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非遗 | 天下客家第一灯——忠信花灯

河源发布
+ 订阅

天下客家第一灯

忠信花灯起源于连平县忠信镇,是传统元宵赏灯习俗中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造型艺术,集绘画、剪纸、编织、书法、对联、诗词等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载体。

2011年6月,连平县忠信花灯以传统美术类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平县的忠信花灯和吊灯习俗是我市民间优秀的文化遗产。早在北宋初年,从中原迁入连平忠信地区的客家先民就已有元宵吊灯的习俗,现藏于忠信镇上寮村赖明甫家的花灯纹样雕版经省考古专家的鉴定,为明清时期文物,乃是天下客家第一灯的实物证据。

闻名遐迩的忠信花灯背后

是一门传承数百年的老手艺

忠信镇上寮村是忠信花灯的重要制作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花灯。赖焕清制作的花灯可以说远近闻名,他是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牵头成立了忠信镇花灯协会。

15岁时,赖焕清在祖父与父亲的熏陶下,开始学做花灯,至今40余年。从赖焕清往上数6代都会制作花灯。如今,赖焕清的儿子阿松等也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成为第七代花灯制作人。

赖焕清最忙的时候,多是在每年的腊月里。此时的上寮村,都在忙碌着制作花灯。春节前,上寮村的村道上,触目都是刚砍下来的大根青翠竻竹,在阳光下蒸发着水分,好用来制作花灯的骨架。此时赖焕清家,也放着几段锯好的竻竹,几摞鲜艳的花灯半成品,放在一楼小房间里,几乎挨到了天花板,把白墙映得通红。

赖焕清的儿子阿松在帮忙削竹蔑。

将竹须削成竹篾,扎成花灯骨架,这是制灯的第一道工序。灯架的制作并不容易。赖焕清有一支特别的竹尺,上面的度量与平时惯用的不同,还有一些符号,这竹尺用了几十年,很是光滑,用来计算周长、半径等。

扎花灯骨架

扎灯架之前,得按照花灯灯身、灯盖的尺寸,用篾刀将竹料分片削好,再按其它骨架部位尺寸,裁成长短粗细各式篾条以备用。削竹很讲究力度的恰当,一刀下去,竹条的头尾粗细要均匀,要打孔凿榫,保证整盏花灯不用一根钉子。技艺娴熟的老艺人扎的骨架,不用绳子固定,也不易散架。

除了放置花灯成品,赖焕清家里还有一个房间,专门用来描拓画稿、裁纸定纸、剪刻参凿、描画上色。房间的桌上放着规格不一的刻刀、模板、垫板和裁成一定尺寸的红纸及颜料等,赖焕清就是用这些工具,做出许多喜气洋洋的图案。

制作图案并描色

何树强所著《吉祥客灯——连平忠信花灯》一书介绍,忠信的装饰花纹,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花纹图案,因此艺人大多用祖上的模板拓印出各种花纹图案,用祖上设计好传下来的画稿,制成印版,用印版拓出花纹图案,再行刻制。裁纸时,先按灯身、灯盖等部位的规格,裁剪成三角形、矩形、带状等,然后装订纸张进行剪刻。剪刻时,把装订好的成叠的纸放在垫板上,以握笔的方法握刀,用力要均匀。

经历裁竹、钳架、纸雕等工序,最后将条状花穗粘贴在花灯下部,给花灯“穿”上漂亮的红裙子,一个完整的花灯便出现在我们眼前。

花灯制作完成

一场隆重的节庆即将开始

忠信吊灯习俗是忠信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继承客家传统元宵赏灯习俗中而形成的,以祭祖、添丁为内容,以花灯、舞龙狮和八音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元宵节挂灯的习惯和孝祖敬宗的仪式组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习俗。

忠信吊灯习俗由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六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时间不同,跨时较大,约有10多天。期间当地还有八音锣鼓演奏、举办灯酒宴、舞龙舞狮等热闹场面,十分壮观。2007年6月,忠信吊灯习俗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带大家近距离感受一下

完整的忠信吊灯习俗

↓↓↓

-放灯绳-

吊灯习俗的第一个环节是放灯绳。入年界到除夕之前的那几天,准备吊灯庆贺新丁出生的灯主(需要吊灯的家庭主人叫灯主),要在自己宗族祖祠的梁树(祖祠瓦桁下面约30厘米处横木,专为吊灯而设)上挂放一条灯绳,把灯绳穿过梁树,两头合在一起再系在祠堂的柱子上,系在柱子的一端要用红纸写上“新丁”的名字,以告知族人。

-选灯-

正月初九,灯主与家人先在花灯街灯市中观赏浏览各种花灯,然后选购制作精致、符合自己心愿的花灯。部分灯主会提前找人订造花灯,也是正月初九这天取灯。

-迎灯-

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灯主选择吉日良辰,以3至5人组成护送队伍,一路敲锣打鼓,把花灯护送到祖祠。家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将作为迎灯人,与乡亲、龙狮队和客家锣鼓队一起在祖祠门口迎接。交接后族老和灯主一起虔诚地将花灯送进祖祠,在系好灯绳的位置把花灯挂在祖祠梁上。

-上灯-

“上灯”是忠信吊灯习俗最隆重的环节。正月十三上午,灯主在花灯里系上柏叶、手巾带子、百眼竽头、大葱大蒜,寄寓“新丁”聪明健康、多子多福。然后在灯盖上挂上灯带,灯盖边上贴上灯联,接着灯主把花灯内的油灯点亮,祈盼人丁兴旺。一切准备就绪,由族长主持“上灯”仪式,首先是祭祖仪式,其次是升灯仪式,升灯前,灯主把各家送来的鞭炮环挂在祖祠周边,锣鼓八音队伍在下厅堂准备好,族长宣布“升灯”时,鞭炮声、锣鼓声、祝福声便响成一片,灯主拉着灯绳让花灯在热烈的氛围中冉冉升起,让花灯高挂,一端系紧在祠堂柱子上。

-暖灯-

从“上灯”到“化灯”前叫做“暖灯”,这期间灯主每天晚上都要“上灯火”(即把灯油添加到灯盏上),让花灯“暖和”常亮,这是“暖灯”的第一层意思。“暖灯”期间,族长要在正月十六这天以家族公款祭祖,摆酒席宴请,为家族又添新丁而庆贺,为家族的壮大同祝酒,深深体现了宗族的凝聚力和祝福关爱灯主的融融“暖”意,这是“暖灯”的第二层“暖”意。“暖灯”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舞香火龙。

-化灯-

化灯一般在正月二十(有十全十美之意)。“化灯”在当地有“分化”、“升华”的意思,是吊灯习俗的高潮部分。“化灯”前全村的小孩子会提前聚集到祠堂里,随着灯主把花灯徐徐放下,他们便争相抢取寓意自己心愿的纹样和饰物。放灯时,灯主有意让花灯时起时落,使抢取场面更加热闹。随后,灯主便把“分化”后的花灯碎片与吉祥草堆在一起,由宗族中子孙满堂、福德深厚的老人点火燃烧。


来源/河源日报

记者/凌丽

摄影/黎房新 黄赞福

编辑/黄永聪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