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弘亦心中“流淌的歌声”,让人念念不忘的才是经典

南方+ 记者

广东卫视大型时代记忆音乐文化节目《流淌的歌声》第二季首集将于6月26日21:10温暖开播。这一集当中,我们遇到了一位从广东开始他的音乐之路,最近晋级了“新手奶爸”的老朋友——音乐诗人简弘亦。

13岁时把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写到笔记本上,简弘亦说自己在音乐的这条路上,按着划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可能大众看来,我这条路走了很长的时间,是不是中间有一些不太顺利,我都觉得其实并没有。整个过程我是觉得很顺利的,音乐肯定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可能到80岁都可以唱可以写。”

音乐人生,对他来说是蛰伏多年,有过迷茫苦闷,更多的是坚持初心,乐在其中。而今年简弘亦在音乐制作人之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升级为新手奶爸,人生迈向新的阶段,以人生为谱,以生活为诗的他,又即将迎接更多的挑战。

在1月初,简弘亦再次回到音乐路上的起点广州,参与广东卫视《流淌的歌声》第二季首集的录制,这次就让小南和简老师“流淌”地聊一下音乐那些事儿。

 经典老歌,它一定是一直流淌,经久不衰的

在6月26日21时10分播出的广东卫视《流淌的歌声》第二季的首集中,他带来一首《笑红尘》,这首经典的武侠风歌曲,经过他的改编又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与韩磊、屠洪刚这些前辈一起同台重新演绎经典,比起压力,他更多感到的是荣幸与回忆。

小南:选择这首歌跟你之间有什么故事,或者说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简弘亦:我从小就很喜欢这种带有武侠风和中国风的音乐,但近年来这种风格在边缘化。其实我觉得这是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大众听觉的歌曲,它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形式感,歌词内容也很洒脱,有它的哲学内涵。我觉得现在是应该把这种风格好好的再去发扬一下,所以这一次选择这首歌,也是希望能够去传承这样的风格。在我自己的创作也有这方面的尝试的,像《不染》,其实它也是有一些这种侠气。

小南:这一次的演绎和原曲相比有哪些改变?

简弘亦:这一次编曲有加入萧,这个在现场大家可以听到,我觉得这个加进去会特别提气。最早我跟音乐总监讨论的时候,是想加二胡,我从小就学二胡的还想在现场拉一下。然后我发现还是萧会有这种侠气。演唱上面,就是应该会跟原唱有很大的不一样。男生唱毕竟他有更多阳刚的感觉,更侠气、更粗狂,更符合大侠的感觉。

小南:您平时创作尤其是OST的时候,会结合曲子、歌词联想画面进行创造吗?

简弘亦:这个是一定要的,我现在做影视剧音乐的时候,我一定是先看剧本,而且是很详细的剧本,不是大纲,就是每一集的这些台词我都会去看。其实做音乐最重要的是你的这个气质一定要符合这个剧所呈现出来的气质。我前些年做了很多不一样风格的剧,我自认为就是我结合的还挺好的,就是每一个剧情的气质和人物的气质都有兼顾到。

小南:对于《流畅的歌声》这个节目,你怎么理解这个“流淌”?

简弘亦:我觉得这种节目是一个很好的传承,这些歌如果我们现在不来唱,可能大家都会慢慢遗忘,我觉得这种经典的歌曲其实是需要有更多的人薪火相传的。其实去翻唱这些老歌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是希望通过唱这些老歌能让现在年轻的朋友能够更懂得欣赏这些歌曲,新的音乐人去创作更多这样好的歌曲。

流淌它本身是纵向的,其实我觉得它应该是美的,流淌它像水一样,它一定是美感特别强的,它才能流淌起来。从这个长的时间线来看,它一定是像我们的这种母亲河长江黄河一样,经久不衰地流淌。一个很优美的音乐一直这样传承下去。

像我常说的什么叫经典,就是你常常会去想起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觉得这样的就是经典。像这些歌曲它就是经典,可能你这段时间没有听,但是有时候你会突然想起这个旋律,或者你在无意中的一个场合听到了之后,你会想起当时听这首歌的心态,或者你会想起原来我也曾经那么纯粹的去喜欢音乐、喜欢过这首歌曲,我觉得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流淌的歌声》。

小南:这也是你自己写歌追求的方向吗?

简弘亦:我自己对创作音乐或者演唱歌曲立下了一个目标。我说我写的任何一首歌,唱的一首歌一定都要好听。因为我对旋律的追求,其实有点强迫症。我写旋律的时候从各个角度考虑,希望能够让它更加具备美感,或者更加具有心意,这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音乐生涯,不是柳暗花明,而是日积月累

 在大众看来,简弘亦在音乐这条路上走得并不十分顺利,如今创作才华逐渐被熟知,也收获了一批忠实的歌迷朋友,在这条路上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时候,他却不以为然。

他认为,人生的每一刻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脚下的路要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就像李宗盛老师说的“每一步都算数”。

小南:你2019年年底发的专辑每一首歌基本放发的时候都会配一个心路历程的小作文,那整个专辑有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一个故事可以分享?

