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地处珠江出海口西侧,毗邻澳门,地理位置优越。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逐步向世界打开国门,越来越多的珠海人远赴重洋求学打拼,也为家乡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让珠海地区成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前沿之地。这些基于民间的文化交流也渐渐地改变着近代珠海人的审美取向,使得传统民居建筑逐渐增添了来自西洋建筑的装饰元素与艺术趣味,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独特风采。
▲珠海中西合璧民居建筑局部
珠海中西合璧民居建筑由传统民居发展而来,它们基本保留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格局,四面建筑围合中央天井,建筑内部空间布局与传统民居建筑基本一致,但是在细部装饰上却出现了明显的西洋风格的装饰题材和手法,如西式卷草、几何线脚、希腊柱式、拱券等。
小濠涌大村上九巷42号民居
斗门镇小濠涌村,历史悠久,现存古建筑众多,是珠海市历史文化名村。
小濠涌村名的故事
斗门有这样一句话:“大小濠涌,大濠不大,小濠不小。”其实,大、小濠涌是两条相邻的村子,东村(小濠涌村)的人都姓邝,西村(大濠涌村)的人都姓黄。
在很久以前,有两条村子,相隔不到几块田,人们都依靠着河涌边而居。说也奇怪,河涌里的河鲜特别多,泥鳅、花鱼、螃蟹、沙虾、河蚌......有的还说不出名字来,但是最多的还是鲜蚝。
蚝的味道可鲜美了,生吃原汁原味,又鲜又甜,熟吃又甘又香,因此村民在休闲的时候,都会提着自己编的竹篓到河涌里抓河鲜、捞蚝。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东村的河里的蚝长得又瘦又小,但虾蟹却长得又肥又壮。西村的河涌里的蚝长得又肥又大,但虾蟹却长得又枯又小。结果东村的村民都喜欢到西村的河涌里捞蚝,而西村的人也常常到东涌抓虾蟹。
有一天,两村的人在两村之间抓捞河鲜,西村的说:“我们彼此相邻,我们的村子小,村民不多,但这边的河涌里蚝大,我们的村子就叫大蚝涌吧。”东村的人说:“我们的村子人多地多村子大,但就是这边的河涌里的蚝就是长得小,那就叫小蚝涌吧。”后来,两村的人都说:“我们近水近河近涌而居,不如把‘蚝’改成了‘濠’,那就更好了。”
此后,东村姓邝的村子就叫小濠涌,西村姓黄的村子就叫大濠涌。
▲小濠涌大村上九巷42号民居区位图
小濠涌村不仅保留了大量岭南传统风格的祠堂、民居等,还有许多中西结合的民居建筑,小濠涌大村上九巷42号民居是其中之一。该民居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面阔三间,高二层,为砖木结构,建筑中央设一天井,空间格局为传统的三间两廊模式,但是民居正立面和正厅则使用了西洋柱式和拱券装饰,中西结合,最为特别。
▲上九巷民居正立面测绘图
▲上九巷民居正立面的西式柱廊
民居正立面左右次间设外廊,二层设阳台,使用西洋柱式支承、仿垂花柱装饰,顶层西式山花、檐下、窗楣均有别致的灰塑装饰纹样。
民居大门上方装饰有大面积的灰塑图案,占据整个开间。门上的灰塑中西结合,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通面阔的灰塑,画框被设计成掀开的窗帘形象,框内为山水风景题材灰塑,营造出一种从窗户极目远眺的意境;下段为灰塑门额,分为左中右三幅,传统纹样装饰,中间为素面,旧时可能题有文字,比如“某庐、某某堂”等建筑名称。
灰塑窗帘曲线与下方灰塑门额上的装饰线条相呼应,又流露出一点西方新艺术运动的韵味。
▲灰塑装饰(左)和西方新艺术风格海报(右)
民居的天花有彩绘灯影花装饰,中央为传统花鸟题材绘画,周边装饰2幅扇面形状的现代风格水彩风景画,体现传统与现代结合。
▲精致的灯影彩花
除了在正立面设置西式的柱廊,该民居门厅与正厅面向天井的一侧也均设有西式拱券与柱式,有着浓厚的西洋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地中海的西式别墅。
小濠涌大村上九巷42号民居装饰精致,是斗门地区中西结合式民居建筑的典型案例,刻画出一段令人感慨的近代岭南西风东渐的历史,是记录珠海地区居住形体近代化的重要实物载体。
碣石堂
碣石堂位于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南光里三巷7号,建于 1948 年,为中西结合风格传统民居建筑。
碣石堂中西交融的建筑特色,与房屋主人的留洋背景密切相关。
原来,碣石堂是民国著名医学家、教育家赵顺之的故居。赵顺之(1878-1964年),又名忠养,字家彦,号炳华,南门乡人。赵顺之早年留美行医,于1947年以古稀高龄回国,1948-1949年任南门小学校长,对学校的经济支持甚大。1949年10月,人民政府成立以后,群众推选他为中山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历任中山县政协委员、县侨联副主席,斗门医联主席等。他在侨联工作期间,曾组织侨眷办刺绣厂、搞种桑养蚕,使侨眷就业,安心乡居。1950年,与南山归侨陈景山发起修建和风中学教学楼“侨泽士林”,1956 年,他虽年逾八十,仍竭尽全力,在毓秀社创办斗门地区第一所民办中学“毓秀中学”,并兼任校长。
▲碣石堂沿街立面
▲碣石堂沿街立面测绘图
▲碣石堂三维点云模型
碣石堂整体占地面积约 110 平方米,前设小院,庭院入口面阔三间,中设凹门斗,上有西式山花装饰,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高二层,民居一层室内为厅,有西式拱券装饰,造型别致,彩绘颜色鲜艳,极具特色。
▲碣石堂内部的西式装饰
民居外墙,为青砖铺就,现在来看都韵味十足,而窗户上的西式卷草灰塑窗套装饰,又让整个民居独具一格,别有一番情调。
今天的碣石堂,既是名人故居,同时也是斗门地区近代中西结合民居的典型案例,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被纳入珠海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
传统民居是珠海历史建筑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建筑,无论是传统岭南风格还是中西合璧式风格,同样是珠海传统居住文化与地方民风民俗的重要见证。
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珠海地区的民居建筑在延续传统居住空间、结构技术与地方用材的同时,引入了西式建筑的装饰要素与审美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室内居住环境品质,使民居建筑适应新的生活居住需求,十分生动地反映出近代珠海中西交汇的历史现实和包容并蓄的开放精神。
【通讯员:珠海市自然资源局 何佳佳】
粤自然小编团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