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特区故事| 他带领蛇口这个渔村走出困境,还扬帆出海闯世界

南方+ 记者

6月11日下午,深圳蛇口渔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渔一股份”)董事长张志明回到办公室,处理完公司日常的人事、财务工作后,他打开手机关注海外疫情——此刻,渔一股份的12艘远洋捕鱼船,正停泊在非洲莫桑比克海域捕捞。疫情在海外的蔓延,很大程度上对当地的生活、生产以及贸易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在积极想办法,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张志明说。

 张志明

张志明

张志明是渔一股份的第三任当家人。出生成长于渔一村最辉煌、最富裕的年代,青少年却经历了渔一村最“低落”的时期。2001年,正值壮年的张志明被推选为渔一股份董事长。怀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一干就是19年。

“刚接任董事长的时候,股份公司欠了很多外债,每天的工作就是对接各种律师、财务审计、债主……村里的很多集体物业都被查封,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张志明说,那时的压力真的非常大。一手抓渔业生产,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张志明带领公司积极清理清偿历史遗留债务,找准经济发展方向,改变了村里的困难局面。

特区成立40年来,深圳已从不起眼的小渔村蝶变为国际大都市,正在绘就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宏伟蓝图。渔一股份将抓住历史机遇,谋求更大发展。

曾代表广东渔业最高水平

渔一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那时,南海、番禺、中山等地的“疍户”(对水上居民的称呼)来到伶仃洋海域捕鱼为生,在内伶仃岛靠岸栖息、避风。渐渐有渔民在岛上定居,除了捕鱼还开荒种地,日久年长形成村落,在之后的数百年间,这其中一部分渔民成为了渔一村村民。

解放后,渔一从自然村变为生产队。作为专业渔民队,渔一的渔业水平在广东远近闻名。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流行的年代,民间流传着“渔业学渔一”的口号。1978年,渔一大队获国务院颁发的“快速拖疏网科技奖”。

那些年,靠海吃海的渔一人过着优渥的生活。1979年,当时的渔一大队总收入近120万元,渔民人均分配收入570元。上世纪70年代后期,渔一人就住进了水电齐全、拥有配套篮球场和小花园的时髦洋房,大队还统一从香港购入黑白电视机、冰箱和四个喇叭的收音机,分配至每家每户,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不断。

1992年,在农村城市化改革中,渔一股份正式成立,并建造了两艘当时深圳动力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远洋捕捞渔船,开赴菲律宾海域作业,创下航值30万元、年产值580万元的纪录……

带领村民走出困境

张志明出生和成长于渔一最富裕、最辉煌的年代。和当时大多数渔民的子女一样,他的童年在海上渔船度过,8、9岁的时候,张志明离开渔船,回到岸上读书。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近海海域能打到的鱼越来越少,而蛇口周边的一些原本经济条件不如渔一的村落,趁着改革开放机遇逐渐发展起来,渔一人感到了失落。

世代捕鱼为生的渔一人开始尝试兴办实业——建厂房、兴酒楼、办度假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投资并不成功。当时,村集体经济不仅要维持庞大的日常开支,还要支付每年几百万的银行贷款利息、工程欠款,经济陷入困境。“有些年,许多村民家里都得靠早年去香港的亲戚接济。”那时,香港舅舅带回来的旧衣服、小零食、进口烟,都能让张志明兴奋好长一段时间。

2001年,正值壮年的张志明被推选为股份公司董事长。上任后,张志明带领公司积极清理清偿历史遗留债务。一方面正视海洋渔业资源枯竭现状,响应全市减船政策号召,组织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旧改计划,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同时申请“同富裕工程”补助,找准经济发展方向,开展异地养殖、种植、兴建工业园等项目。

投资的项目渐渐有了起色,旧改计划的稳步推进帮助公司清偿了部分欠款。张志明坦言,压力最大的时候,外有债主追债,内有股民的不理解不配合,有段时间自己整夜睡不着觉,“很后悔来做这个董事长”。嘴上这么说,张志明还是凭着一股“蛮劲”撑了下来,带领公司走出了困境。

非洲谈回“大买卖”,渔民再起航

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渔一人的“海洋梦”又不安分起来。2016年起,张志明带领渔一股份,开始筹巨资建造现代化远洋渔船。这个项目投资和风险巨大,但是回报空间和前途也非常诱人。张志明告诉记者,当初关于是否要开展这个项目,公司内部经历了很多论证和探讨。回忆起当初带领公司团队远赴非洲谈判,张志明笑言这是父辈想都不敢想的“大买卖”。

目前,已有12艘隶属于渔一股份的远洋渔船,从蛇口渔港码头起航,奔赴非洲莫桑比克海域捕捞,捕捞各类水产品累计超过千吨,涵盖马鲛、石斑、鲷鱼等多个品类,主销北方市场,让国人吃上来自非洲的美味海鲜。

去年,渔一旧村改造项目完成,村民们再一次搬进了环境更加优美的住宅小区。不远处,便是渔一人世世代代赖以为生、割舍不下的海洋。

对话

紧抓历史机遇,培养后备力量

南方日报、南方+:渔民们现在打鱼的方式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张志明:出海打鱼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出海打鱼的渔民都是需要常年漂泊在海上。现在打鱼和以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工具和方式的不同,比如近年渔一股份耗巨资分三批建造的18艘新型作业船,其中6艘为双甲板拖网渔船,每艘长44.8米,总吨位540吨,一次可装载280吨,船上配置油污水、生活污水等处理装置;另外还有6艘敷网渔船、6艘远洋双甲板拖网渔船。18艘新型作业船,总吨位14000多吨,排名广东同类公司前列。与传统小渔船相比,新型作业船在设备和效率上远远超越传统捕鱼方式。

南方日报、南方+:近年来深圳正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未来渔一股份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谋求更好的发展?

张志明:正是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渔一人凭借自己的努力,重新过上好日子。未来,一方面我们不会忘记老本行,将继续扩充自己的远洋船队,打捞回更多更丰富的水产品;另一方面着力于整个产业链的完善,改变现在“打鱼-粗加工-批发”的粗放型经营模式,通过自建加工厂、打通销售环节等,把我们的产品做得更加符合国内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扩大利润。

打鱼很苦,很多渔民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后代也做渔民。现在我们有意识地让村里年轻人参与到远洋船队的管理,逐步去培养一些年轻后备力量,重振渔业经济。

【记者】任笑一 何可人


特区40年,说出你的故事

今年是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回顾改革开放大业,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进一步讲好广东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粤港澳大湾区故事、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承办的“我与特区40年——广东省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全媒体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

活动聚焦展示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征集一批反映个人、企事业单位等与经济特区共成长的文章、图片、短视频等。

有关作品已择优在南方+客户端展示并接受点赞,主办方将根据点赞数等情况评出网络人气奖;征集活动结束后,主办方还将组织专业评审,评选出优胜奖项,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赶紧行动吧!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投稿!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梁飞飞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