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端午节
原创诗文专辑
五 月
初 五
又到一年端午时!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我们潮汕人也叫五月节,五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拜祖先……的习俗,它寄托人们迎祥纳福、辟邪消灾的愿望,同时也是对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榕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榕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指导,榕城区文化馆推出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 原创诗文专辑",通过本土作家不同的笔触来感受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蕴含的家国情怀。
童谣
五月五 过端午
王静
五月五,过端午,
雄黄酒开驱百毒,
粽子咸甜香如故,
祭拜先人祈多福。
五月五,过端午,
采来艾叶和菖蒲,
扯段红绳缚一束,
挂上门楣把家护。
五月五,过端午,
龙船下水敲锣鼓,
两岸旌旗迎风舞,
赛龙夺标相竞渡。
五月五,过端午,
龙须水清久不腐,
老少沐浴疾病除,
健健康康心情舒。
五月五,过端午,
古老习俗数一数,
代代相传不含糊,
家家户户吉祥驻。
闹端阳
林毓宾
五月五,闹端阳,
竹叶包粽飘清香,
菖蒲艾叶辟邪气,
龙须戏水纳清凉。
敲锣鼓,咚咚锵,
龙舟飞渡闹榕江,
两岸呐喊齐鼓劲,
彩旗招展喜洋洋。
重民俗,传播扬,
纪念屈原汨罗江,
端午习俗传千古,
门挂五彩庆吉祥。
现代诗
五月端午遐想
海韵
江风,流水
一种爱的呼唤
生命深沉的眷恋
转向,五月的暖阳
盛开的石榴花
来自汨罗江的歌谣
诠释一种生命的力量
涅槃,灵犀燃烧的光亮
穿越古远的时长
任所有的霞晖飘起
随风,在天底下飞翔
无尽的思念写满了粽香
想你,问谁读懂
铮铮硬骨书就的诗行
飘渺,身前凋零的心伤
任刚直写满了忠贞与柔肠
悲伤放歌
潇潇斑竹的泪滴
随汨罗江水静静流淌
任一曲湘君的绝唱交响
岁月沧桑
龙舟的鼓点回响
哀郢,往事越千年
无法撼动你执着的乡愁与坚强
鹏风正举
直挂的云帆
像舞动的趐膀
大爱,敞亮你的胸膛
雷鸣,电闪
五月的江水浩然
你勇往直前的精神
随时代奋进的鼓点高扬
历史闪烁
你的抱负依然
你的问天是否任人遐想
让人从你眼神里读懂了心的彼岸
过端午
潘舜霞
踩着棉花
在人群中挤进挤出
劈劈啪啪的雨声
愣是没把一个梦吵醒
一个烟火女人
与五月,无话可说
如鱼和水——
如一缕散不开的炊烟
如蚕之茧,勒紧一种生活
舀一瓢清水洗净竹叶的灰尘
包一个粽子,不甜不咸
就以正四角形
托起一个盘子的高度
雨,与泪水无关
柔缓地醒来,或者继续迷醉
雄黄酒还没拔开瓶盖
香烛如常照亮烟雾里的端午
江上有锣鼓,桥头有伞
转动一下伞柄
一世一生,如雨珠
纷纷滑落——
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梦
粽香龙舟·悼屈子
李琼华
五月 又是一年粽飘香
将思念引入臼
糯米 佐料 竹叶……
粒粒粽香 层层包裹
抚摸千年之殇
感受诗人 心的悸动
时代久远
汨罗江长流
屈子纵身一跃
用自己的身躯去丈量爱国的深度
一条条龙舟
从历史的深处划出
在时代的长河中扬帆
百舸争流悼古人
让响彻云霄的鼓声催动龙舟
让屈子的情感穿越时空
像晨曦初露光芒万丈
激荡后人
端午前夕
和一群少年谈屈原
涂惜君
他是一座丰碑
立在端午的桥头
他是一曲壮烈的悲歌
飘过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
他是一锤击破昏暗的响鼓
他是一声震撼历史的惊雷
他是楚辞之祖
他是屈原
……
话匣子一旦打开
知识丰富的老教师滔滔不绝
谈屈原
必须谈离骚
谈九章九歌和天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好学的少年对这些名句
早就背得滚瓜烂熟
说到以身殉国
说到舍生取义
调皮的小奇忽然开口
生命如此宝贵
屈原不该投江
于是
“珍爱生命”成了“爱国主义”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话题
老教师扶了扶眼镜
引导少年谈“假如屈原不投江……”
古体诗
庚子端午怀古
李淑波
江潮如诉有谁明,又见龙舟暗恨生。
一自诗人发天问,汨罗不绝是忠情。
谁挝鼍鼓骇蛟龙,欲吊诗魂水万重。
去国千秋渺何处,美人香草记孤踪。
离骚旧曲又重吟,千古长怀爱国心。
时疫扰人愁正著,一壶蒲酒共谁斟?
