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县:“四字诀”建强农村“头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南方+ 记者

决胜决战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近年来,韶关翁源县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对标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念好选、育、管、用“四字诀”,在建强“头雁”队伍上下功夫、出实招,打造了一支有本领、善经营、会干事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激发了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新活力。目前,该县2016-2018年识别的贫困户6388户15724人已全部实现脱贫;51个省定贫困村已全部达到省退出标准并全面完成出列程序,2019年新增贫困户81户212人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把准“选”的方向,提高选任质量,增强核心力

“选准一个人,能带好一班人,带富一个村。”为选优配强农村“头雁”,翁源县明确村级党组织书记任职标准,从源头上提高准入门槛,采取“内部挖潜、外部招引”的方式,让“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党员人才脱颖而出,着力打造“三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动态调整,选优配强“领头雁”。该县开展“四不”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调整,全面掌握156个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去年以来,先后调整撤换村党组织书记35人。通过实行镇党委联系党员人才机制,结合“党员人才回乡计划”,选拔有情怀、有能力、有文化、有口碑的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如省定贫困村翁城镇富陂村,原支部书记年龄老化、思维固化,镇党委从“外部”引进年轻、有文凭、有冲劲的中山大学毕业生回来担任支部书记,该村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方面工作走在全镇前列;省定贫困村江尾镇东鹊村,在镇党委和帮扶单位的引导培养下,把该村支部书记李志明逐步培养成为知名的致富带头人,立足该村资源实际,带领村民种植林下经济食用菌200亩,发展毛竹加工厂,年产值300多万元,探索出一条“造血式”扶贫新路子。

提早谋划,确保换出“好班子”。从今年4月份开始,翁源县对全县各村“两委”班子结构、工作思想情况、村情民意等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排查,对于能力较弱、完成任务较差的村“两委”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及时调整撤换。对部分让出职务的年老支部书记,暂时保留支委委员或村委委员职务,发挥“传帮带”作用。及时把“青苗库”中的优秀党员青年增补进入村“两委”干部队伍,对一些特别优秀的“苗子”作为明年换届的支部书记储备人选,先列为村党组织副书记进行锻炼提升。

多元培养,充实后备干部“储备库”。翁源县通过推行“村推镇选县考察”的培养选拔机制,每村选拔两名大专以上学历、年龄40周岁左右的党员人才组建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建立动态式个人档案312份,采取镇双“113”驻村领导、党支部书记结对帮带模式“传帮带”,同时建立后备干部参与村级事务常态机制,组织安排后备干部参加各类村务活动、列席各类会议,提前熟悉村级事务,适时安排牵头组织或参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锻炼其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中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增补支委或出现空缺时,拟任人选优先从储备人选中推选。截至目前,从后备干部储备库增补到村党支部委员岗位的有121名,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岗位有17名,大专以上学历占41%。

注重“育”的方式,提升能力素质,增强战斗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翁源县始终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滴灌”,强化教育培训,提升村党组织“带头人”能力素质,练就“领飞”真本领。

办好“提升班”。该县实行财政分级补贴制度,连续5年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学历教育提升,提高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文化程度逐年提升。截至目前,已有103名村级党组织书记顺利毕业。

办好“定制班”。依托县镇党校、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阵地,翁源县根据村党组织书记个人短板和培训需求举办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党的理论、农村土地法律、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集体经济增收、村规民约、村级财务使用规定等,精准“滴灌”培育村党组织带头人。

办好“示范班”。该县先后组织156名村党组织书记到浙江、清远、珠海、南雄、始兴等县外党建示范点考察学习基层党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通过看差距比效果,校准方案偏差,激发各村创优争优热情,变“被动应付”为“主动谋划”,切实增强了党组织引领脱贫攻坚的战斗力。

强化“管”的作用,严管与厚爱并重,增强原动力

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既是广大党员的带头人,又是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翁源县始终坚持抓实抓细抓长,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岗位有明确目标、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针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管理不够到位、任职履职情况掌握不全面等问题,该县制定出台《翁源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制度》文件,建立“一人一档”,上提到县委组织部管理,及时全面掌握党组织书记任职履职等情况。截至目前,已对174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备案管理,逐渐形成一套规范化监督管理机制体系。

推行“清单式”工作机制。制定基层党建“一月一清单”,明确各镇党群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为直接责任人,由村党组织书记负责部署安排每月党建工作任务和动态指引。在县委组织部的统一指导下,由镇党委对工作清单落实情况进行常态化检查督导,针对存在问题开具“整改通知书”,实行“一周一督导、一月一回访、一季一通报”,督促村党组织书记种好“责任田”,做村民发展致富的“带头人”。

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翁源县出台《翁源县村级“两委”干部绩效考核指导意见》,把抓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建设、精准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四个方面。由县财政配套400多万元用于发放村干部年度绩效,根据考核结果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等级分别给每人奖励6000元、4000元、2000元,同时可再从村经营性集体收入中按党组织书记绩效奖励额度1:1配套发放,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年终绩效奖励总额最高可达1.8万元,改变了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有效激发了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用”的实效,引领脱贫攻坚,增强后劲力

“我们是领头雁,是群雁中最强、最有担当的,必须要在最前线,冒雨前进,乘风穿行”。这既是农村致富带头人担任村支书的誓言,也是他们引领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据了解,翁源县一直注重因地制宜、因村选人、因岗用人,坚持把“头雁”用在刀刃上。

精准识人用人,让有为者可为。对经济薄弱村群辉村,精选致富带头人何新茂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通过创新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运作模式,建设了80亩温室大棚基地,带领村民、贫困户种植百香果、发展花卉产业,年产值近千万元,从而解决了121个贫困人口本地就业,为贫困户人均增收1.2万元/年。对城乡接合的官渡村,精选企业管理能手方健芬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通过组织发动党员、网格员、“红袖章”三股力量和密织排查、覆盖、劝导、服务“四张网”,充分发挥网格优势、实现联防联控,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党组织书记方健芬于2月3日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室举行的疫情防控第9场发布会上介绍了疫情防控的经验和具体做法。

注重荣誉表彰,形成示范效应。注重表彰先进、弘扬正气,通过推选优秀村级“头雁”,树立一批批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村党组织带头人在新时代作出新担当新作为。2019年以来,县、镇有侧重选树了温则军、何新茂、李灵杰等10名优秀“头雁”榜样,在全县上下营造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村干部的职业认同和职业自豪感,凝心聚力,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强化激励引导,畅通晋升渠道。建立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和提拔进入领导班子的工作机制,让农村“头雁”不仅在经济上有“盼头”、在工作上有“干头”,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奔头”,解决他们的一系列后顾之忧。近年来,全县选任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进入镇领导班子的有4人,公开招录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的有12人,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有135人,为全县各条战线源源不断输送农村实干型人才,带领更多村民共同踏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为决胜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奋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县提供了更大动力。

【记者】范永敬

【通讯员】刘凤霞

编辑 李江萍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