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印记|品惠州荔枝 赏东坡文化

惠城发布
+ 订阅

900多年前的北宋绍圣年间,惠州发生了一件超级大事,苏大学士——苏轼被放逐来到此地。他的到来,为惠州带来了全方位的文化新气象,从文学、经济到自然生态保护,从宗教、勤政到民俗、民生,无所不包,影响深远。

龙舟鼓喧五月天,岭南风雨荔枝红。当岭南龙舟水的到来,在蝉鸣唧唧声中,惠州荔枝已是一片艳红。荔枝原产于中国南部,是亚热带果树,果皮处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道鲜甜,多汁,让人百食不厌。

直播现场

我们今天邀请了文化大师来讲故事,我身边现在就有三位文化大师。我从来没有试过,这么齐整的能够邀请到这么多文化学者,来跟我们来聊故事。我先来介绍一下他们,首先,讲故事,讲东坡故事。惠州学院有一位老教授,他研究了一辈子的苏东坡。他就是坐在我旁边的王启鹏老先生。

近日,惠州举办首届东坡荔枝文化节,惠城区分会场则是设在了美丽的西子湖畔——荔浦风清。惠州学院教授、东坡文化研究学者王启鹏,等惠州文化大家受邀参与直播研讨分享,为众网友揭秘苏东坡与惠州荔枝的故事,吸引近万名网友观看。

王启鹏 惠州学院教授 东坡文化研究学者

荔枝虽然很小,但是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苏东坡与我们惠州的荔枝就很有缘分,也很有故事的。

北宋绍圣元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对新法的苏轼便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这一年的十二月二日,他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来到了惠州。

王启鹏 惠州学院教授 东坡文化研究学者

他虽然在惠州才住了短短的两年零七个月,吃的荔枝也不多,总共才吃过三次。但是,他跟我们惠州的关系是非常密切,对惠州的荔枝很有感情,对我们的惠州人民也很有感情。他认为惠州这个地方很好,是值得他终老的地方。

绍圣二年四月,苏轼受当时的惠州太守詹范的邀请前往白水山汤泉游玩,回来的路上,在荔枝浦遇到了一位85岁的种植荔枝的老人。老人知道眼前的人是苏东坡之后,非常高兴,邀请众人品尝他家的荔枝。

王启鹏 惠州学院教授 东坡文化研究学者

座谈会上,大家谈得非常投机。大家说要回去了,要过江了,依依不舍。这个老农指着结满了芡实大小的这个荔枝,就对苏东坡说:“再过两三个月,我这些荔枝成熟了就请你过来吃荔枝。”苏东坡非常高兴接受了他的邀请,这样他就离开了荔枝浦了.

回到嘉佑寺后,苏轼的心情非常激动和兴奋,难以入眠。当苏轼听见小儿苏过朗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时,引起了他的共鸣,想象着白天游玩时惠州的美丽风景,想象着与荔枝浦的老人交谈,禁不住提笔写下了游玩的感受。

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

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而当苏轼想到今天老人请他吃的惠州荔枝,也让他第一次尝到了美味的荔枝。于是又提笔写下了《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东坡先生笔下的荔枝,红纱中单白玉肤, 一“红”一“白”,对比鲜明。接着,东坡在此诗句中还自注,予尝谓荔支,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唯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更为巧妙的、意味深长的,还是结尾那两句,它暗用了“莼鲈”的典故:晋代张翰,见秋风起,想起了吴中家乡的莼菜、鲈鱼,便辞官回乡。此后,人们便以“莼鲈”指代乡味或乡思。但是,苏东坡在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竟然说:这样好的荔枝,如果我不是被贬谪到惠州,怎能吃得到呢?苏轼的旷达思想和谐谑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王启鹏 惠州学院教授 东坡文化研究学者

第二次也是绍圣二年的六七月份,那时候荔枝就大量出来了,也是比较好的品种。当时他住在嘉佑寺,就是现在的东坡小学那里。他出来沿着水东街走,那人家满街都是荔枝,有些果农认识苏东坡,苏大人来吃我的荔枝啊,这个很好吃。那他就一路走一路吃。

