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稻来传媒出品的城市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正式登陆广东卫视首播,腾讯视频、新浪微博联合独播。首集《得天独厚》以四季变化为轴,从春到冬诉说美味流转,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美食盛宴。
为了让读者对东莞美食有更深入的了解,南方+跟随《寻味东莞》的脚步,探访那些东莞美食文化背后的故事,并推出《莞味寻踪》栏目,敬请垂注!
东莞:百年林旁粽,飘香端午情
▲戳上方视频
在《寻味东莞》首集中,节目展示了东莞本地各式粽子,其中形态万千、味道多样的林旁粽因其独特性,备受网友关注。
时值端午,记者前往虎门探访了林旁粽传承人福嫂,在忙碌赶制林旁粽的间歇,她为记者讲述了粽子背后的那些故事。
粽子造型传承农耕文化的美好祝愿
福嫂的全名是林容弟,今年已经85岁。每逢端午期间,福嫂依然会帮忙包林旁粽,这是她小时候跟着母亲学的手艺,如今一晃已经跨越了世纪。
从第一代传承人林容弟的外婆邓群香算起,这一脉的林旁粽传承已有百年的时光。
“小时候,我们村家家户户在端午节时都会做‘林旁粽’。”林容弟说,但如今村里会包“林旁粽”的人越来越少。
“林旁粽”是因用来包粽子的林旁叶而得名。小时候,林旁叶一般长在幽静的小山沟边,有树林、有溪流的地方,细长的林旁叶是包粽子的好材料。“林旁棕”起源于虎门怀德村一带,后来村民在亲友间相互赠送,别人看到“林旁棕”形状可爱,也学着做。之后,“林旁棕”就慢慢传到了长安、大岭山等地。
在林容弟小时候,东莞还是个农业县,一般家庭子女多,难得有零食。
但是每年端午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上山找林旁叶,摘回家先剔刺、洗净、泡水,然后编成8种漂亮的形状,包括菜篮、鱼篓、虾迳、枕头、神靴、凉鞋、笔架、狗头,再往里面塞上糯米、红豆、绿豆、花生、五花肉等食材。
这8种造型,蕴含着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也是东莞农耕文化的流传。
菜篮寓意富贵临门、事业有成,鱼篓寓意年年有余、好景常来,虾迳寓意招财进宝、发财致富,枕头寓意安居乐业、生活无忧,神仙穿的神靴和农民种田穿的凉鞋寓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笔架寓意小孩读书聪明伶俐、学业进步,狗头寓意家宅平安、人丁兴旺。
包好后,每家每户在家门口支起一口大锅,将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中,放水、加柴。“煮上八九个小时后,香气就飘满了整个村子,闻到这种香味,就让人流口水。
制作过程复杂让林旁粽弥足珍贵
“林旁粽”的制作极不容易,其所需的原料中,林旁这种植物的叶子是关键。林旁叶狭长,背棱和两侧长满粗硬的刺,要摘它的叶子不容易。
“以前在虎门很容易能找到林旁树,现在别墅、高楼越来越多,林旁树几乎都没有了。”林容弟的媳妇梁珍玲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用的林旁叶都是由自己载种的林旁树上采摘下来的。
梁珍玲与林容弟的长女王曼玲都是林旁粽的第四代传人,每逢端午他们都忙个不停,因为粽子的生产过程太复杂了。
梁珍玲向记者演示了编织过程,她将一条条准备好的林旁叶上下左右穿插、拉紧,如此重复数十次,一个“菜篮”才渐渐成型。
林旁树叶并不好处理,每条叶子上都有刺,如果没有经验,很容易扎到手。
编织好的“林旁粽”会留下一个小口,以便填充馅料。“林旁粽比较难学,要真正掌握8种形态的编织,不认真去学去记是不行的,很容易学会了一个,又忘了另一个。”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包扎好的“林旁粽”放在锅中,拳头大的“林旁粽”要用明柴火煮上约七个小时方能出锅,而大一点的要煮八九个小时才行。
可以说,复杂的制作过程,让每只林旁粽都弥足珍贵。
昔日小众产品成“网红爆款”供不应求
前些年,已经很难在虎门的街市上见到“林旁粽”的踪影。只有少数老街坊需要时,会前往林容弟家订购少许。
而随着2016年林旁粽被评为市级非遗,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订单也逐年多了起来。
随着近期《寻味东莞》的播出以及国内其他媒体的报道,林旁粽成为端午“网红爆款”,订购林旁粽的人数量激增,订单已经不限于广东,全国各地都有人下单,上个星期他们发了很多单到上海、福建、江西、湖南等地,本周下单的有很多来自广州、珠海、揭阳等城市。
梁珍玲说,在端午这段时间他们以每天800只的速度生产,已经连续熬了几晚的通宵来制作粽子,大家辛苦并快乐着。
前些年林旁粽刚被评上市级非遗的时候,梁珍玲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现在很少人愿意学了,所以这次能入选市级的非遗项目我和我婆婆都感到很欣慰,希望这对林旁粽的传承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四年过去,他们昔日的期待与梦想,已然成真。
【记者】龚名扬
【摄影/视频】龚名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