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特区故事| 当年珠海为何“下血本”建那么好的机场?

南方+ 记者

两年一度的蓝天盛会——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展”),今年11月将在珠海再次亮相,吸引全球目光。经过26年的发展,中国航展不仅成为珠海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更成为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中国经济特区的一个窗口。

提到中国航展的成就,绕不开珠海机场的建设历史。上世纪90年代初,珠海斥巨资建设当时全国最具现代化的机场,引来不少争议。作为当年筹建的亲历者,余荣霭这样评价,“特区精神就是要‘敢为人先’,一定要做的事无论多困难都必须要做好。”

余荣霭

余荣霭

重大工程破解交通“三无”困境

“机场于珠海的意义,十分重大!”余荣霭回忆说,在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珠海还是一个“无机场、无港口、无铁路”的“三无”城市。

当时,许多海外投资者、实业家满怀期待地来到珠海,但实地考察、分析珠海当时的交通状况后,高昂的交通成本让他们纷纷皱眉摇头。余荣霭说,“建设一座对外开放的城市,必须构建一个陆海空立体化交通体系。”

推动经济特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上世纪80年代末,珠海机场的建设提上日程。1992年5月,“珠海市兴建现代化机场”计划获得国家批准。同年,建筑工程师出身、多年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的余荣霭,被任命为珠海机场原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

1992年12月28日13时50分,随着西区炮台山“轰隆”一声巨响,1.2万吨TNT的连锁式爆炸,成为当时世界爆破史上最大规模的爆破。自此,珠海机场的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工期紧、工程量大,当时建设珠海机场的压力非常大。”余荣霭说,从国家正式批复到机场规划建成通航,只剩下不到两年半的时间。“虽然压力大,但所有参建者都团结一心。那几年春节我们都是在工地过的,大家没有抱怨,一心只想把这个事做好。”他说。

最终,珠海机场仅用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个通常要六年才能建好的大型机场。1995年,珠海机场正式通航。按照设计,珠海机场每年可满足12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机场之一。

力排众议高标准建设全国领先的机场

“珠海机场建设之初,当时市委、市政府就考虑引进航空航天博览会。”余荣霭回忆说,建设一个具备航空航天展览要求的机场,需要对标国际标准。但按照当时规划,作为完全由地方自筹资金建设的珠海机场,高标准的建设无疑让资金难题“难上加难”。

修建珠海机场跑道就是当时争议的焦点之一。1993年,在珠海机场开始大规模建设之时,珠海是按照国内最高4E级标准来修建的,机场跑道设置为4000米长。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建设过这么长的机场跑道。

“如果跑道长度满足不了今后参展飞机的飞行需求,仅仅考虑眼前客机的需求,那后来的‘中国航展’也就无从谈起。”余荣霭说,尽管当时争议纷纷,但是为了更长远的城市发展需要,建设者们仍然按照既定规划标准,排除万难建成了当时全国领先的珠海机场。

余荣霭说,“建设一个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一定要有超前的意识。”回想起当时的争议,他说,“只要有利于城市长期发展需要,我们应该要克服短期的、眼前的困难。如今珠海机场的发展,是对当时质疑声音最好的回应。”

1996年的秋天,人们期待已久的首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从那时起,中国航展逐步走向世界。数据显示,首届中国航展签订了16个项目价值近2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经过20多年的发展,第十二届航展签订各种合同、协议及合作意向书逾569项,成交各种型号飞机239架,总价值超过212亿美元。

珠海机场。 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珠海机场。 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超前规划留下发展伏笔

距离珠海机场不远处,珠海航空产业园已成为这座城市另一张靓丽名片:培育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建成了赛斯纳、西锐等国际领先通用飞机生产线、涌现出中航通飞等一批全国知名航空航天领域龙头企业……

中国航展的国际化平台,为航空产业园的腾飞奠定基础。而两者共谋发展的伏笔,仍然藏在当年珠海机场的规划建设中。

“珠海机场建设之初,我们就划出了一部分产业用地。”余荣霭回忆道,为了建设一个与国际水平比肩的机场,当时建设方实地走访了全球多个国家。在深入考察国外机场的运营理念后,“我们借鉴了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的规划思路,在珠海机场附近预留了一部分区域,作为日后航空产业园的发展用地。”

上世纪90年代初,珠海以机场为核心预留了逾15平方公里土地,规划建设航空城。2009年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建设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珠海航空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从一片荒土起步的航空产业园,到2018年底已拥有航空类要素项目79个,投资总额逾711亿元,初步形成了航空制造和服务产业体系。

“随着珠澳合作深入推进,珠海机场乃至珠海航空产业链将会迎来新一轮的蓬勃发展。”余荣霭说,“珠海机场当初‘超前’的规划,在日后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宝贵机遇。特区建设者一定要‘敢为人先、敢想敢干’。”

对话

传承特区的“热血”精神

1.南方日报:当时珠海经济特区建设刚起步,为何要建如此高标准的工程?

余荣霭:珠海作为经济特区,一方面要实现自身的城市发展,另一方面要承担起对外开放的角色。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海陆空”相对完备的立体化交通体系,这既是吸引外资来珠海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各类经济要素加快运行的必要条件。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汇聚了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7个机场,大部分都集聚在珠江口东岸城市。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珠海机场的建设不仅为当时珠海对外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珠江口西岸城市对外联通起到了交通枢纽作用。

当时建设如此高标准的机场,对于珠海而言的确是“下了血本”。但这既是珠海破题开放发展的需要,也是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必由之路。

珠海机场。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珠海机场。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2.南方日报:回顾当年建设历史,您最难忘的是什么?

余荣霭:最难忘的还是当时和参建者一起齐心协力加油干的经历。两年多的建设工期,我们完成了一个通常要6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并且在保障工程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攻克许多当时国内还没有遇到的工程技术难题,这种压力和紧迫感可想而知。

那时候,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就是几十名工人的休息场所;吃饭啃饼干、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是我们当时的工作常态。但令人欣慰的是,没有人跟我抱怨苦和累,大家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干、任劳任怨,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认为作为特区建设者,这份热血和执着都是应该要传承的。

【记者】黄鹤林

【摄影】蔡如意


■特区40年,说出你的故事

今年是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回顾改革开放大业,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进一步讲好广东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粤港澳大湾区故事、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承办的“我与特区40年——广东省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全媒体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

活动聚焦展示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征集一批反映个人、企事业单位等与经济特区共成长的文章、图片、短视频等。

有关作品已择优在南方+客户端展示并接受点赞,主办方将根据点赞数等情况评出网络人气奖;征集活动结束后,主办方还将组织专业评审,评选出优胜奖项,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赶紧行动吧!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投稿!

编辑 麦小华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