莫沉角黍饱蛟螭,吊古当歌屈子诗。
日月争辉惟爱国,楚天千里有遗思。
端午诗二首
周瑞杰
赛龙夺锦
群龙昂首赛如飞,竞技疆场尽耀威。
鼓点声声推急进,桨桡划划荡齐挥。
河中破浪腾波涌,岸上帮腔助阵围。
昔慰诗人魂梦稳,今争冠冕锦标归。
端午咏
屈公爱国举能贤,天问离骚动地篇。
壮志罗江沉枉殁,飘香粽子慰安眠。
龙舟竞渡冲波起,战鼓频推奏凯旋。
万众欢腾呼奋进,楚乡风俗至今传。
端午怀古二首
洪昭钦
一
榴花灿烂对鸣禽,
角黍菖蒲寄意深。
终古谁明端午恨,
诗心一味汨罗吟。
二
底事此生称屈子,
果真楚水有沉冤。
招魂每每与天问,
一曲离骚不尽言。
端午节吊屈原
黄树庆
壹志如嘉树,哀民祸患多。
图强思美政,放逐起群魔。
报国通途阻,怀沙泽畔歌。
哲人俱往矣,千载竞江波。
端午节
郑俊波
喧天锣鼓赛龙船,
粽子飘香又一年。
作对吟诗端午节,
汨罗江畔悼先贤。
散文
粽子里的记忆
陈程竑
周末早晨外出散步,路过巷子里的熟食店,鼻尖触碰到远处飘来的一股香味。虽然刚刚饱食一餐,但肚子里的馋虫还是“呼噜”地翻了个身,这香味可真诱人啊!我朝店里看去,只见一个头已半白的婶子,提起一个蒸锅上的大竹笼,热气腾腾的白烟就像孙悟空一般钻了出来。水蒸气散开后,蒸锅里就剩下了一个个肉墩墩的粽子。周围已有行人恭候多时,赶紧一个个报了数,刷了款,提起一袋袋粽子离去。
我也耐不住诱惑,叫那老婶子拣了两个给我,提在手里,给家里还没起床的人带份早餐。
往家走的路上,我时而目视前方,时而东张西望。此时已经是早上的九点左右,阳光还算和煦,地上却还弥漫着一片片昨晚大雨留下的水渍。看着这一切,我明白端午节前的龙舟水又来了,端午节的脚步也近了。
端午节,大概是我小时候除了春节之外,最喜欢的传统节日了。原因也不是特别复杂,因为只有在端午节期间,我才能吃到粽子,可以像洗礼般冲一个“龙舟浴”,有机会还能在江边的堤岸上,看看水里的龙舟划水而去,一展雄风。
那时候,外婆跟巷子里卖粽子的老婶子一样,也刚刚有了一撮撮的白发,但她身体却很强健,走路时健步如飞,连我爸妈都快赶不上她。每年端午快到,她总是早早地备下了粽子要的馅料,炸得酥脆的花生、腌制得入味的五花肉、稍稍炒一下的虾米、过了油的香菇……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糯米和竹叶。
到了端午节的那天,外婆就把竹叶、糯米和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一盆一盆全拿出来,满满地摆了一地。又要找出一把白色的棉绳子,将这把绳子的一端绑在门闩上,另一端让它们散开来,就像一头妇女的长发。外婆包得很仔细,工序也很统一。她总是用两张竹叶包一个粽子,先用一张卷成一个斗型,往里面填充上糯米和其他配料,再用另一张竹叶辅佐着。把它们都卷起来包好,包成一个“四角体”,最后拉出一根绳子,狠狠地把粽子绑住,就像一个拳头那样挂在门上,这就完成了一个粽子。
说时迟那时快,外婆的手脚利落,不一会就可以包满一锅。她一边包着,一边还给我讲着许多有趣的事情。很多都是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话,目的就是引开我的注意力,不要老是吵着想吃粽子。当然,她也会讲一些历史典故之类的,讲的最多的一个莫过于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是外婆知晓的为数不多的历史人物之一,有可能是妈妈教她讲给我听的。外婆说:屈原被人冤枉,所以很气愤,就跑到江边投河自尽,后来老百姓很可怜他,又捞不到他的尸体,所以就包粽子划龙舟去江里投放,鱼吃粽子吃饱后,就不吃屈原了。
