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925年6月19日),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爆发。省港大罢工整整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罢工工人总人数达到了25万人,其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声势之壮、涉及面之广,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也是罕见的。
省港大罢工的游行队伍在广州街头。
“五卅惨案”后筹划大罢工
1924年7月爆发的广州“沙面罢工”,犹如一声报春的惊雷,拉开了中国工人运动复兴的帷幕。
1925年,广东的工人运动更是高潮迭起,蓬勃发展。而在这一年的5月30日,发生了举国震惊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举国激怒。消息传到广州,中共广东区委于5月31日晚召开党、团员大会,决定组织“临时委员会”,联络工、农、商、学和青年军人等革命团体举行示威游行,并筹划在省港两地举行大罢工,以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6月上旬,中共中央广东临时委员会指派邓中夏、黄平、杨殷、杨匏安、苏兆征五人组成“党团”,作为罢工的指挥机关,前往香港组织罢工。经过一番努力,香港各工会代表接受了全港总同盟罢工的决议,成立了以苏兆征为干事局长的“全港工团联合会”,具体负责组织香港工人罢工。
与此同时,中共广东区委在广州亦加紧开展罢工的各项工作,决定由冯菊坡、刘尔崧、施卜、李启汉、林伟民、陈延年组成“党团”,并指派冯菊坡、刘尔崧、施卜到沙面英法租界再次发动罢工。
6月19日,由香港海员工人首先发难,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爆发。继海员工人之后,印刷、洋务、码头搬运等工会先后有20多万工人加入了罢工的行列,其中有10万多人离开香港,返回内地。
在广州,6月21日沙面租界3000多中国洋务工人也宣布罢工。罢工工人按照原定计划,一致行动,离开沙面,回到广州市区,并成立沙面中国工人援助上海惨杀案罢工委员会。接着,在广州市区英、日、美、法的仓库工人,洋行工人和外国人住宅雇佣的中国洋务工人,也纷纷参加了罢工。
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
省港大罢工期间,罢工工人在广州组织了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作为罢工的最高议事决策机关;又设立了省港罢工委员会,作为罢工的最高指挥机关,由苏兆征任罢工委员会委员长。
面对蓬勃高涨的省港大罢工运动,香港总督史塔士束手无策,最后被英国政府解职。新接任的港督金文泰,初始也踌躇满志,对罢工工人的要求不以为然,蛮横地拒绝了工人们提出的复工条件,甚至单方面宣布停止解决罢工的谈判。为此,中共广东区委于2月间发动留港的工人、市民掀起第二次罢工浪潮,又有一万多人离港返回内地。同时,广州各界民众也发起第二次“援助罢工周”。省港大罢工的斗争呈现出“白热化”的新形势。
省港大罢工,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同时对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准备北伐战争,起了巨大作用。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革命重心逐渐向北转移。为了集中力量支援北伐,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后方,10月10日,中共广东区委发表《为省港罢工自动的停止封锁宣言》,省港罢工委员会也发表《停止封锁宣言》。这一天,广州市30万民众举行盛大集会,一致拥护省港罢工委员会所作出的关于停止封锁、结束罢工的决定。至此,省港大罢工宣告结束。
内容来源: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广东历史简明读本》,内容有删减。
【栏目指导】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内容整理】王聪 吴仲舒
【党史精读栏目主持人】王聪 张丽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