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1届金扫帚奖的颁奖礼,由于疫情改为线上举行,仍然引发了热烈讨论。其中最激烈的碰撞,出现在金扫帚奖得主的粉丝们与“路人”之间。
第11届金扫帚奖的完整获奖名单如下:
最令人失望男演员——肖战《诛仙Ⅰ》
最令人失望女演员——孟美岐《诛仙Ⅰ》
最令人失望编剧——滕华涛/韩景龙《上海堡垒》
最令人失望导演——滕华涛《上海堡垒》/程小东《诛仙Ⅰ》
最令人失望影片:《上海堡垒》《诛仙Ⅰ》 《下一任:前任》
早在本届金扫帚奖发布提名名单时,网络上就引发了不少争议,因为最令人失望男女演员的提名名单中有肖战、鹿晗、孟美岐这样的流量明星,部分粉丝便称金扫帚奖在蹭热度,更有人直指这是个“黑奖”,是有人要故意黑自家偶像。
为什么粉丝们对偶像被提名、获奖的反弹如此之大?因为金扫帚奖虽然以奖为名,却并不像其他颁奖礼一样,是以褒奖为主旨。它是由《青年电影手册》主办发起的华语电影史上首个为年度最差影片、影人颁发的“奖项”,由网友和独立影评人参与评选。其实在国外也早有类似的奖项——美国的“金酸莓奖”,从1980年开始,已经连续颁发了40年。
金扫帚奖的定位是:从电影文本出发,以专业的立场,独立的身份,以电影批判影响电影创造,为鞭策中国电影而设立的奖项。每一年,影坛有许多褒奖性质的颁奖礼,能获得荣誉的影片和影人只有极少数。然而只有赞声,是无法促进一个行业的进步与发展的,正因如此,在中国电影蓬勃发展之际,金扫帚奖应运而生。
正所谓,有批评才有进步。我们可以看到,历届金扫帚奖的提名名单并不是针对所谓的年轻流量,有许多高票房大片,在影坛名声赫赫的大导演和知名演员都曾被提名。例如张艺谋就曾因《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而连续两年入围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导演”;冯小刚和他执导的《非诚勿扰2》分别被评为第2届金扫帚奖的“最令人失望导演”和“最令人失望影片”;曾多次获得电视剧白玉兰奖和飞天奖肯定的孙红雷,也曾因电影《战国》中的表现被金扫帚奖评为“最令人失望男演员”。得一次金扫帚奖,在他们的从业生涯中并不算什么,毕竟才华再横溢的人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被批评了,改进就是。
获得金扫帚奖,对电影人来说真的是无法面对的奇耻大辱吗?虽然大部分奖项得主都不会到场领奖,但也有特例。2018年,王宝强获得第9届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导演”,而他的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还同时包揽了“最令人失望影片”和“最令人失望编剧”。这等于是一次全方位的批评,王宝强却选择到现场领奖,成为金扫帚奖开办9年来第一位亲自领奖的一线明星。王宝强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这么说道:“虽然它不是个光彩的奖项,但可以鞭策人进步。我来领奖是因为我爱电影,尊重电影,尊重观众,尊重在座的前辈们。我第一次当导演确实欠缺经验,有很多不足,我相信经过努力,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感谢这个奖项给我个机会,对观众说声对不起!”他的这番话,收获了不少路人好感。
2013年被评为第4届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男演员”的小沈阳,即使没有到现场领奖,也在微博上作出了正面回应:“给我的奖我会虚心接受……这也是我往后的路上的鼓励和历练。”他还认为,金扫帚奖应该继续办下去。由此可见,获得金扫帚奖才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晴天霹雳”,换个角度看,便会成为另一种激励,也能促进华语电影产生越来越多的好作品。
然而,今年的金扫帚奖引来部分流量粉丝的巨大反弹。从提名阶段开始,主办人程青松及其余电影人发布的相关微博内容就被频繁举报,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转发评论。预告自己要颁发金扫帚奖的评委,知名编剧汪海林,称自己在还未揭晓奖项前就收到了部分肖战粉丝的攻击。
有粉丝说:不替他认领野鸡奖。接受善意的批评不等于接受一切诋毁。
更有粉丝长篇大论地质问金扫帚奖主办人程青松,说这是一场“黑子的狂欢”。
本届金扫帚奖的评选结果,对获奖者来说真的是诋毁吗?主办人程青松表示,金扫帚奖的评选过程完全公开透明,初选投票数据每一轮都公布,专业评委投票也都是实名制公布。他提到,在“最令人失望男演员”评选中,27位评委有13票投给了肖战,远超过第2名鹿晗的6票。
最后金扫帚奖给予肖战的评语也相当犀利专业,并不是为黑而黑:“张小凡这个人物自始至终没有立起来,肖战无法赋予角色性格魅力,表演用力过猛,没有整体感,人物成了赶场木偶。他不知如何驾驭角色,魔化后只注重外部形态,看不见心理变化。与对手的交流缺乏节奏,互动中既没有火花也没有浪花。总体而言,肖战在影片《诛仙》中的表现不及格,最令人失望实至名归。”相信看过《诛仙》的非粉丝观众,对这一段评价应该能产生共鸣。
而这个粉丝口中的“野鸡奖”,在颁奖前便已联系到肖战的经纪人,对方只是表示肖战近期不在北京,不便到场领奖,而不是一上来就质疑该奖项的公正性和专业性。颁奖结束后,“金扫帚”在微博热搜榜上直冲到第4位,还有许多人用“实至名归”来评论这次的奖项。
正如程青松所说,“因为希望,所以失望”,创办金扫帚奖的初衷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一味批评,而是一种激励,是为了让中国电影发展得越来越好。其实批评从来都不是需要被惧怕的东西,比批评更可怕的,是无人问津。无论是电影从业人员还是粉丝,都应该正视外界给予的批评,真心实意地去接纳、思考,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一味觉得批评是来“蹭热度”。
兼听则明,只有敢于接受批评,取长补短的人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是一朵只有在赞美筑成的温室中才能生存的小白花,便永远无法长成生命力强大的参天大树,更无法在一个行业中长久地立足。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才是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都应该具备的人生态度。
【撰文】南方+记者 张思毅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