到危房改造补贴,住进了新家;参加合作社,银行账户每年能增加近5万元;老婆重病申请到大病救助金,女儿考上大学还学会了5门外语……黄水妹成了被村民羡慕的人。  

从为生计担忧到有信心过好日子的背后,是乌石村利用优质的土地资源,打造乌石芝麻品牌,促进贫困户增收,提高贫困户造血能力。  

乌石村地处华南丘陵地带,芝麻种植条件得天独厚,当地种植芝麻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乌石村出产的芝麻皮薄、肉白、饱满,成为本区域独一无二的产品。近年来随着当地农村城市化发展,种植户日益减少,乌石芝麻更显稀有。  

2018年初,乌石村开始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乌石芝麻主导产业。“我们专门成立农业合作社,集中种植芝麻,实现主导产业规模,同时将91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纳入其中,最大限度扩大收益对象。”罗湖区委统战部派驻汕尾陆丰市南塘镇乌石村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队长黄泽群说。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乌石村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从选项目到生产再到销售,全产业链帮扶发展造血工程,确保被帮扶村建设长效增收的农业特色产业。  

没本钱种芝麻?合作社提供1000元启动金,鼓励成员扩大种植规模。  

怎样种出“光亮、圆黑”的芝麻?合作社聘请农艺专家开班授课,实地勘查指导,采用严格筛选分离、农药检测等手段,确保芝麻出品粒粒皆优。  

收成后如何卖个好价钱?丰收后的乌石芝麻经过分离技术筛选出优质的芝麻,被装进由名家设计的精美包装盒,盒上印有注册商标、国家条形码,通过各大商超、电商消费扶贫专区等平台,被政府、爱心企业和市民采购,乌石芝麻走进千家万户。  

2018年乌石芝麻产品大部分销往深圳,卖出了好价钱,参与种植的28户贫困户平均每户可获得增收4500元以上。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村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2019年农户种植芝麻实现了种植亩数和种植户数的双突破,基地种植亩数突破100亩,参与种植贫困户数突破70户,贫困种植户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  

“如今种植户都有了品牌意识,知道芝麻的质量代表了村里形象,大家纷纷合力提升芝麻种植水平。”黄泽群说。  

罗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帮扶模式,在26个贫困村落地或实施主导产业26个,成立2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实现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4288元,26个贫困村每年集体收入8万元。  

如今,在深圳人的食谱上,除了乌石村的芝麻,可能还有来自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两县的沙糖橘、姜晶、蜂蜜等。  

自结对帮扶西林县以来,罗湖区政府根据西林的产业特点,推进扩大蜜蜂养殖产业,引进30个养蜂专业户建设基地,带动全县蜂产业发展,促进蜂农增产增收。西林县还利用帮扶资金,在本地投资建设蜂蜜加工厂,打造自主品牌,完善市场体系,延伸产业链条,从精准扶贫转向产业化发展。  

此外,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罗湖优势,罗湖在西林设立了消费扶贫中心,许多帮扶干部也积极联系销售渠道,并鼓励当地蜂农参加深圳的各类展会。罗湖区的许多单位会定期购买示范场的蜂蜜作为爱心礼包。  

大数据为劳务工建档立卡  

在湖东镇竹林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内,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这是一间小型开放式扶贫车间,没有上下班“打卡”要求,有时间懂技术的贫困户妇女都能来上班。  

在贫困村,有不少因照看子女学习生活、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妇女有就业意向。在一次走访入户中,罗湖区委(政府)办公室、罗湖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派驻汕尾陆丰市湖东镇竹林村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队长庄烽发现一户贫困妇女在家做来料加工,这样的家庭小型手工业是不是可以推广?  

他召集村里所有在家待业的贫困妇女,开了个留守妇女再就业推进会。办扶贫车间的计划刚说出,就有贫困户积极响应:“这个好,既不用出村,还能照顾小孩,赚钱增收,我报名!”  

第二天,庄烽到邻近的一些服装加工车间实地考察,向车间小老板提出合作意向,经过几次洽谈协商,最终引进了十几台缝纫机,在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服装加工作坊。  

因为会缝纫技术,村民莫秀芬被聘请为扶贫车间的主管,负责车间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如今,干完农活有空闲时间就来车间工作成了村贫困户妇女的日常。制作出来的产品出口或上架电商,不愁货源和销路。  

考虑到贫困妇女刚接触缝纫工作,工作效率低且工钱少,庄烽同志策划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并专门设立“就业鼓励基金”,在计件工资的基础上,按月向每名贫困妇女计发奖励金。扶贫车间成立以来,为9户贫困户每户每月实现增收近2000元。  

“以前我就在家带孩子没收入,有了扶贫车间大家在一块边工作边说说心里话,有说有笑很开心,赚的钱还可以给孩子买零食。”莫秀芬说。  

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县、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隆林县的贫困户在本地就业机会少,收入低。一直以来,外出务工成为当地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每年,都有近万名隆林人到广东务工。  

前不久,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通过包车,点对点送了6000多名劳务工到广东,其中2000多人是贫困户。这些劳务工到了广东之后适应吗?换岗位了吗?遇到哪些困难?随着罗湖区与隆林县共建粤桂扶贫劳务协作服务中心的成立,这一切都迎刃而解。  