我听得吃惊,眼睛睁得大大的,心里想:这得是多大的冤屈才让人如此悲愤自杀。心里着实有点难过。可当外婆把蒸熟的粽子端起来,我又忘记了可怜的屈原。
如今,将近二十年的时光过去了,粽子,从端午节才有得吃的食物,变成大街小巷天天都买得到的零食。我也从书上知道,屈子投水汨罗江,并不是受委屈那么简单。他是带着一股亡国的悲愤,誓与祖国共存亡而死的。而那个为了屈原,划龙舟、投粽子的传说,也仅仅是传说罢了,并没有什么史实的依据。而当代的人们,过端午的方式也日益丰富多彩,却又贴近传统——划龙舟要划翻新的“彩龙”,门上要系着艾叶等香草以驱“五毒”。
不过端午节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还是那香腻腻的粽子。当我再次解开绳子,看着那墨绿的竹叶里露出乳白色的糯米时,满心还是会洋溢起那份儿时品尝美食的喜悦,唯一遗憾的是,外婆年纪大了,手脚不听使唤了,我再也吃不到她亲手包的粽子了!
其实,粽子里包着的东西很多,有亲情,有乡情,有爱国情。细细地品尝粽子,虽然没有热泪盈眶,却也深感莫名的温暖。这份温暖不仅仅来自于食物的美味,来自于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端午节随想
陈丽娟
端午节,赛龙舟,是书里的习俗。我的村子,没有大的河流,所以端午节不曾赛过龙舟,而包粽子饮雄黄酒,是在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风俗。村里的端午节似乎跟爱国诗人屈原无关,但传统崇尚孝道的村里人,把它当成纪念先人的节日,与清明、中秋等大节日同等看待。粽子,是这个节日特有的祭品。
说到祭品,村里人喜欢把应时的水果摆上桌上,荔枝虽尚未成熟,但很自然的,果农就会择取早熟的荔枝祭拜祖先了。其实,荔枝也是近十多年才“飞进寻常百姓家”的。记得小的时候,大概五六岁吧。初夏跟随母亲到沟渠洗衣服是件“肥差”——因为途径一片荔枝林,不曾吃过荔枝的我,对红通通的荔枝总是垂涎欲滴。生性善良的母亲决不允许我偷摘荔枝。但她放慢脚步,搜寻掉在地上的荔枝,“一个荔枝女儿笑”,母亲何乐不为呢?当然,有时捡到的荔枝已经变味了,而我却乐此不疲。
关于荔枝,印象很深的是与父亲有关。那时父亲一个朋友帮人摘了荔枝,筐里边还剩下几个不成串的荔枝,他给了我。在被父亲打发去买香烟的路上,我沉浸在荔枝甜蜜的世界里。等买到香烟要还钱时,却发现手里的一块钱已经不翼而飞。扔掉手头的荔枝,迅速飞跑在刚才走过的路上,一见到荔枝皮,总要蹲下身子搜寻丢失的那一块钱。最终没有找到。那时父亲也没骂我,只再三叮嘱我不许边走边吃,否则走失了自己还都不知道呢——每每回忆此事,总想笑。我已经忘却当年荔枝的味道,却还总有种立即起身找钱的冲动——我也知道,那块钱我已经永远搜寻不到了,而我冲动的,应该是想搜寻曾经的美好时光。渐渐长大后,家乡荔枝多了,我对荔枝早已经失去童年时的向往,但对每年的第一串荔枝总是特别心仪的,我喜欢那甜中带酸的味道。后来家里承包了旱地,父亲种下荔枝,不到几年功夫,我就能吃到父亲的荔枝了。端午节前后,父亲会带回一串串青里透红的荔枝。当然,在农历五月初四傍晚,父亲总会精心挑选最饱满的荔枝交给母亲祭拜祖先。即使后来,父亲走了,家里不再打理果园,亲友也会在端午前后给我家送荔枝,他们总嫌早熟的荔枝酸,而我却喜欢那种酸酸的味道,以致到荔枝成熟的季节,我只选略带青色的荔枝吃。莫非,我更懂得人生不止甜蜜一个味?
