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级“双圈”!大广州大深圳来了

大都市圈
+ 订阅

▲点击图片查看系列报道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培育发展都市圈进入国家视野。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写出版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9》多次“点名”广州、深圳都市圈,还提及惠州、东莞、佛山等大湾区城市,并推广广州等都市圈的典型案例。

与之相印证的是,6月5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和韶关)、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融合。这是近期广东省公开文件中首次透露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的具体范围。

不同于过去广佛肇、深莞惠等经济圈以各成员城市合称命名,此次国家发改委及广东省发改委提及广深两大都市圈时均以中心城市称呼。加上前不久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在文件中“点名”广州、深圳等全省五大都市圈。这意味着,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的名称和范围已经基本没有悬念。

以广深为龙头,两个4万亿级的超级都市圈正在浮出水面。“大广州”“大深圳”呼之欲出,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协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明确。

6月9日,惠州市发改局在《惠州市稔平半岛发展规划(2020—2035年)》(公示稿)中提出,依托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全面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科技产业共建共享、滨海旅游联合开发、生态环境同保共治、社会治理互鉴联动,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

而去年,惠州在一份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与广深莞在跨界地区开展产业合作、创新协同和同城化试点。瞄准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惠州,打开了深度参与“双区”建设、加快与周边城市联动发展的更大想象空间。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等多名专家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以及广东建设都市圈,既有利于广深这样的超大城市提升城市能级和辐射力,也有助于惠州、东莞等近邻与中心城市加速同城化。

国家发改委“点名”

广深各组“天团”出圈,引领广东都市圈升级

放眼全国,都市圈、同城化浪潮奔涌。首都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纷纷携手周边城镇组“天团”实力出圈,全国大大小小的都市圈已有30多个。

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更是3次“点名”都市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则公开表示,今后5年到10年,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

进入都市圈时代,从中央到地方,对都市圈的关注热度空前。去年至今,中央及国家部委至少有10个公开文件直接提及都市圈,释放出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强烈信号。

近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担任主编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9》正式出版。这本32万字的报告设立专门都市圈篇,用1/6的篇幅谈都市圈,总结了培育发展都市圈年度进展情况,分析了都市圈虚实“断头路”问题。其中,多次“点名”广州、深圳都市圈,提及惠州、东莞、佛山等城市,并推广了南京、厦漳泉、成都、西安、广州、长株潭6个都市圈典型案例。广州都市圈在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获得推广。

如今在广东,脱胎于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等经济圈,全省五大都市圈呼之欲出。广东省在文件中多次提出制定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在关于都市圈建设进展方面提到,广东省正积极谋划构建省内都市圈体系。在构建便捷通勤网络方面,广州市与佛山市地铁实现一卡通刷和优惠共享。2019年,深圳市与东莞市、惠州市跨界日通勤超过50万人次。在产业分工协作方面,深圳市与东莞市联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和互联网产业集群。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向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表示,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建设走过10多年历程,在道路交通对接、产业分工协作上取得一些成效,但还没有深层次触及利益格局调整。此次规划建设广深等都市圈,是顺应中央关于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带动作用的要求。

“都市圈是经济圈的升级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都市圈需要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产业等各个领域深度对接,通过破除行政区域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广深两大都市圈有很好的基础,但也需要更进一步。

4万亿级的“扩容”

“大广州”含广佛肇清云韶,“大深圳”含深莞惠河汕

尽管广东提出规划广州、深圳等五大都市圈已有时日,但其范围一直是外界关心的焦点。

广东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六部门最新出台的《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列出了广深两大都市圈的城市名单。其中提出,推动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和韶关)、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融合,在环珠三角地区开发区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配套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广州都市圈包括广佛肇清云韶6城,深圳都市圈包括深莞惠河汕5城,这样的“天团”组合,在意料之中。

2017年公布的“深莞惠+河源、汕尾”大都市区空间发展规划图。

2017年公布的“深莞惠+河源、汕尾”大都市区空间发展规划图。

早在201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推进三个新型都市区建设。2017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广佛肇+清远、云浮、韶关”“深莞惠+河源、汕尾”“珠中江+阳江”三大新型都市区。2018年,广东省政府在《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对此再次给予明确。

2017年公布的“广佛肇+清远、云浮、韶关”大都市区空间发展规划图。

2017年公布的“广佛肇+清远、云浮、韶关”大都市区空间发展规划图。

此次透露的广深两大都市圈的范围,与之一脉相承。

不单是在广东,即便置身全国,这两个“圈”也可谓重量级。

去年,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的GDP均超过4万亿元,在全国都市圈中分别排在第3、第4位。

