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位于沙田镇穗丰年水道旁的莞草种植试验区迎来了首批莞草收割。据了解,该占地30多亩的一期种植基地第一批莞草种植面积约15亩,初步估计今造的产量约在500斤干草/每亩。该首批收获的莞草将为我镇莞草编织创作单位提供优质原材料,助力传承和弘扬莞草文化。
首批莞草田亩产500斤
当天上午,沙田镇莞草种植试验区迎来了第一批莞草收割。镇宣教文体局、文广中心工作人员、莞草文化爱好者和党员志愿者们顶着烈日、拿着镰刀正忙碌地收割莞草,收割下来的莞草整理成捆,堆放整齐。
该批莞草2019年7月份播种,经技术人员专业指导和种植人员悉心管理,总体生长良好,平均高度近1.8米,最高达到2.2米。据了解,莞草一般一年收成两造,正常情况下的每亩收成干草能达到1000斤。该首批莞草种植因受疫情和持续强降雨天气等综合因素影响,首批莞草亩产干草约为500斤,预计下半年的收成能达到按照正常水平。
“莞草收成主要看天气,主要是受最早的台风的影响,一刮下来草都倒下来了,然后就不长高了,收成不是很理想,争取下半年比较好点。”已70多岁的种植加工莞草传承人、阇西村村民王祐,是担任我镇莞草种植试验基地建设种植工作的主要技术顾问,他种植莞草已有几十年经验。王祐说,对于这批莞草,他们倾注了大量心血和希望,今天终于迎来了成功收割。
据王祐介绍,珠江流域滩涂中生长的与莞草属同类别的咸水草有很多种,本次收割的莞草品种以“珍草”为主。此类正宗莞草有草身韧度高、柔软度高等特性,相对其他咸水草更适合用来编织和作为缚物吊重工具使用。
据王祐介绍,莞草是生活在咸淡水交界区域的一种耐生水草,因此对环境的要求不是十分苛刻,一般有潮水涨退和有咸水淡水交替的滩涂均可种植。一般经过细心管理和正常生长的莞草,高度可超过2米多。莞草收割过程与稻谷秧苗收割形式相似,用专用镰刀或机器对草进行截割,截割后由莞草加工人员使用莞草破草专用工具对草身破割成2条,破割后的莞草经晾晒后便可进行编织,部分编织物件按需要可对莞草编织材料进行染色等加工。
开展莞草种植编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首批莞草收割现场,志愿者们参与收割活动的热情高涨,他们通过体验收割、莞草晾晒、观看莞草作品、摄影采风,亲距离感受莞草文化的魅力。
参与莞草收割的阇西村民陈姨看着一大片郁郁葱葱的莞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说:“作为沙田人,小时候到处看到莞草,我们这一代的沙田人大部分都有种植和收割莞草的手艺。但随着莞草越来越少,我已经有30多年没有割过莞草。这些传统的东西应该好好保护,让下一代也可以看到。”
“我们东莞的莞字是因为莞草而取的名字,所以我觉得莞草这个文化要一直传承下去,而且要弘扬开来,让广大市民知道莞草是什么,了解莞草文化,要一直传承下去。”党员志愿者、沙田摄影协会会长甘海鹏表示,希望利用他们的摄影机,为沙田莞草文化留下更多的影像。
镇文广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收割、破草、晾晒等环节后,首批收获的莞草将在晒干后用于编织工艺品,部分将送住学校作第二课堂用于莞草编织兴趣班作教学材料。接下来,我镇将以此次莞草收割为契机,组织沙田镇“白玉兰”社工、高校开发莞草编织作品,辖区学校开展莞草文化教学,更好的传承莞草文化。
为传承莞草种植和编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镇探索恢复莞草种植,并开展编织手工艺传承工作。除组织具有莞草种植知识的热心爱好者从事专门的种植外,还把莞草破草、晾晒、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再次复原,把美术、时尚等元素注入莞草编织工艺中,组织沙田镇“白玉兰”社工开发莞草编织作品,成立莞草“妇创坊”,使莞草这一“活化石”再次展现人们眼前。
我镇还把莞草编织融入学校第二课堂,组织沙田镇第一小学、中心小学等学校举办了莞草编织兴趣培训班,邀请民间莞草编织艺人开展手艺传承活动,用莞草编织出花瓶、篮子、挂饰、玩具、装饰摆件等手工艺品,并参加全国、省、市相关青少年活动获得荣誉和在相关展览中进行展出。其中,沙田镇第一小学组织的莞草编织荣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入选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
建设莞草种植试验基地
打造特色文化展示区
一直以来,沙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断加大在莞草文化方面的投入,重新规划选址莞草种植试验基地,2019年在美丽的穗丰年水道旁选取了占地约30亩的地块进行一期莞草试验基地建设。
接下来,我镇将在种植基地中继续完善规划建设,把莞草的各种科普知识、种植技艺、编织技艺等建设成科普长廊,并设立专门的莞草编织加工、体验、展览场所,与有关文艺类高校、机构合作,提升和丰富莞草编织技艺,探索推出系列的莞草文创产品。同时,我镇还计划把莞草种植试验基地打造成为沙田镇青少年户外拓展、基层党员活动体验基地等,组织开展系列的种植、收割、知识宣传等活动,进一步推动莞草种植、编织的传承。
另外,本莞草种植试验基地还将为我镇今后扩大种植范围提供草种的保障,把莞草种植覆盖到穗丰年湿地公园、相关的河道和公园中,进一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沙田报、沙田摄影协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