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更暖心的,是更多聚光灯外的“吴桂春”们在被善待

南方+ 记者

东莞图书馆留言农民工吴桂春的温情故事,温暖了整个网络。然而,比这更暖心的,是我们透过众多报道中的细节,窥见聚光灯外东莞数百万“吴桂春”们,同样被善待。

毋庸讳言,农民工这个群体,很少站到聚光灯之下。就像过去12年里,吴桂春一直默默无闻地读书工作,自得其乐。在吴桂春还没有被舆论聚焦的时候,东莞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早已照进他的生活。

在这个图书馆,他并未因农民工身份而被区别对待,与他一同在馆内看书的,有学生、教师、白领、公务员等。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户籍的市民们,共同徜徉在这片文化海洋里。

吴桂春的留言感动全网,将他置身聚光灯下。在短短3天里,东莞人社部门就为他匹配到工作。

这个圆满的结局,也引发一些疑问:有人认为吴桂春被善待,是被舆论放大的结果,因为他站在聚光灯下,政府才特事特办。

但事实上,东莞市相关部门是理性而克制的。东莞人社部门采用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先了解吴桂春的学历、工作技能、期待薪酬及工作区域,再与数据库里面的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匹配,从而筛选出适合他的工作。

从结果来看,全网的高度关注,并没有使他获得一份超越自身劳动技能的工作。而这份与东莞图书馆只有一站路距离、月薪3000元左右的物业工作,充满了人情味,同时也是常态化就业机制匹配下能够提供的最优解。

总之,让吴桂春难以割舍的,是过往12年时光里,像细雨一样润物无声的满城书香;帮助吴桂春留在这座城市的,并不是哪位领导的大笔一挥,而是一个功在平时、运作成熟的就业服务机制——这些都与“聚光灯”没有太大关系,这也是更让人暖心的地方。因为这意味着,还有更多没有聚光灯外的“吴桂春”们,一直被这座城市同样善待。

当吴桂春的故事告一段落,我们需要将目光从他个人身上,转移到千百万农民工身上;需要从聚光灯之下,看到聚光灯之外。


吴桂春的故事,打破了人们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物质生活压力大,精神生活荒芜。如今,农民工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

东莞有超过600万外来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普通民工怎样享受文化和就业等公共服务,考验着现代化城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连续多年“挤掉”诸多省会城市,跻身“新一线城市”榜单。百万普通务工人员在这里受到的善待,从侧面表明,东莞的魅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上,更彰显在现代化城市的“善治”之中,这将赋予东莞独具一格的城市竞争力。

不辜负每位民工,不掩埋任何梦想。希望东莞的城市大爱,继续温暖更多“吴桂春”们。

【记者】龚名扬  吴擒虎

【策划】靳延明

编辑 毛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