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云艺术 | 莫扎特最后一部百年经典歌剧

东莞玉兰大剧院
+ 订阅

在大部分观众的印象里

观赏歌剧,尤其是古典歌剧

是一件很严肃、郑重的事情

但有一部歌剧——《魔笛》

打破了所有到场观众的想象

原来古典歌剧还可以这样

像一部会唱歌的暗黑童话绘本

情节天马行空,画风光怪陆离

伴着精妙华丽的旋律一页页展开

01

创作背景 

在欣赏这部德语歌剧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莫扎特晚期创作过程中时常面临的窘迫困境,也不能遗忘这部歌剧创作之时已是作曲家生命的最后一年。

当维多剧院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期间莫扎特还到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铁托的仁慈》,同时,他又写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

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02

故事梗概

作为莫扎特人生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采用喜闻乐见的童话题材,融合了德奥歌剧、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的元素,可谓是集大成者。至今,《魔笛》在歌剧世界依旧拥有极高的上演率。

《魔笛》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故事发生在埃及拉米西斯一世时期,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后被夜后的宫女所救,夜后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

夜后告诉王子,她的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后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

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后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她,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由她来教导。夜后对此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塔米诺王子经受住种种考验,最终识破了夜后的阴谋,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莫扎特选这样一个剧本,是借它影射当时奥地利封建反动政权所镇压的“共济会”的复活。反映了以黑暗为象征的封建势力一定要失败、灭亡,而以光明为象征的“启蒙主义”思想一定会获胜。莫扎特通过“黑暗之国”的领袖夜皇后和“光明之国”的领袖萨技斯特罗这两个对立形象之间矛盾的冲突,揭示了这个主题思想。

03

曲调欣赏

歌剧《魔笛》非常有名,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前面有个庄严肃穆的引子,三个强有力的和弦代表萨拉斯特罗的形象。整个序曲就好象是一股源源涌出的水流,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

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

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

它是剧中最令人震撼的一首咏叹调。全曲充满了华丽的花腔乐句,对花腔女高音的技巧与表现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它成为了每一位花腔女高音都想挑战的极限。

莫扎特为《魔笛》赋予了生命

他的音乐清晰明朗欢快

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丰富的活力

里面几乎所有的唱段都广为流传

也期待您跟我们留言分享

最喜欢的唱段哦~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观看15周年LOGO云发布)

租场热线:0769-22837323/21/18

地址:东莞南城鸿福路中心广场内

交通攻略

1.市内公交可乘搭:

17路,65路,203路,213路,

c3路,x11路,x20路至玉兰大剧院站;

或微巴6路至中心广场站。

2.手机地图可直接导航:

东莞玉兰大剧院

3.地铁2号线:

鸿福路站 B出口

沿鸿福路朝玉兰大剧院方向

大约20分钟路程即可到达。

↓ 步行示意图

诚邀商务合作伙伴

企业赞助或包场、活动策划

演出票团购:0769—22837311

租场洽谈、演出节目洽谈媒体合作推广

0769—22837323/21/18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