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中印边界冲突事件分析:中印边界争端不会成为印巴冲突模式

姚忆江工作室
+ 订阅

2017年6月26日,在美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特朗普(右)和印度总理莫迪出席联合新闻发布会。 (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图)

中印边界争端一直是中印关系的不定时炸弹,与前些年相比,印度政府感觉解决边界冲突迎来了“战略机遇”——那就是中美关系的变化,印度“外交投机主义”思想再次泛滥。但印度咄咄逼人的外交已经出现很多年,周边实力较弱的邻国“敢怒不敢言”。而这次印度与中国、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三个邻国同时因领土争端而出现了紧张关系,是几十年来南亚局势少见的现象。这与印度政府有些人推动地区霸权主义、外交投机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有着密切和直接的关系。

在中印建交70周年之际,印度政府会不会借助国际形势而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中印边境争端会不会像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一样成为常态化冲突?其实,就印度外交战略及其国家实力看,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是比较清楚的。

印度挑起中印边界争端的根源

今年印度和周边三个邻国同时发生边界冲突,与印度政府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直接关系。实际上,从2019年8月开始,印度外交和军事部署就已经蠢蠢欲动,一是修改宪法,废除了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特殊地位,直接设立了两个“联邦直接管辖区”——“查谟和克什米尔直辖区”和“拉达克中央直辖区”。然后在2019年11月,印度发布新版地图,将尼泊尔与印度边境的卡拉帕尼地区划为印度的一部分,引发尼泊尔政府强烈不满和尼泊尔人的抗议活动。由于需要应对国内新冠疫情,再加上天气原因,印度直到2020年5月才开始在班公湖附近的越境军事行动。印度的这些举动,都与中美关系有关,印度从政府到军界到学界都认为,中美当前关系变化使印度迎来了“战略机遇”。印度针对尼泊尔和中国的行动,实际上都是企图借机进行领土扩张。

一是印度今年主动挑起加勒万河谷争端,和2017年挑起“洞朗危机”一样,是完全有预谋的,但“投机主义”色彩严重。“洞朗危机”就是发生2017年莫迪总理访问白宫前。今年疫情以来,由于中美关系急剧变化,而特朗普还主动表示愿意“调解”中印边界争端,这对莫迪政府其实是一种暗示。在就中印争端来说,印方希望将边境实控线向中国一方推进,造成既成事实,逼迫中国方面接受印度的条件。

“6·15事件”就是发生在中美外交高层即将在夏威夷举行会谈之前,印度趁机“搞点事”,给中美会谈制造话题,试图趁火打劫,火中取栗。

二是印度军事冒险主义蠢蠢欲动。印度政府和军方长期怂恿印度教民族主义,以便在经济仍然困难时期将国内矛盾转移到周边冲突问题上,现在印度的新冠疫情仍然未见缓解,反而有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在领土争端问题上甚至采取“军事冒险主义”行动,就能缓解国内政治矛盾和经济困局,将民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与印度有冲突的周边国家头上。

三是印度的地区霸权主义思想在作怪。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来,就自认为自己是南亚地区霸主,周边小国都是自己的附庸,只有巴基斯坦实力稍微强一些,但是总体上也难以与之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也遭到了印度方面或明或暗的指责和抵制,就是害怕中国在南亚地区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提升。

万河谷冲突显示了印度的“外交投机主义”

如果说印度军政层面需要从外部寻找敌人,以便为国内某个政治利益集团服务的话,那么,树立巴基斯坦这个主要敌人就够了。巴基斯坦不仅与印度有领土争端,而且还与印度有世仇,两国独立后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还曾到了几乎要使用核武器的地步。无论是印度政党,还是政治和军事利益集团,在印巴克什米尔争端问题上都没有回旋的余地。从地缘政治来看,巴基斯坦是印度走向中亚和阿富汗中东地区的第一道、也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印巴关系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很难有改善的空间,克什米尔问题不解决,将来也改善不了。

反观中印关系,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中印国家实力现状是“中国强、印度弱”;二是印度的“强国梦”需要中国的投资和维护中印贸易关系;三是与中国的边界冲突演变成“克什米尔化”,从军事上造成印度“两线作战”被动局面,不符合印度军事利益,更不符合印度国家发展战略。这几点足以说明,印度不会将中印边界争端搞成印巴“克什米尔冲突模式”,也就是说,中印边界冲突会不会“常态化”,这是印度“外交投机主义”思想及其判断决定的。

以上可以说明,这次印度挑起加勒万河谷冲突,只是印度的“外交投机主义”思想在作怪,并非实质性背弃其国家发展战略。实际上,从印度军方和印度外交部就“6·15事件”的简短声明中可以看出其外交和军事底线。

“加强战备,展示决心”

针对印度国家战略的弱点和外交投机主义思想,我们完全可以借力打力,总结起来八个字:“加强战备,展示决心”。坚持这八个字,印度就会知难而退。

第一,警惕不松懈,战备要加强:一线指挥人员和战士一刻不能松懈,坚持“不开第一枪”,但装备要实,“该出手时出手狠”,在原实控线处绝不后退半步,同时也特别留意关注近期中国周边和国际形势是否出现大事件。比如,美国军舰或者飞机在台海和南海挑衅而出现严重对立局面时,就会刺激印度的“投机思想”,就会搞“军事冒险”。

第二,印度要短期对峙,我们要长期对峙:印度“外交投机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决定了印方要的是“短期对峙”,目的是借助外力捞取好处,因此短期内印方在攻势上还有可能加码,向中国一侧推进实控线,搞成既成事实后再和中国进行谈判。但是,印度如坚持“长期对峙”政策,将与中国陷入长期军事对峙僵局,严重危及到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外部环境,不利于其吸引外资,周边安全环境也会彻底恶化,因此,只要我们展示“长期对峙”的决心,加之强有力的军事部署和行动,印度就会知难而退。

第三,现在离美国大选剩下不到5个月,在目前中印边界已经形成军事对峙的情况下,印度可能随时利用美国对华政策的“突然”和“强硬”特点,与特朗普政府配合,形成对华“两面夹击”假象,以谋取各自的利益。为此,要特别关注中美军事交锋的“节奏”和“突发性”,要增强危机意识,为中美突发事件与中印突发事件的联动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和军事准备。

(本文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