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天花板的女人

南方人物周刊
+ 订阅

“天花板永远有,机会也永远有。”冯轶说。

“如果女生圈子经常讨论的是退路,就不会往前进。”孔祥威说。

“兄弟们,不要把我当女人,你们就把我当男人。”龚亮说。

文 | 贺勋

图 | 受访者提供

全文约5888字,细读约需15分钟

人的一生需要证明自己几次?

对职场女性而言,答案可能是“一直”。她们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或明或暗的“限制”,天花板一直都有。

如果这个问题指向企业呢?

17岁的京东即将在香港上市。它曾用六年时间在美国资本市场向全球投资人证明自身的商业价值,这次是要无限逼近“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之定位——语出自京东的内部信。

在这家生猛而倔强的互联网公司上,打破偏见与天花板的故事日常上演,“不设限”,或许是真正的解药。

冯轶破“圈”

“妈妈是Boss。”这是冯轶在10岁女儿眼里的形象,一个职场女性,一位Boss。

两个女儿和丈夫生活在澳门,冯轶一个人在北京拼杀。因为夫妻俩共享一个苹果账号,丈夫想要视频通话前,会先通过位置判断妻子是否有时间——当然,大多数时候是没空。于是冯轶平均每周只能与女儿视频一次。

冯轶   图 / 受访者供图

8年前的冯轶不是这样的。她当时是沃尔玛(中国)副总裁,但没这么忙。这份从基础岗位、总监……一路做上来的工作,她太熟悉了。“晚上七点钟就可以回家了,早上八点钟到就算到得早的了。我基本上不用问团队,不用天天看报表,都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冯轶形容那是一种舒适圈,但这种舒适也带来了事业的天花板。

“我在沃尔玛的时候,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我想我还能去哪儿?”但当时行业已发生巨变,电商流行、微信支付出现……传统零售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冯轶果断转换赛道,在腾讯电商进行1年的软着陆,学习电商的运作、玩法和思维。在2014年加入京东。当时老板对她提出目标:既要高速成长,又要持续改善盈利状况。“这是比较难的,又要盖头又要盖脚。”但冯轶应下来了,“我跟老板说,如果我做不成,京东做不成,别人绝对也做不了。”

她就是有这个自信放狠话。“有些时候你总是觉得有天花板,但是你打开这个窗户就是另一片天空。天花板永远有,机会也永远有,挑战也永远有。”

沃尔玛副总裁在电商领域也是新人。冯轶把自己放得很低,随时吸纳新东西,“一定要尊重即将加入的企业及团队,它的成功是有原因的。”她的学习对象或是同事,或是团队,或是合作伙伴。她至今保持着与合作伙伴定期沟通的习惯,“请他们分享创新过程中走过的坑”,冯轶由此获得避坑指南,然后结合京东平台的优势,构建自己的竞争力和采销体系。

她每天7点半走进办公室,随即是开放式早会,她开放给所有想学习的人。一手建立起来的年轻团队在磨练中迅速成长,从原来只会做价格、只会拼杀,到现在追求品类管理与合作伙伴长期合作关系、追求共赢,冯轶带出了一支专业、年轻、有战斗力、稳定的团队。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来得措手不及。冯轶当时出差不在北京。1月21日,防疫相关产品都已卖空,团队迅速跟进供应商补货,同时协调物流和仓储,结果1月23日一天又把平时20多天库存周转的货量卖空。尽管如此,京东依然抗住压力、经受住了考验,并凭借卓越的供应链优势,赢得了品牌商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赖。

无需人工提醒,相关业务负责人的手机上就会接到销售异常系统监测预警信息。“我们的小朋友没有请示,也没有说什么,马上停止休假,开始工作。”以牛奶采销为例,沟通34个品牌,73个大小仓库,累计上千人的联动协调,全国补货58万件,用4天时间恢复日常供应。冯轶为整个团队骄傲。

疫情期间,京东APP上“立即购买”的按钮持续点亮成为团队目标,这表明消费者可以随时下单。持续工作的京东物流,也给供应商带来信心,货物供向京东倾斜。

冯轶评价京东自建物流是“最英明的决定”。6月初,合作伙伴宝洁公司发给她一条短视频:隧道里一辆车着火了,京东物流的车路过后停下,有人下来帮前车灭火。

“你们京东小哥太棒了”,合作伙伴看到以后不忘转发给冯轶并点赞。

京东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成立后,冯轶与团队迎来新群第一个京东618。  图 / 受访者供图

2019年,冯轶带领的京东快速消费品团队实现销售额和利润双双超出公司预期。这几年间,冯轶再入佳境,带着团队打了多场胜仗,虽然工作依然繁忙,但处理起来游刃有余,冯轶笑称“又到了舒适圈”。