具体来看,2019年,深圳都市圈GDP约为42747亿元,占广东省的39.7%;常住人口约为3290万人,占广东省的28.56%;土地面积约为36312平方公里,占广东省的20.2%。广州都市圈的GDP约40567亿元,占广东省37.68%;常住人口约为3711万人,占广东省的32.21%;土地面积约为71573平方公里,占广东省的39.82%。

赣深高铁将助力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设。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赣深高铁将助力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设。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相比过去的经济圈,未来都市圈的力度将会更大。”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认为,都市圈以中心城市命名,广州、深圳的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也被赋予牵头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同城化的重任。“中心城市侧重于总部经济,财政实力也更强,‘老大’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丁力认为,都市圈仅仅变为以中心城市命名还不够,还应更多鼓励体制机制创新。例如,既然惠州属于“大深圳”,有没有可能享受深圳的一些特殊政策?类似方面可以进行探索。

长期以来,类似“惠州东莞划入深圳”的“路边社”消息不绝于耳。相比于捕风捉影的“硬合并”传言,深圳“软扩容”持续进行,都市圈同城化正是换一种方式的“扩容”。

“深圳都市圈的目标就是要减少行政区域壁垒,实现同城化。”陈鸿宇表示,深圳土地面积小,需要向外拓展空间。而拥有空间、区位等优势的惠州可以成为重要合作伙伴,通过抓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共同推进都市圈建设,可实现多方共赢。“深圳都市圈外向程度高、创新能力强,产业外溢也更多,将成为广东以及全国发展又快又好的区域之一。”

厦深高铁拉近了深圳、惠州、汕尾等城市的距离。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厦深高铁拉近了深圳、惠州、汕尾等城市的距离。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轨道上的“握手”

半小时将可直通广深莞,惠州或在两大都市圈中“左右逢源”

最近,广州地铁28号线启动控制性规划招标工作,其支线未来拟从新塘向惠州延伸。

相比地铁跨城握手的长远愿景,惠州高铁对接广深莞等城市即将成为现实。

赣深高铁明年通车后将实现深莞惠半小时互通。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赣深高铁明年通车后将实现深莞惠半小时互通。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眼下,两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湾区高铁大动脉——赣深高铁、广汕高铁正加快建设,并将在惠州交会。惠州市发改局透露,这两条高铁在惠州分别设3个、4个站点,分别计划在2021年、2022年建成通车。

届时,从惠州坐高铁到广州、深圳、东莞、河源、汕尾都只要半小时左右,将加速对接广深两大都市圈,融入广深莞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广汕高铁2022年通车后,从惠州到广州、汕尾只要半小时左右。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广汕高铁2022年通车后,从惠州到广州、汕尾只要半小时左右。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除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惠州还加快高速公路、机场、港口与周边城市对接。

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建成河惠莞高速惠州段、汕湛高速惠清段、惠河高速白石互通,加快建设韶惠高速惠龙段、深汕西高速改扩建工程、广惠高速长坑互通,启动环稔平半岛高速公路建设。同时,将加快惠州千万级干线机场规划建设。

近日出台的《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0—2035年)》同样为惠州带来利好。其中,新增6条涉及惠州的高速公路,包括深汕第二高速、河惠汕高速、惠州至深圳坪山高速、惠州惠城至肇庆封开高速、惠州惠东至云浮郁南高速、惠州机场高速公路。这些高速建成后,惠州往返广深两大都市圈将更加便捷。

引人关注的是,惠州还大手笔启动实施“丰”字交通主框架,将打通内联全市7个县区、外通广深莞等6个城市、加速“融湾向海”的黄金通道,建设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以及闽赣地区的枢纽门户。

陈鸿宇表示,惠州毗邻广深两大中心城市,同时紧邻东莞、香港等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通过‘丰’字交通同时对接融入两大都市圈。广东省提出深入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惠州可以更多地推进与广深莞等地的跨区域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专家认为,惠州虽然整体上属于深圳都市圈,但博罗县、龙门县紧邻广州。惠州可以精准推动中南部的惠阳、大亚湾、仲恺“南融”深圳,推动西北部的博罗、龙门“西融”广州。实际上,一些县区已在谋划,如龙门县组织编制《龙门融入广州都市圈交通产业联动发展规划》。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在广深两大都市圈中,惠州的区位优势明显,也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处在广深莞之间,惠州既可以利用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在人才、科技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对接广深和辐射粤东粤北过程中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马向明看来,随着都市圈建设,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会更多向外延伸,如深圳的城际轨道会进一步延伸到惠州、东莞,加快同城化。

