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地名里的烟火气⑤
“我是专门来看光孝寺的,希望能拍一些照片。”平时在广州南沙工作的小范手举相机,站在光孝寺门前的石台上,透过栏杆向里张望着。从书中看到对光孝寺的介绍后,对历史建筑感兴趣的小范,专程来一探究竟。
光孝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北端,始建年代距今约1700年,是广州市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大的佛教寺庙。广州民间流传着“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俗语。而其所在的街道,也因此被叫作“光孝路”。
光孝路的路标
西汉时期,光孝寺址为南越文王第三代孙赵建德的王府。三国时,吴国骑都尉虞翻被贬至广州,在此建宅讲学。虞翻死后,家人将此处捐赠给佛门改为庙宇,取名为“制止寺”。
东晋时,印度名僧昙摩耶舍来到广州,在此修建大雄宝殿,将寺名改为“王苑朝廷寺”,又名“王园寺”。此后,寺庙先后改名“法性寺”“报恩广孝寺”等。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其被定名为“报恩光孝禅寺”,简称“光孝寺”,沿用至今。
历史上,许多佛教名僧在此交流讲经,寺内也留下了大量碑刻、佛像等文物遗迹。
光孝寺
1930年,“光孝街”被扩建为马路,改称“光孝路”。上世纪60年代,光孝路改名,后于80年代复名。
千年古寺矗立于此,因而光孝路上,至今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痕迹。
街道两边分布着许多售卖佛具用品的商店,香烛、帖纸、葫芦堆放在店里,别具特色。
光孝路边的店铺
“往常去寺庙的人,通常会买一些糕点作为贡品,现在店里的生意主要靠街坊邻居们帮衬。”一名糕点铺的店员说,最近店铺打烊的时间,从每天18时延长到21时。“如今街上的人多了起来,我们也就晚一点关门。”
当然,千年古寺绝非光孝路的唯一标签。
在这条以佛教寺庙命名的街道上,也有西式教堂;靠近路口卖画相的小店,已经开了40多年;传统百货铺门前,整齐摆着如今已不常见的商品;街巷口不少餐馆兜售的牛杂、肠粉、云吞面,被各类网文称赞为广州不得不吃的地道美食。
光孝路边的店铺
快门声、叫卖声、鸣笛声……无论是慕名前来的游客、售卖百货的商铺老板,还是居住于此的街坊邻居,他们都在用生活里的点滴,让光孝路回到熟悉的节奏上。
光孝路边的民居建筑
【记者】汪祥波 实习生 陈子阳
【拍摄】实习生 陈子阳
【通讯员】王丹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