公司的一纸任命再次打破现状。2020年4月下旬, 京东零售成立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整合原消费品事业部、新通路事业部、7FRESH业务部和1号店业务;任命冯轶为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负责人,向京东零售CEO徐雷汇报,现事业部和业务部负责人向冯轶汇报。

冯轶拿到了新挑战,舒适圈消失——要带新团队,适应新环境,执行更重的任务。

2020年6月3日,618大战已经开打,但当天的早会上,冯轶团队讨论的是如何布局,明年业绩如何突破。“今年增长很好,如果明年在高基础上还要继续增长,就必须有所突破的。”冯轶不止一次强调,“每年都要有突破点,才能够增长。”

所有创新的起点都是“成本、效率、用户体验”,围绕刘强东提出的“倒三角”理论,冯轶团队设计了全渠道的供应链模式:当消费者在京东购买产品时,系统会自动分析并确定最有效的库存来源,以及最高效的履约路径,并将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交付给消费者。这种“随时随地随心购物”的用户体验,正是物竞天择项目打造“一小时生活圈”的核心目标。

近日,港交所传来消息称,京东计划在6月18日挂牌上市。京东在其招股书中提及,香港上市募集所得资金拟将用于:投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关键技术、关键运营系统、物流技术,提升整体研发能力等。

这大概是冯轶要在全球范围内领导整个快消行业创新的底气。“我觉得这件事只有京东能做。”冯轶毫不掩饰对此的自豪。

团队始终关注NPS的波动,这是一种计量客户向他人推荐京东可能性指数,冯轶在这些数据中总能看到尚能提升的点,“商品品牌的丰富度还不够,或者卖得太好的产品库存又不够,以及价格波动和包装破损、品牌合作关系、用户体验方面都有提升空间。”到处都有机会,但自我膨胀的机会不能有。

为了建立消费者对于京东超市的长期信赖,冯轶带领团队,长远布局,率先尝试天天低价的价格体系,并打造出“买贵就赔”等服务项目,让消费者无需苦等大促、纠结价格,就能随时买到低价好物。

冯轶最近还在考虑优惠券的事,“不要让消费者选择那么困难。我作为一个消费者看了那些促销,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我们需要改善它,哪怕会有阵痛。”

在冯轶的生活里,天花板正在淡出。因为把目光放在梦想上,比放在天花板上更有用。“舒适圈”像是美轮美奂的肥皂泡,每隔4、5年便会破裂,有时源自外力,有时源自内部的张力。

“我们不怕折腾。折腾不就是为了越变越好吗?”冯轶笑笑。

孔祥威不设限

冯轶不认识孔祥威,孔祥威也不认识冯轶。两人办公室坐标的直线距离不超过500米,但在三座大楼里擦肩依然是小概率事件。

孔祥威的工作很有意思——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没搞清楚她到底是做什么的。

父亲以为她是做金融投资的,母亲以为她是做区块链的,丈夫知道她的工作与金融和技术有关,但他不懂技术,所以对妻子的工作也说不上理解。

高三那年,如果依自己的性子,孔祥威会学广告学,但从事技术工作的父亲为她选了个有前途的专业——“信息技术”。事后证明,这一领域的确很适合逻辑性强的孔祥威。她一路读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硕士,毕业后进入全球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成为管培生。当年每15个管培生中,只有2位是女性。五年后,孔祥威成为那批管培生中最早晋升到副总裁(VP)的人。

她能在写代码的工作里感受到“抽丝剥茧的逻辑分析乐趣”,而处女座追求完美的性格,让她对每个细节反复斟酌。有同事发现她会继续修改已经汇报过的报告,只是因为其中的内容不够完美,数据又有更新。

这时候,大学同班同学中还在从事技术研发的女生,似乎只剩下她了。但她不认为女性不适合做IT(信息技术),“我们的优势很明显。第一,女性解决问题很务实,所以交付的系统更稳定;第二,女性擅于倾听和沟通,在一个以男性为主的环境中,这是非常宝贵的技能;第三,女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其实很强。”第一位给计算机写程序的人就是位女性——阿达·洛芙莱斯,她建立了循环和子程序概念,阿达的故事常常被用来回答“女孩是否适合学编程”这个问题。

孔祥威不喜欢给自己设限制。女性程序员技术肯定不过关?生完孩子后要不要做全职妈妈?“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别人对我们的偏见,其实经过了自己的解读,对方未必这么想。”她觉得更危险的情况是:在自我设限后,做事便不会百分百尽力,面对不理想的结果时,我们找到了显而易见的借口“自己是女性”。

