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飞出“金凤凰”!在龙门,有“笋嘢”可以挖掘

惠州发布
+ 订阅

“群山之地”龙门县,物华天宝,

自古以来出产各类土特产,

这些山间珍稀之物,

受到各地人们的青睐。

龙门西溪笋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

龙门著名特产西溪笋

西溪笋在没有污染的深山中自然生长,

符合现代人追捧绿色食品

的理念和要求,极受市场欢迎。

西溪笋的背后

有个美丽传说

从前,龙门县龙潭镇鹿暗村的深山密林里,居住着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有一年冬天,母亲病了,儿子到处寻医问药,日夜小心看护。一直不见好转,儿子十分焦急,便跪在床前,问母亲想吃什么,母亲有气无力说道就是想吃点竹笋。

儿子立即拿起锄头,跑到山上去挖竹笋。这时候正值冬季,哪里会有竹笋呢?他找遍一片又一片的竹林,一无所获。

儿子想到床上的母亲,内心很悲伤,便在溪边的竹林哭了起来,他一边哭一边狠狠地锄地,突然一锄下去,锄头被什么东西夹住了。

仔细一看,仔细地把它挖出来,原来是一个肥美的竹笋。

儿子赶紧拿着竹笋回到家中,做了个竹笋炒肉。母亲吃了竹笋后,十分高兴,不知道是因为儿子的孝顺,还是竹笋美味打开了母亲的胃口。母亲的病慢慢好了。

第二年秋天,儿子便对门前溪边的这片竹林用心管理,结果到了冬天越来越多的竹笋冒尖。儿子靠卖竹笋买了地,建了房,一年比一年富起来。从此人们给这里的笋起名叫“溪笋”。

龙门盛产竹子,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记载“竹类”有12种,有观音竹、纸竹、甜竹等,经过多年发展,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记载的“竹品”已经达到24种,数量翻了一倍。龙门竹产品中较为著名的,除了蓝瀵纸原料纸竹,还有制作西溪笋的甜竹。

清咸丰《龙门县志》称,西溪甜竹笋甘脆异常,蒸熟暴干可久藏。其他的如大头竹、筋竹、竻竹、苦竹、毛竹五种笋俱佳,不过名气比不上西溪笋。

新寮村,是西溪笋的产地,位于龙门县龙潭镇南部,紧邻龙华镇,进入该村六暗(地方名,又称鹿庵)等地,竹林遍野,犹如一片竹海,极易让人迷路。细看,各类竹子长相不同,有碗口粗的大头竹,有细小的单竹,还有带白毛的毛竹。

据介绍,大头竹的笋也就是西溪笋,要在夏季七八月份的雷雨天才破土而出。大头竹又称甜竹,在龙门栽培历史悠久,相传龙门人在500多年前的明朝弘治年间便开始种植,并将母竹上长出的幼嫩竹笋煮熟鲜食或加工制作成笋干食用。因其产于龙华镇与原左潭镇(已与原铁岗镇合为龙潭镇)交界的西溪附近,故称西溪笋,其中六暗生产的竹笋品质上乘。

新中国成立前,西溪地域划分为如今的龙华镇西溪村和龙潭镇的新寮村,所以西溪笋的正宗产地已从龙华镇西溪村变为龙潭镇新寮村六暗村小组。

曾是龙门出口

四大土特之一

物以稀为贵。民国二十五年《龙门县志》收录的中山大学报告称,“沙迳之西溪有甜竹,以其笋为脯,名溪笋,极爽脆,为最佳之特产,惜所出无多耳。”

新中国成立后,西溪笋继续销往港澳以及广州等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溪笋就和蜂蜜、胡须鸡、草菇成为龙门县四大出口土特产,成为龙门土特产“当家花旦”之一。

西溪笋的收成从7月开始,8月达到丰产。村民将竹笋挖出来后,将竹笋剥皮用清水煮熟,鲜笋体大肉厚,肉质肥嫩爽口。

用鲜笋加工制作的干笋薄而透明,村民将煮熟的竹笋切成薄片,再经两天暴晒,干笋的肉质爽脆,清甜甘滑。龙门西溪笋正因自然清甜的独特风味,深受游客以及海外友人的喜爱。

如今,西溪笋成为游客钟爱的手信,游龙门不吃西溪笋或者不带包西溪笋,枉来龙门走一遭。

非遗名片

从龙门的山沟里,飞出了西溪笋这个“金凤凰”。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溪笋就和蜂蜜、胡须鸡、草菇并称为龙门县四大出口土特产。2009年,西溪笋制作技艺被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惠州日报,故事来源《广东民间故事全书【惠州·龙门卷】》,图片来源龙门旅游,漫画来源爱龙门(作者刘铮)。

采写:记者侯县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