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妈妈,穿白大褂,跟病毒搏斗,不能回家
我力气太小,乖乖在家,病魔不敢来,把我来抓……”
近日,“2020·难忘的记忆”第五届岭南童谣节全网征集正火热进行,一首由童诗改编而成的童谣《等待》,吸引了众多关注。
↑戳图片阅读投稿注意事项
这首童谣出自佛山顺德区容里小学的师生之手,向奋战在一线的战“疫”英雄们致敬。
戳视频欣赏童谣《等待》↓↓
《等待》
《等待》的歌词来源于三年级学生李一诺的童诗,由教师廖宇娥改编成歌词、教师廖宇芬谱曲,并指导四年级学生毕均卉演唱录制。
“白衣战士在第一线战斗,我们容里小学的师生也用诗、用歌为武汉加油!”廖宇娥谈道,战“疫”工作中,每个人的力量有大有小。因此,身处后方的她们,能做到的就是不外出、不添乱,用歌曲支持抗疫工作。
廖宇娥介绍,整首童谣从孩子的视角切入,刻画了疫情期间,小朋友安守家中、等待奔赴前线支援战疫的医生妈妈归来的故事,唱出了对疫情散去的渴望、对大人忙碌的理解、对救死扶伤精神的钦佩,对生命的珍爱关怀,童趣又不失教育意义。
在疫情吃紧的节点,在容里小学的支持下,这首童谣先后在中国报道网、中国网教育频道、南方+、天空城兴趣社区、顺德城市网、QQ音乐、全民K歌等平台传播,有听众留言道:“这首歌富有时代气息、传播正能量,孩子们需要的正是这样朗朗上口、富有童真童趣的歌谣。”6月初,《等待》入围佛山校园十大抗疫歌曲评选。
据了解,这首童谣最初源于容里小学“小铃铛诗社”的一首诗。2015年,学校开展诗歌教育,成立“小铃铛诗社”并搭建了“廖宇娥老师诗歌教学工作实验室”。每周,廖宇娥都定期给诗社的学生上课,课余则在诗社微信群指导学生们欣赏和创作童诗。
2016年1月,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教育局正式批准容里小学为传统文化培训基地,重点开展童诗教学课程,至今已坚持开展5年。廖宇娥告诉记者,容里小学还加入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诗歌教育委员会”,有条不紊地进行诗歌教学工作。
小铃铛诗社的学生外出采风。
现今,已有近1000名学生在小铃铛诗社微信群参与读诗、写诗热潮,创作了几千首作品。据统计,在各级诗歌创作比赛中获奖的人数超过200人次,几十名学生在各类刊物发表诗歌作品。此外,部分作品还收入由顺德图书馆、顺德作家协会编著的《顺德小学生诗歌作品集》。
从诗歌到童谣,容里小学的师生也在积极打通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写的诗歌在微信群里共享后,廖宇娥将全部阅读并适当点评指导。小铃铛诗社骨干成员李一诺的《等待》便因其极富童真和想象力的特点被廖宇娥选中,在句式、结构方面稍作修改后,交由廖宇芬作曲。
《等待》词作者李一诺在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决赛现场。
据悉,廖宇芬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和演唱了几百首音乐作品,在QQ音乐、酷狗音乐均有发布。“虽然我们只是业余创作,但在作词、作曲、编曲方面都以专业水平来要求自己。”廖宇芬介绍。
负责演唱的毕均卉则是学校“萌宝原创儿歌演唱团”的骨干成员,由廖宇芬利用课余时间长期指导声乐,“所以我们在创作、排练、录制过程中很有默契,随时可以碰撞出合作的火花。”廖宇娥说。
廖宇娥介绍,容里小学分别从2016年、2017年开始参加小学生诗歌节、岭南童谣节,培养了曾昭钦、罗子帅、李一诺等一大批富有想象力的小诗人,全校有很多孩子爱上了读诗、写诗。
容里小学“榕树下的童诗作品展”。
同时,学校还培养了毕均卉、赖诗茵、卢易、李沁蕾等优秀的原创童谣小歌手,她们演唱的原创童谣在QQ音乐等各大音乐网站传播。2016年,黄蕊的童诗《稻草人》由廖宇娥改编成童谣后在央广网播出,反响热烈。
廖宇娥认为,童谣的创作与推广将对促进德育有明显作用,恰当地以童谣为德育的载体,可以让孩子在灾难中学会成长。“童谣以贴近学生的德育语言,能让学生在无限乐趣中受到教育,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思想品行。”
链接:《等待》歌词
作词:廖宇娥 李一诺
作曲:廖宇芬
演唱:毕均卉
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
路旁的野花,邀我玩耍。
高高的阳台,把我拦下,
别到处乱跑,快快回家。
勇敢的妈妈,穿白大褂,
跟病毒搏斗,不能回家。
我力气太小,乖乖在家,
病魔不敢来,把我来抓。
耐心地等待,妈妈回家,
春姑娘病好,一起玩耍。
花儿和小鸟,别怪我吧,
我同样渴望,跟你玩耍。
可是春姑娘,她生病啦,
新冠状病毒,多么可怕。
勇敢的妈妈,穿白大褂,
跟病毒搏斗,不能回家。
我力气太小,乖乖在家,
病魔不敢来,把我来抓。
耐心地等待,妈妈回家,
春姑娘病好,一起玩耍。
【记者】黄楚旋
【图片/视频】受访者供图
【统筹】郭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