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家看东莞,人才辈出“县后李” 爱国爱乡尽心力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在莞城东隅的县后坊,是李唐之后的名门望族所居住。莞城人为区别他处李氏,故称“县后李”。这里有着李扬敬的明园,李章达故居以及绿阴掩映的“十亩园”。李家代有人出,心怀故乡,为国家、为东莞作出相当大的贡献。南方日报

人才辈出,各有所长

县后坊李氏的始迁祖李宣,南宋自绍兴避难南迁而来,这段历史经过在李宣之孙李宋英所撰写的《先考处士李父墓志铭》中有着详细的记录。而县后李氏分支甚繁,子孙众多,后人迁徙散布各处,县后坊附近有县后房、莫家洞房、城东房、城下房等,远至茶山、望牛墩白市等地都有县后李氏的后代分布。

县后李氏一族名人辈出,是东莞的望族。县后李氏族人李元弼即为明万历四年举人。万历二十四年,东莞发生大饥荒,李元弼拿出千担米来赈济百姓。李元弼十分孝顺,侍奉母亲四十年不离膝下,母亲去世后才出仕为官。他在任时劝农、备仓、修学、设教,颇有建树;任满归,筑江皋别墅,常与诗友吟咏其中。李元弼之子李贞与张家玉交好,其后亦助其起兵抗清。

明末,出自县后李氏的刑部尚书李觉斯,是天启五年进士。因上疏救黄道周而触怒崇祯皇帝,被罢官归故里。崇祯三年,他曾为救援袁崇焕,为《袁督师事迹》写有小引,是为袁崇焕申冤的第一人。

到了清代,就不得不提创立十亩园的李槐芬,他是东莞一代名医,当时东莞疟疾流行,李槐芬最早从海外引进了西药奎宁专治疟疾。咸丰末年至同治年间,李槐芬在县后坊创建十亩园。园林所在原来是一片小山丘,李槐芬请人种植了果树,有沙田柚、龙眼、荔枝、芒果、杨梅等,并亲自嫁接成功“白糖单核黄皮”,时为东莞一最。

除了种植之用,族人也都居住其间。十亩园里建有大厅,容纳李槐芬的四个儿子、家眷及其后人居住,还有极具民国特色的建筑“景庐”,大厅到了第四代人还全部居住其中。其中包括现年八十高龄的香港著名画家李国基以及如今定居广州的收藏家、作曲家李鸿基。

两位将才,爱国爱乡

近代,县后坊李家祖产丰厚,族中人人好学,李章达和李扬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民主先驱”李章达肖像

“民主先驱”李章达肖像

李章达是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1911年还是学生的他便参加了武昌起义。后来一直跟随孙中山在广东参与运动。1926年4月在广州市任职期间,他锐意整顿治安。国民政府举兵北伐后,他留守广州,并积极为北伐军招募夫役,输送至北伐前线。

次年,“四一二”事件发生,李章达愤然辞去一切职务,举家迁往香港。1931年6月,李章达曾赴赣州会见第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延锴,力劝他们联合两广势力共同反蒋。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十九路军赴沪,在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协助蒋光鼐筹划抗击日军。

李章达故居

李章达故居

为了发动和团结民主进步人士参与抗日救国,1936年5月,沈钧儒等人在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会”。随后,李章达等还在香港成立“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1941年李章达参与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的前身)和创办《光明日报》。

新中国成立前后,李章达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48年,李章达参与组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民革第一届中央常务委员兼秘书长。1949年初,李章达应中共中央的邀请,代表救国会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章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行政委员会委员、广东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1951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决定成立政治、文教、民族事务委员会,李章达被任命为文教、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两年后,全身心投入新中国建设的李章达,因为积劳成疾在广州病逝。

作为李章达的族弟,李扬敬也是一位将才,曾帮助过孙中山夫妇脱险。李扬敬生于1894年,他的父亲李明生因与县衙中人颇有来往,得以在县衙谋得一份差事,也是借此养活全家,他还曾担任东莞明伦堂的委员长,致力于东莞的公益慈善事业。

李扬敬故居——明园

李扬敬故居——明园

李扬敬数十年戎马倥偬,依然心系家乡。他的产业遍布东莞,并长时间执掌东莞明伦堂,在教育、公益等多方面为东莞作出了巨大贡献。1935年,他以父亲的名义在莞城开办明生中学,当时明生中学是东莞首屈一指的名校,校舍设备完善,师资力量强大,他还花巨资聘请名儒担任校长,以增强办学实力。此外,他还办有小学、幼儿园,修筑过游泳池,为东莞后来成为游泳之乡奠定了基础。他力主造林及路旁植树,亦曾有过赈灾举措。

位于东莞人民公园内的《东莞明伦堂财产保管确立信条碑记》

位于东莞人民公园内的《东莞明伦堂财产保管确立信条碑记》

李明生、李扬敬父子曾先后担任明伦堂委员长,时人颇有非议,不过父子也算同心戮力,整理邑产。至今修立在东莞人民公园的《东莞明伦堂财产保管确立信条碑记》,就是李扬敬于民国二十六年任内之举措,从中也可见其造福桑梓之心。

东莞明伦堂财产保管确立信条碑亭

东莞明伦堂财产保管确立信条碑亭

明园是李扬敬为纪念其父亲李明生而修建的宅院,位于莞城万寿路76号原市府大院内,是东莞市目前保存最佳的一座民国时期珍贵大宅。院中既有中西合璧的砖木楼房,也有休憩的小花园。此外,东莞档案馆曾坐落于明园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东莞文献。

《东莞历史五年后专辑·历史人物系列·李扬敬》

《东莞历史五年后专辑·历史人物系列·李扬敬》

当前东莞市将明园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恒久保护,使之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人心的精神家园。保护和利用好明园和明生中学图书馆,能够让它们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公众了解东莞历史、广东文化的窗口。

■参考文献

《先考处士李父墓志铭》 李宋英 作

《一块匾·十亩园·百年结》 子木、醉红颜 著

《东莞历史文化专辑·历史人物系列·李扬敬》 东莞市政协 编

《东莞历史文化专辑·历史人物系列·李章达》 东莞市政协 编

【撰文】:龚艺超

图片由莞城文化服务中心提供

编辑 毛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