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咯!来看看金湾的非遗项目,你知道几个?

珠海金湾
+ 订阅

从2006年开始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

是文化遗产重要的一部分

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

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截至目前

金湾区拥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

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

市级9项,区级12项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1人,省级4人

市级7人,区级18人

赶紧来看看

金湾当地的非遗项目

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1、国家级:鹤舞(三灶鹤舞)

三灶鹤舞是分布在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

它是宋朝三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模仿白鹤的神态动作而创造出来的民间舞蹈,逐渐演变成当地民间迎春接福、贺老拜寿的一种拜年方式,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2011年5月,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省级:三灶民歌

三灶民歌是三灶岛居民用粤语(广州话)世代传唱的民歌,主要有鹤歌(包括古腔鹤歌、新腔鹤歌)、山歌、白采莲和哭嫁歌等4个种类5个曲调。

它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兴盛于清末民国初年,流传于珠海西部地区,至今有180多年历史。

2015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省级:三灶编织

三灶编织是三灶镇民间传统的草编织和竹编织技艺,其产品有大小款式的草席、手袖和各式各样的箩、篸、笼、篮、筛、箕、篷、罩等,据不完全统计品种达38个。

这些编织品有的是生产用具、生活用具,还有的被当为礼品可作馈赠。

2015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4、市级:三灶八堡歌

三灶八堡歌是一种地名歌,相传明朝军师刘伯温以风水大师的身份周游全国各地,来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只见海岛耸立,山清水秀,民风纯朴,地名差异万千,于是他巧妙地把地名、风景与诗歌结合起来,琅琅上口,既好听又好记。

当时,三灶地区分为八个堡,人们就把这种传唱地名的民歌叫做八堡歌。

2007年3月,入选珠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市级:花袖

花袖是一种手工草编制品,主要是用海边水草、稻草、麻等原材料编织成的草袖、草帽、草鞋等。花袖是古代草编的一种,采用柔韧的草本植物为原料编制的日常生活用品。

2010年6月,入选珠海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市级:定家湾茶果

定家湾茶果是三灶镇定家湾村逢年过节或平时招待客人的一种民间茶点,在北宋末期传入三灶。

茶果最大的特点是就地取材,采用三灶天然的绿色植物为原材料加工制作而成,主要有油糍、糍粑、艾糍、叶仔糍、年角仔、年糕、汤圆、红蓝裹粽等。

2010年,入选珠海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市级:起名

在三灶,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起不同的名字。

一是年幼时为婴儿取的名字为奶名,根据小孩出生年月日时辰,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若是命里缺水的,名字里面起个有水的字。二是契名,身体孱弱的,经常契百年老树的名字,选个良辰吉日就上契,用猪肉、酒等来拜祭。三是书名也有叫学名,是上学时起的名字。四是冠名,是结婚时起的名字,按族谱里的辈分起名。五是新老名,三十岁起的一个名。六是号名,六十岁以后每十年起一个名,首号、重号、叠号、叠叠号等。

2010年,入选珠海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8、市级:三灶狮舞

三灶狮舞继承我国南派狮舞精湛技艺,有170多年历史,是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的表演项目,集武术、舞美和打击乐为一体,有综合艺术特征。

狮舞威武雄壮,扬正气,镇邪恶,是民间崇尚的吉祥之星,体现振奋民心形象。

2018年7月,入选珠海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9、市级:三灶海上龙舟赛

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香山盐场兴建于三灶岛,得益于盐业和渔农业的迅速发展,促进地方繁荣、习俗新兴,扒艇比赛也演变成端午节海上龙舟赛。

海上龙舟赛为应节而举办,大众参与,属于本土群众性的体育盛事,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2018年7月,入选珠海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0、区级:抢花炮

昔日,在三灶一带流传着一种在农历正月十六闹新春,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民俗游戏,称为抢花炮。第一炮为“开春大吉”,第二炮“风调雨顺”,第三炮“花满三春”,第四炮“东成西就”,第五炮“五谷丰登”,第六炮“富贵荣华”,第七炮“锦上添花”,一炮比一炮燃得响,放得高,争得更紧张激烈。第八炮“结榜炮”为“金玉满堂”。

2010年3月,入选金湾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1、区级:三灶山歌

三灶山歌是三灶镇民间迎新春、办喜事时的一种即兴自编自唱的民歌,主要特点是流传分布广、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节奏自由。人们在行路、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也多有演唱。

2010年,入选金湾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区级:金湾粤曲

金湾粤曲是清朝末年的台山八音班廓峰曲艺团将粤曲与金湾当地语言和民歌融合,形成了一种独具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它是戏曲表演和曲艺说唱相结合的产物。

2018年,入选金湾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座城市的文脉

更是城市人精神上共同的根与魂

多年来

金湾区以非遗项目申报为依托

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

通过讲好非遗故事,展示非遗风采

建设传承基地,打造非遗精品等一系列举措

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独特魅力

8个非遗基地

每年培训5000多人

▲海澄小学非遗传承基地

在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中,金湾区先后建成了三灶鹤舞传习展示馆、三灶镇中心小学、金湾一小、金茶花巧姐农产品合作社、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等8个非遗传承基地,建立了一条从小学传承、高校创新、产业发展的非遗文化激活链,每年培养培训5000多人,为非遗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奠定扎实的基础。

创作非遗精品 焕发新活力

▲根据三灶鹤舞中鹤歌创作的《爷爷唱的诗》荣获广东省民歌民乐大赛金奖

在坚持非遗文化原汁原味的保护传承下,金湾区勇于传承创新,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非遗项目,以非遗项目为主题的音乐、舞蹈、文创产品屡获大奖。

微电影《鹤无双》获得了2013年国际电影节“魅力城市”短片拍摄活动优秀奖;

依托三灶民歌、三灶鹤舞等非遗元素,采用电声乐队与民乐结合进行创作的《望郎归》《爷爷唱的诗》先后获得广东省2016年和2018年民歌民乐大赛金奖。

《插秧对歌》获得2017年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音乐类金奖;广科院金辉工艺品产学研基地以三灶鹤舞项目为原型,创作了三灶鹤舞钥匙扣、插画、文创产品系列设计,荣获2018年广东(珠海)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非遗创意产品设计优秀奖。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青年作曲家夏炎彬老师根据三灶鹤歌作词作曲,由金海岸海华小学合唱作品《鹤歌》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音乐类一等奖。

提升非遗展演水平

扩大文化影响力

▲2019年,三灶鹤舞参加央视七夕晚会节目录制

近年来,金湾区积极组织参加非遗展演活动,让文化日益“活跃”起来。每年组织金湾区“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让群众在精彩纷呈的互动展示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中小学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非遗教育,鼓励更多青少年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来。组织非遗技艺比赛,让传承人在比赛中互相学习,提升技艺水平。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金湾区还参加省、市非遗展演活动、深圳文博会、广州旅博会、澳门旅博会、北山音乐节等大型文旅活动。

在2010年还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省广东周开幕式展演巡游、2018年央视春晚珠海分会场的鹤舞表演节目录制、2019年央视“七彩七夕 幸福中国”珠海会场的三灶鹤舞节目录制、2019年澳门庆祝回归祖国20周年文艺晚会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山川古史皆情怀

每项非遗,都有它存在的独有意义

它们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所以,让文化遗产

融入现代生活是时代发展所需

文化遗产人人保护

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采写丨区新闻中心 张意

素材来源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编辑丨梁光华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