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股圩场十股连,箩篸筲箕万万千。
河边泊了苍江竹,一点良江伴粮钱。”
这首诗描绘的正是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海竹编鼎盛时期的情景
在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
跟着丹灶君,一起走近南海竹编
南海竹编
岭南自古产竹,各种竹编、竹器自然成了岭南地区民间艺术的典型。南海竹编由罗行竹编、竹织雨帽制作技艺、竹织灯笼三个项目组成,是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之ー。2013年,“南海竹编”被列入佛山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朴实无华的南海竹编具有浓郁的岭南水乡地方特色,蕴藏着岭南水乡独有的竹器文化历史渊源。
竹编是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织的篾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以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产品。
随着时代变迁
篾匠的身影已渐渐隐去
但还有一些老匠人坚守这份手艺
延续了半个世纪
匠心坚守,融入生活
旧时的罗行圩以盛产竹器闻名遐迩,村民都是世代相传的竹器工业者,日常用品也皆为竹器制品。
现今,罗行社区内只有少数老艺人在坚持做罗行竹器,传承竹器技艺,甘惠玲便是其一。
甘惠玲
甘惠玲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海竹编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2岁跟着传统竹编师傅学艺至今,她已经在竹编手艺上浸润了58载光阴,也把她对竹编的热爱编织进了岁月里。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塑料制品的兴起逐渐取代了竹编制品。如何将竹器融入现代生活当中 , 是甘惠玲这代传承人需要面对的课题,“如果把竹编变成精致的手工艺品,定会受到不少年轻人青睐”。
6年前,甘惠玲便挑战起“微型化”竹编
竹编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其的繁琐。选竹、砍竹、破竹、编织……“手艺活,要精细,不急不躁”,甘惠玲说道。
“竹编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多年来,甘惠玲一直不断创新,将竹编融入生活,编织新潮的产品,如水壶、杯子、竹花、竹篮、花瓶等等,以此激发年轻人的兴趣。
作为佛山为数不多的竹编手艺传承人,近几年甘惠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大家或是专门来定制竹编工艺品,或是驻足欣赏编织手艺。
多方联动,文化传承
为了让竹编文化能够传承下去,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多位竹编传承人共同努力,做了很多探索。
近年来,丹灶镇政府举办了竹编文化节及竹编大赛,还设立了竹编文化馆,让游客体验南海竹编的技艺与文化。2017年,南海竹编更入选南海区十大旅游手信。
而今,来到罗行圩中山街,每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一抬头、一转身,或许就遇上以竹编为主的3D画展。
该3D画作由中国顶尖错觉艺术家、国际知名3D地画大师万氏兄弟创作,包括3D画、3D地画、3D建筑画和4D画,设有户外画展和室内画展,为市民呈上一场奇妙的艺术盛宴。(注意:目前由于疫情原因,室内画展暂未开放。)
作为丹灶镇打造特色文旅名片的重要项目,南海竹编正步步走进更多市民游客的生活。
▲万氏兄弟与作品合影。万氏兄弟由双胞胎哥哥万以琚和弟弟万以珩组成,两人为“世界上最长3D地画”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
赏竹编、看画展、游老街
其乐无穷~
大家若有空闲时间
不妨到罗行圩走走
感受竹编手工制作的温度
回味匠人精神的高度~
竹编手艺品购买指南
需要定制购买竹编工艺品的朋友,详情可联系罗行社区居委会:86617980进行了解。
罗行圩
罗行圩始建于1688年,是南海县西南部的一个古镇,现位于南海区丹灶镇,至今已有三百二十余年的历史。据最早的文字记载,罗行圩曾称为“箩行圩汛”,村民都是世代相传的竹手工业者。1949年,罗行镇更名为罗行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罗行近9成的人口都以竹器编织为主业,用于装载大白菜的大个头菜筐更是远销至北京等地。织一个普通的竹箩,工序多达十多道,村里生产的竹器品种多达数十个。而罗行竹器厂鼎盛期员工多达400人,曾一度出现通宵达旦作业的场面。
2013年,南海竹编被列入佛山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插播:南海丹灶垃圾分类学习小游戏上线
为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切实引导广大市民增强绿色环保、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丹灶镇市政管理办公室联合丹灶镇宣传文体办开展“垃圾分类 绿色生活”学习小游戏活动。
动动手指头,花1分钟时间
学知识还有机会抽红包!
事不宜迟,赶紧进入,戳
【“垃圾分类 绿色生活”学习小游戏】
注意!外来或返回佛山人员必须当天
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
“佛山通疫情防控”、“佛山南海通战疫版”小程序
主动报告及申请备案
“佛山通疫情防控”
“佛山南海通战疫版”
图 | 陆惠嫦、杜嘉雯、冯慧雯
编辑 | 佛山新闻网 杜嘉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