简弘亦:其实我觉得它更像是我的成长历程。第一首歌《夜泪夜奔》,其实是我差不多十年前的一个状态。当时我刚刚大学毕业,比较心浮气躁的时候,其实是很想去证明自己,很渴望能够有机会去发唱片,或者是能够上台唱歌。但是那几年就是一直在幕后学习的状态,就每天在录音棚写歌、录音,没有任何的机会,也基本上是零收入。

这种状态其实持续一年你可能还可以,但是到第二年的时候你肯定会崩溃。当时我是基本上一半年之后,隔半年就会崩溃一次,当时的这首歌就是在那个状态下写的,其实就是一种对未来看不到希望,但是自己内心还是很坚信一定会有舞台。就像在《茧》里面这种混沌中,也不知道是能破“茧”而出,还是说就一直被困在里面。

再后来的这些作品,有一些是这些年我自己的状态,比如说像《时光荏苒细说成歌》,它其实就是写的我自己的经历,从一个小地方,从小有音乐梦想,一步一步的到现在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家,我觉得是一个蜕变。还有像《课本没写的部分》这首歌,其实还有《植物》这两首歌都很像,它们的意境其实是差不多的。就是我自己这些年看待我自己的心态和这个世界之间的关联,就像《课本没写的部分》里面唱的“你要爱更多的人,哪怕有受伤的可能,永远相信世故会输给天真。”

我一直希望我自己像刚出发是一样,保持这种单纯的这种初心。

小南:其实现在华语乐坛就是有很多好的歌手,但是好像词曲的创作其实有点跟不上,像您这种自己能给自己写歌的,是不是觉得挺幸运?

简弘亦:能给自己写肯定是幸运的,而且未来应该是创作人的天下。其实我也没有觉得现在创作人衰弱,其实因为以前的经典歌曲确实是太多了,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你要跳出以前的这种经典的词曲。比如说以前大家唱过的一些主题,现在你就不能再写了,你想写这样内核的主题,你得换一个说法。比如说像李宗盛写的一首歌叫《晚婚》,他的内核其实,像前些年李荣浩写的《不将就》其实是一样的。他就是自己内心有一个坚持,他虽然说现在已经晚婚了,但是我还是不想将就,其实他是一样的意思。

只要你要换一种说法能够让它推陈出新,这个是现在我们这一代创作人面临的一个小小的困难。

生活改变, 我创作人不能够100%只写自己的生活

这两年,简弘亦有了更多的机会出现在大众的眼前,忙碌的生活节奏,多少也打乱了他原本创作节奏,他知道有时候需要让自己停下来,去观察生活,去充电提升。去年宣布结婚的他,今年又进入人生的新阶段,升级当爸,家庭、工作对于他创作的影响,或许还难以深刻体察,但对于未来的音乐方向,他思考了许多,比起他人给予的“抒情歌手”的标签,他更想随性的不设限的去做音乐,将对生活的所思所想所感,倾注在音乐作品中。

小南:像您今年就是,人生展开新阶段了结婚了(当爸爸了),会不会对你的创作也带来一些影响,就会在歌里面会敏感,更暖一点或者更甜一点吗?

简弘亦:暂时还没有太明显的感觉,我觉得这个肯定是会的,它一定是会慢慢的侵入到我的生活里面,它可能不是说一下突然你就变了一个人。但是它可能像润物细无声一样的,你的创造是会有一些改变的。但是我也不想完全被这种生活所影响,我觉得创作人肯定是不能够100%只写自己生活,还是要很敏感的去体察身边的这些人和整个大环境的,去体会大家的共同情绪。

小南:您工作之余是用什么样的方式给自己充电和积累素材的?

简弘亦:其实分两个方面的,一个是音乐方面的充电,其实就是要大量的听歌,大量的听音乐,不喜欢的风格也要听。这是我很多年养成的习惯,就是有什么新的音乐出来,就一定要去听,而且经典的歌曲时不时的要拿出来重温一下。还有就是需要去采风。我以前觉得采风可能就是大家想出去玩了,找一个借口,但其实还真的是有用。创作你不能够死磕的,我以前觉得只要我死磕我就能写出来,我干吗不就在家关着一直写。

后来我随着这种创作时间越来越长,还有看过的这些书上面说的,我觉得有时候真的写不出来,你真的不要死磕。音乐它一定要在一个比较舒服、很轻松的状态下去创作。所以我觉得是去采风,比如说去带个录音机,然后去到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去采当地的一些音乐做一些融合,我觉得这个一定是会给自己的歌曲带来改变。我接下来会发一首新歌就是的,有用到在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的元素,跟我之前的歌不太一样,还会带有点说唱。

【撰文】南方+ 记者 梁燕 实习生 朱嘉祺


编辑 刘奕伶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