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舌尖上的“非遗”美食,你都吃过吗?

最爱大茂名
+ 订阅

讲到茂名人的吃喝玩乐

最姐相信许多人能够如数家珍地列举出一二

因为大家都清楚

我们大茂名除了好风景

更有数不清的好味道

最姐还记得之前有位初来茂名的网友

曾经在网上问过大家

“茂名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

那时候,网友们都非常踊跃地在底下回复

化州牛杂、笪桥隔水蒸鸡、田艾籺、电城炒米饼

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大排档

...

其实

茂名人对美食的骄傲并不是无来由的

近日有报道,电白沙琅豆豉已成功注册商标和成功申报县级非遗

目前,沙琅豆豉准备申请市级非遗

电白沙琅豆豉是沙琅传统美食

其制作技艺已流传有一千多年历史

沙琅豆豉主要用上好黑豆作为原材料

经过蒸煮,发酵,晒干等古法制作流程

制作出的豆豉香气逼人味甘,入口松化

远比外地的豆豉好吃

沙琅豆豉的工业化程度十分之低

制作豆豉所用的原材料黑豆

以及制作过程中所需的配料或者调料

多半是淳朴的农家人坚持传统的制作方法亲手自制的

制作沙琅豆豉的第一步是洗豆和浸豆

看似简单

但过程中讲究的是对时间的把控

时间过长和过短都会影响豆豉的松化程度

初步处理后的豆上炉煮制后

就可以拿去发酵

时间对我们来说可能算是个贬义词

但在豆豉上看来却是个不可多得好帮手

时间作用在豆子上面,诞生出新的生命

——在发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酶

蛋白质被酶分解后产生更容易消化吸收的氨基酸

其中一部分氨基酸就是鲜味的来源

所以豆豉吃起来会有鲜香的味

甚至,还能吃到像肉一样的味道

温度和空气是发酵过程的催化剂

对发酵时间的把控,全靠经验

发酵过度的豆豉

其中的甘甜则会转化成苦涩

沙琅豆豉的特点——二次发酵

经过首次发酵后,洗掉表面发酵产生的酶

让豆豉吸收一定量的水份

混合盐,进入第二次发酵

最后,靠的是老天的脸色

在好天气下,自然生晒至少40到80天

豆豉就会变得松化可口

踏入晒场里,你就能闻到浓郁的鲜香味了

不看不知道

沙琅豆豉美味的背后是十分地“讲究”

茂名的街坊们

你有没有试过沙琅豆豉的味道呢?

有机会一定要试试啦!

在这里,最姐也祝愿

沙琅豆豉能早日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保护传承我们千年的豆豉制作技艺

为大茂名灿烂的美食文化注入新力量!

下面茂名这六种

岁月沉淀下的“非遗美食”

你又吃过多少呢?

化州拖罗饼制作技艺

化州拖罗饼制作源于我国盛唐时期。其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主要以上等的面粉作皮面,精选椰丝、叉烧、伍仁、芝麻等作馅料,饼皮经过独特的配方揉搓精制而成,馅料分别经过浸、洗、炒、凉、拌等多重工艺,再经过包、印、烘工艺成型。其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全手工制作,目前还没有机械设备可代替生产。化州拖罗饼色香味美,为化州所独有。千百年来,化州拖罗饼以其考究的制作技艺和独特的口感风味而饮誉粤西。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

炒米饼古称”干粮”,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便流行于粤西(古称高凉郡)一带,其发源地在冼夫人的故里——电白电城。用大米炒熟磨粉后做成饼团再以柴火或木炭火烤干备用,将士出征时随于身上。大米经过炒香加工后具有丰富的营养,香脆可口。后人传承了这一制饼技艺,子嗣相传。到了明清时期,炒米饼用于婚嫁喜庆、丰收庆典、腊月新年探亲访友的手信,此俗盛行至今,具有浓厚的邻里乡情。2015年被列入第六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笪桥隔水蒸鸡制作技艺

笪桥隔水蒸鸡始创于明末清初。相传化州市笪桥镇柑村叶氏是当地有名的厨师,将本地家养的各种剦鸡、项鸡加工成一道名菜——隔水蒸鸡。无论是鸡苗、鸡龄,还是选鸡、取鸡、制作都有严格要求。在烹饪蒸制上,要用天然山泉水,将配好料的鸡放入蒸具内,用武火加热,沸水蒸汽18-20分钟。色泽微黄,香味诱人,肉质鲜美,皮爽肉滑,原汁原味,并且油而不腻、芳香满口,甚至连骨头都有香味,极具吸引力。它的烹饪技艺在南中国粤、桂、琼民间一直流传了五百多年,并形成了独特的水蒸鸡饮食文化,响誉海内外。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笪桥黄瓜干制作技艺

笪桥黄瓜干加工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传,笪桥镇盛产黄瓜,为方便储藏,当地农民开始制作黄瓜干,随着其工艺水平的提高和功效的发现,当地农民争相效仿制作。黄瓜干制作工艺讲究,精选当地优质的鲜黄瓜,经过烫、浸、晒、烤、压等工序反复加工而成。其独特的加工方式,使笪桥黄瓜干产生了独特的功效,不仅具有除热、利水、解毒,治烦渴、咽喉肿痛、火眼、汤火伤等疗效,还能增进食欲,增强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促进妇女产后身体机能恢复。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化州大月饼制作技艺

据明清时期出版的《高州府志》和张氏族谱记载:“广之月”大月饼源于我国南朝的梁、陈时代。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自古以来就是化州乃至广东粤西地区的著名小吃,是化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地道特产。从外观上说,其色泽金黄,形似明月;从口感上讲,其皮脆馅香,味美无比。大月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相当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既是化州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又是研究粤西地域文化、烹饪技艺的宝贵资料。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橘州田艾籺制作技艺

橘州田艾籺始创于清光绪13年(即公元1884年)。当时化州良光一位名为黄海芸的亚姨和她的丈夫张廷栋在良光圩开办了一间小吃摊档,名为“良光田艾籺”,本着药食同源的传统,化州地区的人们把田艾融入到田艾籺食品当中去,重要日子都少不了田艾籺的身影。橘州田艾籺,历经百年苍桑,现已发展成为化州乃至广东地区家喻户晓的一道美食。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技艺价值,既是化州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又是研究粤西地域文化、烹饪技艺的宝贵资料。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