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发40年故事之十七 | 刘飞虹:80后投资“功夫高手”的进阶之道

华发集团
+ 订阅

刘飞虹,南开大学MPACC硕士、上海财经大学计量经济学硕士,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工程学士,曾在国内知名证券公司、投资基金、新三板企业、大型企业集团任职,现为华发集团实业投资集群京津投资团队负责人,专注于智能制造、汽车产业等领域的投资,代表性投资项目包括秒针科技、酷哇机器人、速腾科技、长远锂科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八个字中前四个出自《诗经·蒹葭》,后四个出自《荀子·修身》,连在一起更有深意,也契合了刘飞虹的人生态度——坚持初心和目标,坚持把一件事做好。也许是名字中有两个字和黄飞鸿谐音,身为80后的刘飞虹也是投资领域一名不折不扣的“功夫高手”。

身为华发集团实业投资集群京津投资团队负责人,2014年加入华发的刘飞虹参与、见证了华发财务投资业务从野蛮生长到有序生长,再到有为生长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刘飞虹也逐步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投资人,成为华发投资业务“以研促投”战略的最佳实践者和领军人物之一。

对于做投资,刘飞虹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她说:“我愿意付出我所有的时间去研究不同的行业和技术,不断刷新我的人生。”

 

潇洒“独行侠”

1.74米的身高,即便戴着眼镜也难掩飒爽英姿,加上天津女子潇洒爽利的性格,今年36岁的刘飞虹很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也很容易看出她身上那股“不服输”“有主见”的特质。

在入职华发之前,刘飞虹可以称得上是“独行侠”——高考考取的是离天津千里之外的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一个人拖着行李箱就过去了;2007年大学毕业,怀揣着对“金融圣地”的憧憬,又独自一人奔往上海陆家嘴,成为中银国际证券的一名行业分析师;2011年,为了爱情舍弃在上海打拼的一切返回天津,与曾是高中同学的男友成婚。

一路走来,果敢决绝又率性洒脱。

最为重要的是,刘飞虹在职业生涯的最初几年中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随后认真规划发展路径,直至顺利加入华发。

刘飞虹说,在上海担任券商研究员时,她经常会看到各个企业上市路演和一些调研访谈,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精彩故事和行业调研的精准厚重都让她很感兴趣,她认为“研究行业不如经营企业”。

在回到天津后,刘飞虹入职一家新三板公司担财务总监和董秘,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一家公司的发展脉络相对容易把握,单一行业的研究也很容易触底,而她想参与更多企业的运营中,那么只有作为投资人才有机会,才能释放她无穷的精力。

2014年,华发集团通过旗下金控集团(现已更名为华发投控)加快金融牌照布局,收购了总部位于天津的金谷期货(后更名为华金期货),刘飞虹由于机缘巧合也参与了该项目的操作。

华发集团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的十字门中央商务区

 

“最大的感触就是华发团队的开放、包容、锐意进取。”刘飞虹说,她接触到的华发人都很优秀,每个人都展现出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工作效率高不说,遇到“刷夜”加班也毫不含糊,比许多市场化机构都要拼,她对这些人所在的公司不禁产生了兴趣。

进一步接触中,刘飞虹了解到华发集团是一家蓬勃向上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有着清晰的发展路径,尤其重要的是,华发计划进军股权投资领域,正在面向全球招兵买马组建团队,而全国布局的城市中就有天津。

由于在收购期货牌照的业务中很“合拍”,加上过往的职业经历也符合华发投资业务的需要,刘飞虹顺利通过面试,成为华发的一员。

 

行研“标杆”

2015年9月,华发集团以华金资本为核心平台,正式组建产业投资板块,产业投资被确立为华发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和进军实体产业的重要抓手。

以原金控集团股权投资团队为基础班底,产业投资板块起步初期,就在深圳、北京、天津、上海设置了分支机构,刘飞虹也成为产投板块天津团队的负责人,后又接管了北京团队。

尽管在区域布局上具备了一定基础,但由于彼时的华发刚刚涉足股权投资领域,团队投资经验仍十分薄弱,投资方向也不明确,行业知名度更是接近于零。

“最初我们是以知名投资机构的判断作为我们的判断,依靠别人去找项目、‘追风口’。”刘飞虹说,面对起步阶段的种种困难,华发投资团队采取“借船出海”策略,通过与知名机构合组基金的方式,虚心向行业头部机构取经,边做边学、边学边做。