苏轼一边吃着美味的荔枝,一边与果农们聊天,果农说,这里的荔枝还不是最好吃的,最好吃的还是作为贡品给皇帝吃的挂绿荔枝。

王启鹏 惠州学院教授 东坡文化研究学者

一讲到皇帝老子吃荔枝,那就引起苏东坡想起,我们中国从汉代到唐代都有一种风气,就是向朝廷进贡荔枝这种习惯的。

苏轼想到这里,感触很大,认为荔枝这种“尤物”,作为贡品运到京城,给百姓平添了很多负担。回到家中,苏轼还是愤愤不平,于是写下了一首《荔枝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王启鹏 惠州学院教授 东坡文化研究学者

他说当时又向朝廷进贡荔枝, 就好像打仗样给老百姓也好,给朝廷造成了很大伤害。这样他就很气愤写到希望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谴责当朝宋代。大家想办法贡茶贡花,博得统治者欢心。

绍圣三年四月,惠州太守东堂的将军荔枝树大熟,太守詹范请苏轼来吃荔枝。苏轼边吃边看,非常高兴,吃后感慨万千,诗兴大发,禁不住写道: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在这里说的“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发自内心的。何以见得呢?

王启鹏 惠州学院教授 东坡文化研究学者

那又想起他当时到惠州已经一年半的时间了,那这个一年半的时间,得到太守詹范的细心照顾 ,对他很关心 经常给他送油送米,惠州老百姓又对他很好,不光是风景优美、物产也丰富、荔枝又好吃。

当苏轼知道朝廷在去年秋天大赦时独不赦“元祐党人”时,他的心情十分平静,并且买下了白鹤峰,建设自己的家园,打算在惠州终老。

然而事与愿违,绍圣四年四月,苏轼又被贬往更偏远的海南儋州。到了儋州后,苏轼还时常怀念惠州:“鹅城见诸孙,贫苦我为伤”,“春鸿社燕巧相逢,白鹤峰头白板扉”。可见惠州在苏轼的心目中是有着重要地位的。

王启鹏 惠州学院教授 东坡文化研究学者

苏东坡对我们惠州荔枝很有感情,从这小小的一颗荔枝身上,也看出了我们苏东坡忧国忧民的情怀,就是从这个荔枝身上就看得见苏东坡高贵的品质。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却在岭南找到了自己的乐土。苏轼钟情惠州山水,写下了很多诗文,赞叹惠州山水风光之美,抒发忧国忧民的胸怀。与惠州人交朋结友,上至地方官,下至文人百姓,甚至林婆这样的卖酒人家,都是他的朋友。

王启鹏 惠州学院教授 东坡文化研究学者

苏东坡当时跟她(林婆)是邻居,也很友好。因为苏东坡对人很慈善,大家都喜欢跟他交朋友。他说林婆对他怎么好,因为刚才讲到苏东坡生活比较贫困,有时候没有钱,所以他说林婆的酒可赊就说先拿了喝,先不用给钱,那以后有钱才给她 ,所以他就经常到林婆那里去赊酒。

不过游山玩水和吃荔枝只是苏轼的爱好而已,乐观豁达的苏轼在惠期间,同情关心民生疾苦,揭露时政黑暗。虽然他没有决策权,但还是不遗余力的劝说地方官吏为民办好事,因此深受惠州人民的爱戴。

王启鹏 惠州学院教授 东坡文化研究学者

他先后为惠州的老百姓做很多好事,修建东新桥,修建苏堤跟西新桥。说这些你都看得到,他那么贫困面前,就修建这两座桥和堤。当时不够钱了,不够钱怎么办啊。他就把他唯一值钱的,就是皇帝赐给他的犀带就捐献出来了 ,卖了这些钱给修桥。我们惠州包括全国的后人,对苏东坡评价很高,对他很崇拜。主要是源于苏东坡的人品高尚,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民本思想,就要以人民为本。

在惠州生活,苏轼的足迹和市井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位于广东惠州的合江楼,曾经是苏东坡来到惠州下榻的第一站。除此之外还有东坡井,东坡故居等一大批遗址遗迹,以及数量众多的诗词和文章,成为惠州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游走在惠州这座城市,会有穿梭在现实与历史时空缝隙间的顿悟。也许是在公园漫步的时候走过苏轼曾醉卧的那片山坡,也许是在江畔流连的瞬间看见一片神似当年苏轼和王朝云泛舟的涟漪,也许是在和朋友推杯换盏之间,服务员端上来一盘美味,那菜式居然是他900年前的神奇创意。淡淡悠长的岁月味道就这样慢慢浸入心中。

来源:惠城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