今年的荔枝,跟其他水果一样,都结得比较稀疏,邻居说,天天喷药,依然有虫。而舅妈已经早出晚归几个月了,等到她把成熟的荔枝送到我家时,我才知道她早出晚归的原因:今年荔枝结果少,所以新芽层出不穷,要保证少量的荔枝能够顺利生成,必须不停地把新芽掐掉。今年雨水多,没几天工夫又长出新芽了,所以她忙忙碌碌。“还是结得很少”,干干瘦瘦的舅妈不无遗憾地说。说实在的,舅妈今年经营荔枝的付出跟回报不成正比。舅父在外打工,果园都是她一个人打理,一天忙里忙外,连喝口水都没闲下来。这几天,舅妈更是忙碌,舅父身体不适,已经住院几天了,儿女都在身边照顾,而果园的活全部压在舅妈身上。虽然是个小手术,但在农村人眼里,内心还是一个疙瘩。舅妈不知道舅父实际病情,总是唠叨舅父是因为抽烟、吃李子、饼干引起的咳嗽,顽固性的咳嗽——舅妈越是絮絮叨叨,越是让我不安,也许,这是农村人面对疾病最直接的反应吧。我跟表弟一样,想要斥责他们之前对于疾病的无知,但之前的父亲及堂舅,还有其他农村人,何尝不都是这样呢?父辈们耐苦耐劳,善于承受各种压力,只要能站起来,总在第一时间赶到工作的场所,有时他们挥舞锄头的时候,手里打点滴的伤口还在出血。等到感觉不对劲到大医院检查时,等到的那张诊断书,往往在某种程度成了生死判决书!不过,我很庆幸,虽然舅父母不知道实际病情,但借助今天的科学技术,会很快康复了。此刻的我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话,惟愿舅父早日康复!
胡思乱想之际,舅妈又送来一串荔枝。她说她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回去的时候,恰好遇到熟人,她又念叨着舅父,说他是如何不爱惜身体以致生病了……
有人说,人生是一种漂流。漂过岁月之河时,有时碰撞激流,有时潜入死水,有时也会遭遇暗流或浊水,但与生俱来的亲情,会带着你披荆斩棘开辟新航道。除此以外,天上的云彩、岸上的景物都会在水面照上美丽的身影,当然,急骤的风雨也会打起浪花的。只要我们以平常心对待,历经风雨拨云见日,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比如端午,比如荔枝,比如与之相关人事的记忆。
潮剧《刘明珠》里的端午节
吴望
端午节将至,有关端午节的一些故事、戏剧情节也自然被提起。与端午有关的潮剧,印象最深的要数《刘明珠》,戏里有端午节发生的故事。
端午节,也叫端阳佳节,人们缚粽、赛龙舟,与其说是纪念屈原,不如说是纪念自己的祖宗,也不忘在劳动之余娱慰劳自己。
据史书记载,五月是个毒热的月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揜,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晏阴之所成。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是月也,无用火南方。”(《吕氏春秋·卷五·仲夏纪·仲夏》)在这火一般的天气里,人们更喜欢玩水,亲近水,与水神龙王共舞,表达劳动之余的快乐,也祈求龙王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所以,端午节渐渐与屈原疏远了关系,而慢慢变成一个庆典性的节日,有其存在的理由的。
电影潮剧《刘明珠》的故事就从四句出场诗开始。戏一开锣,女主角刘明珠一出场,便连念带唱,道出这一首定场诗:“阵阵薰风稻穗香,榴花灿烂照端阳。韩江竞渡无心赏,北望京华举寿觞。”短短四句,内涵特别丰富,夹带了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以及所在背景气氛基调。第一、二句,点明时令季节。时属端阳佳节,稻花飘香,薰风阵阵,榴花灿烂,好不温馨的场景。第三句,带出特定地点,潮州府所在地的韩江上,锣鼓声喧,龙舟竞渡,好不热闹的气氛。
