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退了。
6月23日一大早,綦江居民刘劲松在电话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在綦江生活几十年,他对涨水这件事已做到处惊不变,“水涨、水落而已,我们都是很乐观的”,他说。
回想6月22日的响彻城区的防汛警报,“其实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非常注意,社区也会上门提示”,他说,“我有一个老房子,1998年涨水在墙上留了半米高水印,2016年又涨了几公分,等这次水完全退了,我要看看比之前高了多少”。
事实上,发生在6月22日的这场洪水,不仅触发了重庆首次红色预警,亦创造了当地1940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记录。据重庆市綦江区的初步统计,直接损失达4220万元,紧急疏散近10万人,转移近4万人,未有伤亡报告。
对于綦江区而言,洪水在于防,也在于治。
(6月23日,綦江城区河道水位开始逐渐下降,但水势仍较大)
重庆首次发布洪水红色预警
刘劲松记得,5月以来,綦河便下了几场暴雨,当地气象部门亦发布几次暴雨预警。“6月12的的洪水已经很大了,新闻报道还说超了綦河的警戒水位”,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綦江区气象局在6月12日发布的信息称,当日綦江区迎来今年以来最强降雨天气过程。16日,重庆防汛抗旱指挥部再发预警,提示注意綦江的过境洪峰可能对当地造成的影响,但当地均有效的应对了两轮洪峰。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洪水多发地区,綦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且在汛期保持了较高的警惕性。
綦江区位于重庆南部,是重庆的老工业基地,亦是矿产资源聚集区。2019年底,綦江区常住人口82.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76万人,生产总值实现414.6亿元。綦河从贵州境内流入,再往北进入重庆市江津区,并最终汇入长江。
(綦江城区卫星图。可见綦河从城区穿过。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据《綦江县志》、《綦江县续志》及区气象局提供的有关资料表明,自1913年以来綦河每10年左右就有一次特大洪水,发生的频率较高,其特点是易涨易落、来势凶猛。
较大洪水年份1963年、1968年、1976年、1998年、2016年。其中,2016年超过了1998年记录。但发生在2020年6月22日的洪水,超过了以往所有水量,被确认为1940年以来最大洪水。
为应对洪涝灾害,2015年,綦江发布了《重庆市綦江区城区防汛应急预案》,又在2018年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以确保在洪峰来临前后,当地有一套完整的、可追溯的应对措施。
2020年4月16日,綦江区减灾办组织开展了一场“綦江区山洪灾害防御及水库防汛抢险”的应急演练。
此后,有数个消息显示,针对今年暴雨频发,以及国内其他地区水灾严重的情况,綦江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汛部署。
刘劲松也是在这段时间接到社区通知,“又涨洪水了”,他回忆说,自己收到通知的第一反应并不紧张。
6月22日早晨,綦河自1998年以来最大的洪峰开始过境。
6月22日10时,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发布洪水橙色预警。11时50分,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将橙色预警升级为綦江流域重庆段全线洪水红色预警,主要内容为:受降雨影响,预计綦江流域重庆段未来8小时内将出现超历史洪水,江津区綦江五岔站最高水位将超过保证水位(200.51米)5.7-6.3米左右,涨幅约10-11米。
据《重庆日报》称,这也是重庆首次发布洪水红色预警。
多年无序开发致城区防汛能力减弱
但除了对洪水的“防”,綦江还持续进行的一项工作,是对防洪能力的“治”。
从气候条件讲,该区域属中亚热带气候区,具有副热带东南亚季风特点,即雨量充沛、灾害性天气较多,其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078毫米。
而綦江的地理地形,也是该区域易发生洪水灾害的因素。即该地区的特点是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造成该流域的坡度大,水量汇流迅速。
(6月23日,洪水退后,当地开始清淤)
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探设计研究院在201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作为山区性河流,綦江洪水由流域内暴雨形成,多发生在6-8月,特点是暴雨急骤、强度大。
但除自然因素影响外,綦江洪水易发的情况,亦与当地在过去多年中的无序发展有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一份綦江水务局分析报告显示,綦江面临着较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尤其是上游赶水镇至綦江城区的河段附近,地貌以深丘、低山为主,两岸人文活动多,流域生态环境在过去破坏严重,致使河道淤积,抬高了河床洪水位。
尽管当地一直有水土流失治理,但自1991年国务院发布《水土保持法》以来,由于綦江直到2016年前,一直未列入长江上游重点治理地区,因而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比较缓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根据重庆市水利局发布的《2018年重庆水土保持公报》,綦江区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区面积的17.35%。
而綦江城区沿河附近在过去数年中的无序发展,也推动了当地易遭受水灾。
上述水务局报告称,过去的河道护岸工程未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论证,其防洪标准严重不足,且护岸工程缺乏统一规划,不能充分发挥护岸的防洪功能。此外,在綦江城区的发展过程中,过去数十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对防洪方面的建设规划不足。
“任意侵占河道严重、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洪水线以下修建了大量的建筑物,没有遵循水法及河道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办事,缺乏防洪规划论证,许多涉河建筑物远远达不到城市防洪标准。由于河道行洪断面的侵占,造成了洪水位提高,在城区河段形成瓶颈效应,降低了天然河道的行洪能力,增大了防洪压力”,上述报告称。
綦江治水
2016年,《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出台,綦江被列为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并被认为“该区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需求迫切”。
此后,綦江区在水土保持方面,开始有了更大的作为。据2017年5月的新闻报道称,“2016年7月至今,綦江区投入了2.2亿元进行综合整治,包括防洪护岸工程,以及河道疏浚工程。”
此外,当地在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治水”。
(6月23日,綦江城区的主要桥梁仍处于封闭状态)
如在2019年的重庆两会中,綦江区代表团提交了 《关于给予綦江城区污水治理建设项目资金支持的建议》,其中便包括对綦江城区河道治理项目。
此后,庆市住建委的复函中显示,“为积极解决綦江城区防洪薄弱环节,重庆市水利局争取将綦江区城市防洪护岸综合整治、綦江区通惠新城河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等6个项目列入了国家有关水利规划。规划总投资7.45亿元,规划治理河道总长21.07公里”。
另一项资料显示,目前綦江城区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重庆綦江(綦江区三江、桥河、沙溪、北渡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桥河段、三江段等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工程累计安排市及市以上投资1.93亿元,综合治理河长约16公里,以支撑綦江区城市防洪能力提升。
6月23日12时,鉴于綦江水文退至预警水位下,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解除红色预警。
(编辑:周上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