通过与知名投资机构的合作,华发投资团队得以迅速学习借鉴头部机构的成功经验。但在这种“借船出海”的策略下,项目来源多为合作方推荐,我方大都处于“跟跑”角色,在投资方向上也更多属于广撒网式的机会型投资,这对致力于打造专业投资品牌的华发而言,显然并非长久之策。

在板块负责人郭瑾看来,要打造专业投资品牌,就必须加强团队的行业研究能力,通过深度行研不断提升团队的行业认知能力和项目自主发掘能力。

为此,产投板块成立不久,就确立了“以研促投”的专业化投资战略,每个团队都要结合自身专业禀赋和实践经验,确立不同的主投方向,围绕主投方向在相关细分领域开展行研。同时,定期召开行研评审会,对各团队的行研成果进行综合评审,借此激励团队不断深化行研深度,打造专家型投资团队。

刘飞虹团队在板块组织的历次行研评审中,总是能拔得头筹

刘飞虹和她带领的京津团队正是“以研促投”战略的最佳实践者。

在板块历年组织的6次行研评审中,刘飞虹团队每次都是第一名。其“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系列研究,涵盖数据收集、算法融合、应用环境、网络安全等垂直细分领域,如一本行业百科娓娓道来,将行业全貌生动地画像化,并配以详实的调研和访谈记录予以验证,每次登台都能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常胜将军”的秘诀何在?用刘飞虹自己的话说,他们每次行研都围绕“AI大数据下的无人驾驶”这一主题,只是每一次都比上一次讲得更加深入、更加专业、更有新鲜感,有时用到的最新专业术语,一些专业评委都没听过。

而在华金资本行研部负责人梁双荃看来,刘飞虹团队的行研是典型的 “慢工出细活”:“他们总是从最底层技术入手,针对核心技术未来的可行性和成长空间进行多个维度论证,并秉持对行业‘看遍、摸透’的原则,不看完整个产业链和所有代表性企业绝不轻易出手,最终呈现的研究成果总是全面覆盖却又稳健谨慎。”

 “我们在行研会上所讲的内容,都是基于数万分钟、上千小时的沉淀和积累,每张PPT都是我们手工画的,都来源于我们自己对技术、对行业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复制粘贴、人云亦云。”刘飞虹说。

以“专”制胜

加入华发之初,刘飞虹带领天津团队四处找项目,但上报了几个都未能通过投决会,以至于2017年之前一个项目都没有落地。不过,刘飞虹并不气馁,她不断调整思路,通过深入的行研,寻找真正符合公司投资方向又具有投资价值的优质标的。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自2017年开始,凭借深度行研这个“杀手锏”,刘飞虹团队迎来收获期,接连斩获多个优质标的,首个“破冰”项目,就是竞争异常激烈的明星项目——秒针科技。

秒针科技

 

作为是国内领先的第三方大数据营销技术公司,秒针科技为超过1000家全球知名品牌以及中国本土领导品牌提供个性化全域测量及商业智能分析解决方案,在资本市场上备受青睐。

2017年初,秒针科技已吸引了很多知名投资机构的注意,其中一家是连续十多年在国内行业排名前三的顶级投资机构,已与秒针方面进行了正式接触。

蛋糕就这么大,参与竞争的机构却很多,该如何突围,获得秒针方面的认同,成为刘飞虹着重思考的问题。在与总部沟通后,刘飞虹决定从行研入手,用扎扎实实的调研报告说话。

“我们对秒针所处市场进行了大规模调研分析,全部行研实地访谈的有效时间超过2258分钟,访谈记录33份,其中秒针的访谈记录25份,访谈录音1522分钟。”刘飞虹说,那段时间她与团队成员对标27家同业机构,夜以继日地开展深度行研,拿出来的调研报告分量十足。

