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腾讯游戏宣布升级未成年人保护措施,针对“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扩大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今后,疑似由未成年人操作的账号在登录游戏和进行大额充值支付时,均会被要求进行人脸识别验证。
根据相关规则,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的用户,将被纳入未成年人防沉迷监管,平日限玩1.5小时/天,法定节假日限玩3小时/天,22:00-次日8:00无法登录游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补漏”的无奈之举。不可否认,一些“熊孩子”与原有防沉迷系统“斗智斗勇”,比如用家长的身份信息躲避防沉迷系统的识别与管理。
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政府和企业等各界做了不少努力,但问题依然频出。一方面,既有未成年人是非判断力不足,缺少自制力,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休闲习惯,另一方面,网络保护措施需要借助家长的配合,但部分家长很少意识到自身责任,导致相关技术不能完全见效。
从自身来说,腾讯在游戏防沉迷系统已经在逐步完善,但还有一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即如何避免未成年人更换不同平台继续超时玩游戏。
这背后,是防沉迷认证系统还存在数据不互通的情况,即便一款游戏达到限定时间,未成年还可以转换到其它平台上;更有甚者,即使是同一家公司旗下不同游戏,用户的游戏时间信息也并不互通,玩了一款再继续换另一款。
游戏本该是娱乐身心的方式,不少孩子却沉迷于此,被游戏所绑架。全国人大代表李秀香在介绍自己“建立全国统一网络游戏防沉迷平台”的建议时称,她曾遇到一个装有18个游戏App的孩子。她认为,现有防沉迷措施存在信息孤岛,亟须建立一个统一平台来实现有效监管,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除了联网类游戏,还有一些弱联网游戏、单机游戏,也同样吸引着未成年的注意力,这些也需要正视。
让游戏防沉迷系统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严格相应制度督促游戏平台加强事后管理。笔者建议,主管部门可建立一站式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管理平台,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行为进行统一管理,而腾讯等头部游戏企业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推动这一个管理平台的落地实施。
【记者】郜小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