这种新趋势正在显现。如今,深惠城际、深汕高铁、深大城际3条轨道交通已全面启动设计工作。深汕高铁、莞惠城际小金口至赣深高铁惠州北站段,还被省发改委列为今年新开工重点项目,计划年内开建。这些轨道交通建成后,深圳都市圈跨城工作生活有望成为常态。

莞惠城际已通车运营,还将延伸至赣深高铁惠州北站。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莞惠城际已通车运营,还将延伸至赣深高铁惠州北站。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同城化的未来

产业联动创新协同,专家看好深莞惠合作前景

在广深两大都市圈,随着高铁、高速公路、城际轨道等高快速交通干线建设,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提速。

在胡刚看来,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有全球影响力,深圳的高新技术、电子信息、金融业等较为发达。深莞惠等地可探索共建产业平台,并创新和完善税收分成、利益共享等机制。惠州土地空间广阔,产业基础扎实,生态环境良好、综合成本较低,可以吸引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企业和人才。

近日,首开区投资总额60亿元的星河(惠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在惠州仲恺高新区动工建设。这个由来自深圳的星河控股集团投资的“巨无霸”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42万平方米,将打造集智能制造、孵化加速、创意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园。“我们对惠州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加大在惠州投资力度。”该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姚惠琼如是说。

惠州加快建设对接广深莞河汕等城市的高速公路网。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

惠州加快建设对接广深莞河汕等城市的高速公路网。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

这是深莞惠产业联动、创新协同的缩影。在深圳都市圈,一大批企业跨城布局,比亚迪、TCL、伯恩光学都是如此。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谈及深惠联动时向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表示,TCL在深圳建设显示面板工厂,在惠州建设模组、电视工厂,会在深圳形成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显示大尺寸面板产业基地,在惠州形成全球最大的显示模组和整机一体化生产基地。“这两个产业是协同发展、相得益彰的。”

丁力认为,在都市圈建设和区域合作过程中,政府不是唯一主体,要交给市场,让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惠州与深圳、东莞都以电子信息产业见长,三地企业可以跨区域联合起来,深化分工合作。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则建议,深圳都市圈同城化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进规划、交通、产业、民生、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协同,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形成都市圈建设的最大合力。

■专家声音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可以共生共赢

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以中心城市命名,凸显广深在各自都市圈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可以依托这两个中心城市去实现都市圈内外的要素更合理配置,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

按照国际上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规律,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也会有重叠,会形成跨都市圈的合作,而且可以实现共生共赢的效果,广深两大都市圈也是如此。

惠州属于深圳都市圈,也紧邻广州都市圈。通过规划建设“丰”字交通对接周边城市,惠州可同时接受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应当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多推进跨区域合作,深化与广深等大湾区城市的分工合作。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

深圳都市圈要更多发挥市场和企业力量

从深莞惠经济圈到深圳都市圈,需要在政策和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既然惠州属于“大深圳”,有没有可能获得和享受深圳的一些特殊政策?类似方面可以进行探索研究。

惠州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抓住“双区驱动”机遇,主动加强与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对接。惠州拥有广阔的土地空间,而这正是深圳所稀缺的,应当考虑如何更好地形成优势互补。

在国际上,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更多的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的。广东建设都市圈,除了政府规划引导,需要更多地发挥市场的力量、企业的作用。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

深莞惠要借都市圈建设加快同城化

都市圈同城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作为全国一线城市,广州、深圳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来,推进一体化取得更大进展。

相比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的市场更加活跃,企业更有活力,但目前深圳的公共服务基本上还是以自己的行政边界为界限。

都市圈城市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特别是中心城市要牵好头。深莞惠等地要通过都市圈建设解决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问题,更加便利地参与一体化、同城化的分工合作。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

惠州要以重大交通枢纽“融湾入圈”

深圳都市圈的高新技术、电子信息等产业发达。如果深圳都市圈把香港拉进来,变成深港都市圈,将是全球顶尖的都市圈。

深圳土地面积小,有非常强大的动力向外扩容,有很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外溢。惠州土地空间广阔,产业基础较好,又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宜居的生态环境和较低的生活成本。深圳都市圈的建设将为惠州带来利好。

参与大湾区和都市圈建设,惠州要做大做强与广州、深圳等地连接的轨道交通站点。大的高铁枢纽站将可辐射周边约10公里,因此要以重大交通枢纽作为平台来汇聚人流、物流,推动商业、产业等发展。

【统筹】柯鸿海 林丽丽

【记者】周欢

【制图】钟仁敏

编辑 谢志清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