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明确我省2020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共七个方面44项重点工作。第17项工作提出要深入推进珠三角农村五大“美丽行动”,“率先完成农田管理看护房治理改造任务”被放在首要位置。
去年6月,珠三角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已吹响推进“美丽田园”行动的号角,各地拉开田间看护房(窝棚)专项整治序幕。一年时间已过,各地整治成效如何?南方农村报记者近日分赴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5个地市开展深调研,对该项工作的进展与成效进行总结梳理,剖析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与难点,以期为珠三角各地完成农田管理看护房治理改造任务,创建“美丽田园”提供借鉴和参考。
“珠三角美丽田园行动深调研”系列报道即日起推出,敬请垂注。
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大镇社区新五经济社大圳围一处连片菜地里,一间间白墙蓝顶的看护房,点缀着满眼绿色。顺德区南水村位于广珠高速沿线的塘头,也新建了不少风格、材质、样式统一的看护房,成为连片鱼塘中的一道独特景观。
这些整齐划一的看护房建成前,田间塘头多是杂乱无章的窝棚。“以前都是自己搭的棚,用木头、防水布等,比较简陋。现在政府建的看护房比较整洁美观,电路规范,更安全。”当地一些菜农和养殖户对整改后的现状表示满意。
因水产养殖业发达,外来租耕农多,珠三角地区田间管理看护房数量众多,因外形、条件均简陋,整治前人们习惯称之为窝棚。窝棚是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一大痛点。去年6月,珠三角地区正式拉开了看护房(窝棚)专项整治行动的序幕。一年过去,成效初显。
中山市北外环沿线塘头新建的看护房。
南海区大沥镇大镇社区新建的看护房。
摸底:窝棚数量超10万个 消防污染隐患突出
今年是黄桂江(化名)住在窝棚的第15个年头。他来自广西贵港市,50岁出头,一直在珠三角地区以种菜为生,目前在中山市大涌镇租了11亩地种时蔬,每亩地年租金约2000元。“在这边种菜比老家好得多,离市场近,菜基本都卖得出去。”
黄桂江的窝棚位于田间机耕路旁,主体是竹木结构,四壁由石棉瓦和沥青布构成,屋顶有两层,松木皮上方再加盖石棉瓦。窝棚虽简陋,但五脏俱全。除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住房,还有一间三四平方米的厕所和一间七八平方米的简易厨房。住房用帆布隔成两间,一间为厅,正中央摆着一张书桌,墙角有一张木床,上面堆放着日常生活物品;一间为卧室,放置了一张上下铺的床。窝棚没有窗户,白天即便开着灯,棚内依然十分昏暗。
窝棚内部。
窝棚是黄桂江夫妇和两个女儿的家。黄桂江说,住窝棚除了能降低生活开支,最关键是生产方便。“这种棚容易搭又便宜,通风凉快,我们外地过来种菜的基本都这样住。”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走过了快速城镇化、工业区化的路子,大部分本地农民“洗脚上田”,转向二、三产业,取代他们负责农产品供给的是外地农民,他们一般选择搭窝棚居住。
珠三角地区的田间窝棚。
记者在珠三角地区实地走访观察,分布在田间塘头的窝棚绝大部分都有人居住生活,不少拖家带口,甚至一家三代都住在窝棚里。据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农林渔业局统计,该镇辖区内核实有住人的窝棚为821个,居住人数约1793人。中山市共有“代耕农”2157户11389人,这一群体很多居住在窝棚里。
中山市大涌镇农业农村局2019年摸查的结果显示,全镇8个涉农社区和2个行政村共有各类窝棚879个,而中山全市的摸查数据约为2.3万个。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的摸底数据显示,全镇需整治田(塘)头窝棚超2000个,顺德区有1万多个。东莞市有各类窝棚超过2.5万个,珠海市斗门区有1.9万个,江门市约1万个……据此估算,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窝棚数量超过10万个。
大量人口居住在田间塘头滋生了消防、“三防”隐患和农田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据南海区大沥镇农林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窝棚通常由农户在所耕作田边、鱼塘边随意搭建,多采用竹子、沥青布、石棉瓦、废铁皮等材料,结构简陋,抗风抗暴雨能力差,且普遍存在明火煮食、乱拉电线等现象,消防隐患异常突出。此外,窝棚未配套废弃物、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会对农田用水和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进展:有的地方全拆了,有的问题仍如故