外出务工的贫困户一旦失业,就很可能返贫,没有劳务工的具体信息,精准帮扶便难以开展。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党委常委、人民政府副县长宋晓军表示,粤桂扶贫劳务协作服务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每一名劳务工建档立卡,提供更精、细、深的服务,培育致富带头人,以先进技术创新劳务协作模式,助力精准脱贫落到实处。  

中心建立在粤就业贫困劳动力跟踪服务平台,务工人员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就职企业情况、岗位变动情况都能在系统查询得到。工作系统为政府统一人力资源系统,安全性有保证。  

有了详实的数据和系统分析,罗湖与隆林的劳务协作有了更多可作为的空间。比如推送就业、政策信息,未来,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岗位信息、政府优惠政策都可以实现精准推送。开展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务工生活,尽快稳定下来。提供失业帮扶、劳资纠纷调解服务,离乡之后,务工者如果遇到工厂倒闭、失业等情况,会及时接收到就业信息。遇到劳务纠纷,中心还会化身“维权平台”,积极协调东部人社部门解决,防止企业侵害劳务工合法权益的情况发生。  

■链接  

吸引参观者超80万人次  

下埔村讲故事自有一套  

一路唱着红歌来到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走进广东省革命遗址——周恩来黄厝寮村养病居址旧址,听一段红色故事。这是下铺村“党建+推动乡村振兴”红色教育活动的一天。  

下埔村是深圳市罗湖区“双精准”对口帮扶陆丰市26个贫困村的其中之一。没有主导产业的下埔村,如何实现真正的脱贫摘帽?“红色引领,绿色发展,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红色旅游,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我们的首要产业。”罗湖区委党校派驻汕尾市陆丰金厢镇下埔村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队长廖淑新答道。  

1927年南昌起义后,周恩来在叶挺等的陪同下,来到金厢黄厝寮自然村村民黄文秀家养病近旬,后从金厢镇洲渚村渡海赴港转沪。这段红色故事并未得到广泛传播,甚至很多本村村民都不知道村里有一处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修缮旧址,采访村民,拜访党史办了解历史,旧址里的陈列物多了起来。2019年,广东省党史办颁发的“广东省革命遗址——周恩来同志养病居址旧址”“广东省中共党员教育基地”相继在下埔村挂牌。  

如今,旧址与金厢红色文化馆、村民广场、周恩来居址广场等组成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已吸引了超过80万人次的参观者,为村民带来了过百万元的红色旅游收入。  

在廖淑新的蓝图里,以红色旅游项目为起点,可以带动村里农产品消费、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他算了笔账,整个红色旅游项目完全建成后,每年可吸引培训和参观游客至少20万人次,给村集体带来300万元收入,并带动农户就业、农产品销售,实现全村农户人均年增收4000元。  

“前三年我们大力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路铺好就可以开始卖好货了。”廖淑新选了两间店铺作为消费扶贫专卖店,卖玻璃鱿等当地农产品,在线上线下同时销售,与帮扶单位签订购销合同,把微店推广到扶贫对象微信群。而店铺一间每月500元的租金也将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公益性岗位带动贫困户就业,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样本  

每年分红48万元  

扶贫车间产出小康生活  

放下在深圳打拼多年的工作,陆丰市甲西镇北池村村民蔡汉标回到家乡,成为陆丰恒业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以前在深圳也是做这方面工作,现在村里也开了公司,就回来干了,不少村民看到村里发展前景好了也想回来。”蔡汉标表示,搅拌厂目前有两条产线,日产量超过2000立方米。自从搅拌厂建成以来,大大地提升了村里的经济水平,大家的生活也随之越来越好。  

围绕“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罗湖区东门街道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合力招商引资,把陆丰市恒业建材实业有限公司混凝土搅拌站项目引进到北池村动工建设,打造出陆丰市首个村级扶贫车间——陆丰恒业混凝土有限公司。  

北池村共统筹资金600万元,每年按所投资金8%年收益率获得分红,所得分红全部分给有劳力贫困户,目前获得约48万元分红,每户贫困户约获得3000元分红。  

同时,该扶贫车间还提供了10个就业岗位,10名有劳力贫困群众直接参与就业,每月获得工资3500元。  

“混凝土可以投入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地也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解决村里贫困户的务工,实现既有盈利又能解决村里劳动力就业的双赢局面。”东门街道派驻汕尾陆丰市甲西镇北池村驻村干部说。  

这间家门口的“梦工厂”让贫困户蔡金贵的生活有了新盼头,以前全靠种田养鸡过活的他,收入只能填饱肚子,现在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工资3500元,觉得生活压力没那么大了。”  

■数读产业帮扶  

罗湖对口帮扶陆丰的贫困村中,在26个贫困村落地或实施主导产业26个,成立2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实现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4288元,26个贫困村每年集体收入8万元。  

2016年以来,罗湖区财政累计安排给陆丰26个村帮扶资金1.56亿元,为广西两县共安排1600万元。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工作,截至2020年5月底,社会帮扶三县市金额(含物资)已达7572.16万元,其中陆丰4030.92万元,广西两县3541.24万元。

【文/图】祁觊  

编辑 刘越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