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东|“渔舟唱和”——惠东渔歌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 订阅

惠东渔歌俗称“后船歌”,是流传在广东省惠东县沿海地区的一种民歌。

渔歌起源

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渔民的远祖又称 “后船疍民”,宋代从福建、潮州一带迁入。他们长期过着海上漂流的生活,生产方式单一,生活十分枯燥,在此情况下,他们学会了以歌自娱,以歌解忧。     渔歌也随疍民迁徙而来,并逐渐衍变为具有独特的曲调、风格和表演形式的惠东渔歌,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惠东渔歌是旧时民长期漂泊海上用以解忧自娱的一种音乐形式和精神寄托,故男女老幼人人能唱,且多在终身以之为家的船上演唱,渐渐又融入了节庆、祭祀、婚丧习俗活动之中。

它与其他民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限定由渔民在船上演唱,有独唱、齐唱等表现形式。渔民群居时往往以“答歌”为乐,“答歌”即“对歌”,或称为“斗歌”,徒口清唱,不用乐器伴奏。

渔歌形式

惠东渔歌的歌词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一唱一和的上、下句结构,多为开头或结尾加衬词、衬句,或开头、结尾皆加衬词、衬句;二是四句式结构,要求一、二、四句或隔句押韵。歌词纯朴简练,深入浅出,内容多为唱海、唱鱼、诉苦、思亲,真实而典型地反映了世代疍民艰辛的海上生活和饱受歧视的悲苦情怀。

音乐曲调也甚为丰富,有啊啊香调、啦打嘟调、贤弟调、罗茵调等29种之多,有些曲调,如嗳嗳调吸收了海丰白字戏唱腔的拖腔,唉唉调(又称苦调)糅合了妈祖庙乐的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的韵味。

惠东渔歌的调式、音阶比较独特。调式多为传统的五声音阶,但以宫、徵为多,角、羽次之;还可以是六声或七声音阶,显得比较自由。音阶多用小跳急进排列,级进的一列音多是调性色彩较浓的主和弦音;有时也出现个别大跳,大跳时多以滑音的形式顺着音阶滑跳,使曲调清晰流畅、婉转动听。

惠东渔歌曲调多样,旋律韵味独特,是广东沿海地区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具有历史学、民俗学、民族音乐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大型歌舞剧《南海长城》以惠东渔村生活为表现题材,音乐素材则取自惠东渔歌,演出后深获各界好评。

惠东渔歌既保存了较为古朴的音乐形态,又有较为丰富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韵味,在社会学、文化学和民间音乐史研究上均有特殊价值,对当代音乐创作也有重要借鉴作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