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特区故事| 闯荡汕头37年,她成了全国优秀女企业家

南方+ 记者

1983年,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不久,方兴未艾,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才刚刚开业,各行各业人手不足,正是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时候。那一年,汕头经济特区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考财务专业人员,全国有志于特区的财务专业人员竞逐考场。

时年27岁的林一娜在数百名应考者中,她夺得工业会计第一名,从此开始了一步步成为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的成长之路。

“当时我已有一份体制内的固定工作,去了特区一切要从头再来。但是,特区特事特办,不看出身,不讲编制,我觉得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闯上一闯!”回忆起当年在特区工作、创业的决定,年过花甲的林一娜,眼神坚毅有光。

林一娜近照

林一娜近照

事实也证明,她这条路,走对了。

汕头特区首位受聘外企的专业技术人员

“那个时候好多人笑我傻,好好的固定工不干,非要当合同工。”林一娜说,进入特区工作,因为编制问题,她必须试用三个月,一切从头开始,当时劳动部门一位科长让她再慎重考虑,但她当场就决定“干”!

经济特区,给予林一娜全新的机遇和平台。成为特区房地产公司主管会计后,她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原来囫囵的会计账目井井有条,其讲原则、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受到外界一致赞誉。她的出色能力也吸引了不少外资企业的目光,彼时汕头经济特区顾问、光明实业公司老板陈大河三番两次向特区“要人才”,请调林一娜。

干部受聘外商,这在当时劳动人事制度也是一项新举措,经过组织部门说服后,林一娜成为汕头经济特区第一位受外商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劳动局在当时特地为此开通“绿色通道”,协调解决了她的全民编制,让她有了与其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

1985年4月,光明服装厂决定迁往深圳,留下一部分设备,由当地承接运营。摆在林一娜面前有几个选择:要么去深圳当服装厂的经理,月薪6000元;要么由特区劳动局重新安排当会计,生活悠闲舒适;要么留在汕头,担任汕头光明服装厂厂长。林一娜毅然决定留在汕头。

汕头经济特区“特事特办”,让林一娜得以在特区创出自己的一份事业。

汕头经济特区“特事特办”,让林一娜得以在特区创出自己的一份事业。

外商撤资搬迁后,林一娜走马上任。面对当时拮据的企业户头,她没有退缩,如实向银行反映情况,凭借信誉四处筹款,带着工人们找客户、借贷款,改生产玩具服装为生产时装,培训技术,打响了企业的名声,树立了企业的信誉,不仅还清了所欠的贷款和全部外汇,还增加了设备投资。而原本光明厂的老员工,竟有一半人选择与她同舟共济,让林一娜十分感动。

这个时候,林一娜仅仅只有30岁。

打破制度桎梏、创下“特区效率”

1986年底,汕头特区发展总公司的领导让林一娜主持筹办丝绸公司和泛美服装厂的工作。“任务就是办起一家汕头特区自己的企业。”这是当时特区交给林一娜的任务。

拿什么本钱做生意?林一娜说,在光明厂积累下来的信誉,就是企业最大的本钱。她还记得,当时向银行贷款,但银行迟迟没有批复一筹莫展之际,有企业负责人主动借款纾困。仅仅40天时间,她就带领员工完成设计、装修、引进设备等工作,让泛美服装厂如期开业。由于看到办工厂的雷厉风行,贷款随之很快批复下来。

办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林一娜深知人才不能被埋没,在特区政策氛围熏陶下,她大刀阔斧地在厂里实行各种改革,如实行厂长负责制、管理人员聘用制和工人社会招聘制等。

“我们摒弃以前论出身排资历的做法,让所有人填表竞岗,一律以才能技能为标准安排工作。”林一娜回忆:当时一些人的思想没有转变过来,给她带来了不少压力。但她始终相信,这里是特区,就是要特事特办,以效率和效果为先。

在新的机制运行下,服装厂工人们按件计工资,管理人员实行分级、计日工资;职工上下班都要打卡,质检也有重重关卡,工人领用工具得交押金,不遵守规定要罚款……她用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使得企业高效自如运转,干出了“特区效率”。

林一娜凭借果决的气魄、科学的管理,让企业创出“特区效率”。

林一娜凭借果决的气魄、科学的管理,让企业创出“特区效率”。

服装厂逐渐在经济浪潮中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发展。林一娜因此获得了不少荣誉:汕头经济特区第一个“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省新长征突击手、汕头市劳动模范。2002年,企业改制,她将有编制的员工全员安置,带领大家继续创业至今。

作为经济特区发展的受益者,林一娜十分注重自己子女和员工子女的教育。在她的倡导下,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设立了“学业奖”,给学业有成的员工子女颁发奖金和奖状,激励下一代传承“特区精神”。

“埋头苦干、勇于拼搏、不惧困难、开拓创新,这些都是特区精神,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林一娜说。

【对话】

林一娜:特区任人唯贤,值得大干一场

南方日报、南方+:特区,对您的人生发展意味着什么?

林一娜:我是特区的受益者。当时特区面向全国招考技术人才,我在没有任何人推荐的情况下,且属于集体编制,能够脱颖而出被特区破格录取,完全是受惠于特区的“特事特办”。特区公平竞争的机会和任人唯贤的氛围打动了我。就冲这一点,也值得我大干一场。所以即便是在降为1级工人,且需要试用三个月才转正的条件下,我也愿意干,因为我对特区很有信心。后来我通过努力,不但解决了编制问题,特区还给了我很多机会,让我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事业更上一层楼。

车间内,一排排缝纫工埋头苦干

南方日报、南方+:您如何看待特区“特事特办”的做法?

林一娜:正是特区的“特事特办”,才让我有机会可以逐步成长,发展起来。我的企业也得益于“特事特办”,用人用工很灵活。我也改变了企业原本编制任职做法,对所有人员进行重新考核,按照实践能力进行工种分配。由于大胆地实施这些制度,我们公司才能不断地发展起来、壮大起来。

【记者】余丹

【实习生】庄衔涛


特区40年,说出你的故事

今年是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回顾改革开放大业,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进一步讲好广东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粤港澳大湾区故事、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承办的“我与特区40年——广东省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全媒体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

活动聚焦展示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征集一批反映个人、企事业单位等与经济特区共成长的文章、图片、短视频等。

有关作品已择优在南方+客户端展示并接受点赞,主办方将根据点赞数等情况评出网络人气奖;征集活动结束后,主办方还将组织专业评审,评选出优胜奖项,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赶紧行动吧!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投稿!!

我与特区40年海报

编辑 邢泽鑫
校对 梁飞飞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