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物转星移中渐行渐远,
大山还是那座大山,梅水还是那条梅水。
但今日,与往日不同。
梅州城区一江两岸。(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自信的笑声,胀鼓鼓的钱包,
我知道,梅州,你变了!
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村庄美了,产业旺了,村民乐了。
一条梅江穿城过。(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这是一场美丽的蝶变,
在这里,家家有产业,人人有盼头,
一张张精神焕发的面孔,无不折射出梅州市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
宜居宜业宜游的梅城。(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梅州市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市有省定相对贫困村349个,占全省的15.3%。截至2020年6月15日,全市建档立卡的相对贫困人口53650户146217人,贫困人口约占全省的9.1%。
经过人居环境整治,直坑村小河两旁的景观得到提升。(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枇杷丰收,让北联村村干部笑得合不拢嘴。
枇杷个头赛鸡蛋。
党建引领下,丙村镇芦陵村实现了由内到外的美丽“蝶变”。(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借着政策东风,玉水厨乡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隆文镇芦溪村雨水充足,适宜毛竹生长,是当地村民的“致富树”。(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近年来,梅州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挂牌督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兜底保障、资金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提升、扶贫领域作风和能力建设等八大重点工作,强化精准施策,创新帮扶举措,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梅州兴宁径南镇引进富荣百果园项目,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5个贫困村、86户贫困户精准脱贫,更让山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梅州兴宁永和镇新寨村充分发挥“梅一客”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品牌,以新产业示范带动培育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推动兴宁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位于兴宁市龙田镇的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农户发展肉鸽养殖、加工产业。(受访者供图)
俯瞰平远梅畲,以生态为依托、旅游为引擎、创新为理念的梅畲田园综合体建设蓝图正缓缓铺开。(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梅畲田园综合体正在通过农电商把梅畲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平远县梅畲村。(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筹集扶贫资金39.25亿元,共实施帮扶贫困户项目75.73万个,帮扶贫困村项目13526个;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万个,实施光伏扶贫项目515个,发展旅游扶贫项目58个,建立电商扶贫项目231个;开展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104731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5220人;全市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02亿元,受益贫困户9182户。
扶贫干部丁传红与蜂农交流养蜂技术。(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蜜蜂成了贫困户脱贫的”法宝“。(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大埔县三河镇旧寨村是广东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第一批示范点。(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东方—蜜柚种植。(西河镇供图)
屹立于梅州大埔繁华闹市区的特色围屋泰安楼,散发着一股古老的气息。大埔将泰安楼与周边景点“串珠成链”,以“文化+旅游”为特色,打造成泰安楼客家文化园国家4A级景区。(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莫道深山难致富,只要勤耕可奔康。2020年6月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349条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
丰顺汤南镇新楼村种玊上围靓丽景色。(胡金辉 摄)
丰顺县韩山,生态茶园与高山相融,勾勒出了一幅独特的高山茶园美景图。(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美丽如画的丰顺县鹿湖温泉度假村有力推动了丰顺县旅游业的发展。(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五华县境内种植的超万亩高山红薯迎丰收。(张炳锋 摄)
五华县通过发展红薯产业,带动全县19个贫困村参与种植,带动贫困户2207人,户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古煌辉 摄)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下一步,梅州市将对标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硬要求硬任务,统筹兼顾、强化举措、精准施策,进一步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全媒体记者】黄韬炜 何森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