秒针方面对调研报告给出了高度评价,该公司CFO(首席财务官)说,这份调研报告可以比肩埃森哲,花几十万元买来参考都很有价值。要知道,埃森哲可是全球最大的上市咨询公司,核心业务就是为客户提供战略咨询。

调研报告获得认可后,刘飞虹团队乘胜追击,经过9个轮次的谈判,成功从最后剩下的3家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秒针该轮融资中唯一投资人。秒针方面对结果也很满意,认为华发成为秒针的股东,可以为秒针的发展提供专业建议和资源支持。

如今,秒针科技又获得了腾讯、华兴、红杉的新轮次超过15亿元的投资,华发的投资估值已经增长75%。

这是一支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

另一个以“专”制胜的典型案例是酷哇机器人项目。

酷哇机器人是国内智能驾驶领域的“隐形冠军”,其智能驾驶技术已成功应用到环卫车辆,实现了智能驾驶环卫车的产品化、商业化。

从2018年12月接触项目,到2019年7月完成投决,刘飞虹团队围绕酷哇项目开展行业访谈近50人次,最终凭借在智能驾驶领域出色的专业能力,成功说服酷哇方面排除本轮其他投资方竞争者,锁定投资额度。

酷哇机器人智能驾驶环卫车

更为难得的是,刘飞虹团队还与珠海另一家国有投资机构——横琴金投公司围绕酷哇项目开展战略合作,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在成功实现市场化募资的同时,还成功将酷哇机器人引荐到珠海落地,成为华发财务投资平台首个同步实现“单项目投资+珠海落地+募资LP”的经典案例。

用项目“刷新”人生

过去五年来,在刘飞虹等投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华发股权投资业务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逐渐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迈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统计显示,2019年度华发实施的财务投资项目中,超过90%的项目属于主导型投资项目,项目更多来源于行研自主挖掘,主导甚至领投能力显著提升。投资领域方面,逐步形成先进制造、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领域齐头并进的格局。2019年新增投资项目中,三大领域项目占比超过80%,逐步完成了由广撒网式机会型投资向行研驱动型专业投资的转变。

作为华发投资团队的领军人物之一,刘飞虹也通过一项项工作业绩“刷新”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公司成功募集到首笔来自民营企业的2000万元社会化资金;推动华发集团与北汽集团携手合作,合组基金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领域进行投资布局;为珠海引荐酷哇机器人等优质项目落户;为珠海引进重大航空产业项目提供专业咨询,超过50万字的高质量项目报告,获得广东省发改委、珠海市政府及项目方的高度认可……

脚步不停,奋斗不止。今年,刘飞虹和她的团队正在按照集团的战略部署,全力推动一项重大战略并购项目。为了高质量完成项目尽调及材料准备工作,她经常带领团队24小时连轴转,“刷夜”加班,超长待机。她希望这个项目能成功落地,为华发40周年献礼。

刘飞虹代表华发集团,就自动驾驶产业接受央视财经频道采访

谈及自己的华发情结,刘飞虹说,她曾以优秀管理人员的身份登上集团年会的领奖台,也曾以跳高比赛前三名的好成绩连续三年登上集团运动会的领奖台,但她最期待的是以“服务华发10年、20年、30年”的身份获得集团表彰。

“我参加过几次年会,每次都会被震撼到。”刘飞虹说,她被年会中一个“服务华发10年、20年、30年”的颁奖环节所震撼和感动,因为有那么多的人能够心甘情愿地在一家企业里工作那么久,同时企业也将他们都记在心里、请到台前。

今年是华发成立40周年,刘飞虹希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能以这一身份登上领奖台,以奖赏她与华发同步向前、彼此成就的岁月。

刘飞虹和她的团队在集团年会上

“多年职业生涯,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坚持做一件事,并把事情做好。”刘飞虹说,她确信投资是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她愿意付出所有的时间去了解不同的行业和技术,每天刷新自己,让人生充满价值。

刘飞虹更坚信,以40周年为新的起点,正值壮年的华发也将不断刷新向上的高度,创造更多的辉煌。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