但这一切都没有接下来的这件事有吸引力,所谓“无心赏”。那是什么事?第四句,原来是刘明珠要给老父祝寿。这确实是件大喜事,还有什么比给老爸祝寿更大更喜的事情呢?这女孩既是独女,更是孝女,她跟所有的潮汕女子一样擅针工、懂女红,竟然能用手工绣出一幅万寿菊图,为父亲祝寿。(这也为下文刘明珠进宫串珠写状埋下伏笔)除了这,还交代了寿星的不在场,正在出差,到京师向皇帝述职的路上。所以,这位孝女只好“北望京华举寿觞”。
事情至此,外面节日庆典喜庆色彩之强烈,热闹之浓烈;家里祝寿亲情之浓,孝心之烈,喜庆氛围浓厚,家里家外一切都是喜庆气氛。这一切的喜庆氛围已铺垫得十分充足,就像一个气球被灌足了气,十分饱满。这就是经典电影潮剧《刘明珠》的出场诗的效果。
不料,祝寿未已,老寿星已惨遭奸贼所害,噩耗传来,自然是晴天霹雳,这惊天大祸与韩江上赛龙舟的阵阵喧天锣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喜剧越喜,悲剧越悲,一个悲剧就在如此热闹、灿烂、喜庆之中横空出世了。
这出戏有一个特点,时间观念非常强,而且剧情逻辑非常严密,可谓滴水不漏,结构尤其严谨。由节开始,由节而止。你看,五月端阳那天,故事开始,发生惊变,而后刘明珠立即动身上京,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太后寿辰百花珠衣串成整整一百天。这一百天中,除去五天串衣,还有九十五天。这九十五天就是花在从潮州防夷总兵府所在地的潮州到京师的路程上,包括枫树坡的短暂停留以及海瑞府中的短暂停留。时间非常紧凑,时间线索非常清晰,时间分配也十分合理。特别是从省尾国角蛮夷之地的潮州府城到京师北京,相距几千里,这一路就得花去近百天时间,可见路途之长,之远,之曲折难走。而刘明珠意志之坚,心志之笃,毅力之强,烈女孝女名至实归,尽在于此显现。
这出戏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整部戏呈圆形的结构,且有许多对称性的事件作对应,以祝寿(为父祝寿)始,以祝寿(为太后祝寿)终;以节(端午节)始,以节(中秋节)止;以父冤死始,以父冤洗止,典型的大团圆结局。编排如此清晰明了而又圆融的戏剧结构,诚为匠心独运,手法高明。刘明珠父仇得报奸贼得除,算是告慰人心,这也非常符合潮汕民众的欣赏习惯。恶人得除,好人好报,正义战胜邪恶的愿望得以实现,皆大欢喜。
当然,这出戏的结局又与一般的大团圆结局有所不同。有一段戏中之戏,让人看完心情沉重又为高明的编者所折服。本以为刘明珠为大明江山除去大患,应该受到太后、皇帝的极大赏赐,结局一定是荣华富贵享用不尽。然而,戏到最终却是悲剧。太后赐与刘明珠铁如意,正要借刘明珠之手除去辅业亲王朱厚蟠,而太后又借刘明珠在大殿之上扑杀朱厚蟠而惩罚刘明珠而剥夺刘明珠的一切权利并赶出大殿,正是达到之前所说的“原怕刘光辰坐大为患”先除为快的目的。这下刘明珠便只剩下一个庶民,不但不是官宦人家的身份,也没有了财物,没有了人们希望的好报,结局当然是让大家不好接受的,尤其是我那喜欢大团圆结局的父老乡亲们。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刘明珠显然是遇到一个比她更厉害又狡猾的对手。这个对手用了一招叫做“一箭数雕”的连环计,环中之环,计中之计,这是刘明珠及海瑞等人始料不及的。这一出人意表的情节,既是剧中人太后的狡猾之处,更是编剧情节设计的高明之处,也是这出戏主题比一般的戏剧深刻的地方,更耐看耐听耐寻味。看是喜剧的结尾,实则更多悲剧的色彩,让人凝笑为泪,足见统治者的狡诈厉害。
端
午
来源:榕城区文化馆
整理:榕城发布编辑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