“今年春节前,当地组织拆了旧窝棚,在原址上为我们免费重建了新的看护房。”在中山市石歧街道员峰村,来自广西博白县的菜农黄叔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他们在此种菜已超过10年,之前一直居住在用竹子、松皮等材料搭建的窝棚里,如今用上了标准化看护房——一个15平方米大小的钢制集装箱,外墙为浅绿色涂漆层,墨绿色屋顶,屋檐伸出长度约1米。
目前在中山市已有超过2000户农户用上了跟黄叔一样的标准化看护房。据中山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5月初,中山市累计清拆整治窝棚16189个,占总量的68.56%,提前完成今年清拆60%窝棚的目标任务,并按统一标准建设新型农用棚舍2225个。
中山市的标准化看护房。
截至今年3月,佛山市完成农田看护房整治6278个,完成阶段性整治任务。在顺德区勒流街道,当地政府不仅为种养户新建了安全、规范、美观的看护房,还把“美丽田园”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比如,南水村配套了路灯、绿化、停车位、公厕,道路由原来的坑洼泥路变为平整的水泥路,既提升了生产条件,又美化了环境。
顺德区改造后的看护房。
截至6月16日,东莞全市共拆除田间窝棚25737个,计划重建农田工具房4630个,已重建3732个,重建率80.6%。江门市新会区各镇(街)共拆除各类窝棚5534个,重建农业辅助设施1536个。
东莞市改造后的看护房。
但部分地区是另外一幅图景。今年3月,记者在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窝棚整治试点——大塘农业园区内见到,平坦整齐的地块一望无际,田间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蔬菜,一根根喷灌支架整齐地排列着,颇有现代农业的新气象。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田头路边分布着数量众多、种类不一的窝棚,有的是铁皮棚,有的是简易木棚,罩着沥青布,花花绿绿、破破烂烂,农田周围还堆积有大量垃圾。彼时,大塘镇农林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大塘镇田头棚整治改造工作刚刚起步,未有明显进展。6月初,记者再次到访,田间窝棚仍无整治迹象,甚至3个月前堆放在道路旁的废弃家具和生活垃圾也原封不动。
三水区大塘农业园区窝棚仍旧脏乱差。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山市沙溪镇象角村。虽然该村窝棚清拆整治工作进展较快,有着墨绿色瓦顶的板房取代了原有的窝棚,但农田环境非常糟糕。今年3月,记者在该村发现,数百亩菜地被黑臭水体环绕,沿农田两侧的道路也堆满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形成长条垃圾带。时隔3个月,问题依然如故。
中山市沙溪镇象角村农田区域的垃圾和污水问题突出。
反弹:“穿衣戴帽”表里不一,乱搭乱建卷土重来
记者在珠三角多地走访发现,部分地区存在“穿衣戴帽”的做法,部分地区虽然整治力度大、进展较快,但田间乱搭乱建很快卷土重来。
珠海市斗门区于2018年底启动“四沿”区域的看护房整治,投入约2500万元,整治了2300多个,主要措施为“穿衣戴帽”,即为农户原有看护房加盖墨绿色树脂瓦顶、外墙统一刷上白漆。但记者近期在江珠高速沿线的白蕉镇沙石村、东围村等地走访发现,由于养殖户承租周期短,一些鱼塘到期后,新的养殖户又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搭建看护房,整治效果不佳。
斗门白蕉镇高速沿线本已统一风貌的看护房旁又搭起其他板房。
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也存在“穿衣戴帽”的情况。记者在天益村的东涌盛世瑭丰水产养殖场走访发现,高架桥附近一间约40平方米的工具房经过改造,外观达到了白墙灰顶的美化效果,但走进一看,里面仍是竹木结构的松皮棚,只是外面加了一层星瓦。
在中山市象角村,一些菜农在新搭建的看护房旁边用竹子、废铁皮、沥青布进行简单围蔽,形成简易厕所。在中山市北外环沿线,部分农户在标准化看护房旁用铁皮、门板、帆布等材料搭建简易厨房兼冲凉房。在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道傍江东村傍雁路附近一片菜地,当地进行窝棚整治后新建了20间蓝色星瓦工具房,但是几乎每间工具房旁边都搭建了简易棚舍。
中山市、广州番禺区新建的看护房旁边几乎都搭建了简易棚舍。
也有的地方因为重拆不重建导致农户的生产需求无法满足,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时常发生。东莞市沙田镇共清拆整治了2058个田间窝棚,其中90%为外来菜农搭建居住,且未再配建工具房。记者在该镇走访发现,部分菜农或将生产工具全部露天堆在田头,或搭建一些简易棚舍用于安置。“有时巡查人员要求我们拆除,我们当场拆了,过后又重新搭起来,反复折腾,像打游击战一样。”一名菜农说。
南方农村报记者 段凤桂 刘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