孔祥威(中)   图 / 受访者供图

所以孔祥威面对竞争者时,从未考虑性别的差异,她把自己与对手放在同一条线上。

在贝莱德干了8年后,孔祥威终于遇到瓶颈——事业的下半场似乎难见波澜:“我能看到我做到总监时会做什么,我很熟悉这些工作,最大的变化是管理的团队变大,复杂度更高,但它们无法让我感到激动。”孔祥威想深耕该领域,也渴望新东西,“我不想三十几岁、四十多岁还做这件事情。”

她把视线投向互联网,她在其中看到了机会和趋势,也看到了更大的个人成长舞台。很显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更快,应用基础更成熟。

2017年底,孔祥威回国发展,在深入了解和学习了几家互联网公司后,加入京东数字科技集团(以下简称京东数科)。当时,京东数科正要向资管科技领域进行延伸。

循着美国的工作思路,孔祥威以为即将负责某系统的开发整合,做一些软件对外输出。到岗后才发现,京东数科要做的更多,它希望构建一个资管科技平台,这是历史赋予它的使命。“从一开始的小的系统演变到一个平台,再从平台到组织生态,京东数科在不断地拔高框架,也拔高我的视野,它有非常大的格局和抱负。”

孔祥威把资管科技的技术服务对象设定为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类业务。她在这些平台看到了业务痛点:后台系统分批采购、没有打通,所有的投资决策都需要在系统A看完一部分信息后,再迁移到系统B去看另一部分信息。“就像我要拿五六个手机去做事。”孔祥威打了个比方。

如果底层数据没有打通,决策者的信息必然滞后,不但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孔祥威所在的团队要打造一个智能的资管科技服务平台,服务于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投资决策,投后管理。在数据和应用层面打通后,合作伙伴会获得更强大的主动管理能力,而目前该能力是国内资管机构普遍的短板。

2018年底时,孔祥威向公司领导和团队立下目标:用3年时间,做到资管从业者都知道这个平台,并使用起来。现在时间还剩一年半,她对结果保持乐观,直属领导也将她描述为“raising star”(后起之秀),言语间不吝赞美。

在最近公司组织的人才测评中,孔祥威拿到的评语是“理性务实,认知力强,但希望保持工作和生活的边界”。她能从直属领导与她的相处中,感受到京东数科独有的人情味。“我的老板不只跟我聊工作上的事,也会关心一下我的家庭,关心一下我的整体感受,或给我推荐一些机会。”对此,她的感受很好。

孔祥威和她的同事们   图 / 受访者供图

在她领导的近70人团队中,女性不到10人;从事研发工作、编程的同事中仅有3、4位女性。她希望女生之间能够支持彼此,“如果女生圈子经常讨论的是退路,就不会往前进。”天花板时常存在,但女性朋友要鼓励彼此去尝试挑战与新东西。

“为什么不试一试?”就像孔祥威的女性友人常跟她说的那样。性别不是挡箭牌也不是借口。

龚亮的短发

“把太阳穴的位置推得像男孩子光头一样,耳旁的头发推光……”龚亮坐在四川巴中市的理发店里,距离冯轶和孔祥威1500公里远。

5岁的儿子在一旁评价:妈妈,你剪这么短像个男孩子。

三十多年来,龚亮从没尝试过短发,直到决定去做快递员。这份工作要求她每天6点前起床,每天约需配送150件货品,如果能在晚7点左右结束工作,便属于“下班早”。龚亮觉得打理头发太浪费时间,索性把头发推短。

配送站开会的时候,这位全场唯一的女性站出来说:“兄弟们,不要把我当女人,你们就把我当男人。”兄弟们笑笑,谁也没当真。在龚亮之前,站里也有一个女快递员,没做多久就走了。兄弟们想,龚亮也不会例外,这毕竟不是女人擅长干的活。

领导看龚亮瘦瘦小小的,就先让她做些分拣、协助装车的工作。后来试着做配送,同事带了龚亮两天,剩下的由她自己摸索。慢慢地,她越做越顺手。

她负责的片区代号24,包括巴中财富广场及其周边的小区。当地称这片区域为“综合商住区”,地形上“环山抱水”,有房产机构称其为“城中之城”。这里不但有现代商业综合体、也有未装电梯的老旧小区,建在平缓的半山腰上。

这意味着龚亮经常需要徒手搬运重物上楼,有时是米面油,有时是冰柜。“一件40斤重的油,我干得下来。”如果是大家电,龚亮会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希望能一起搬上去”。

有电梯也不一定能用上。如果在写字楼送货遇上早中晚的用电梯高峰时段,快递员都会选择爬楼梯,“因为我们抢时间。”龚亮粗略估算自己每天要爬100多层楼。

龚亮   图 / 受访者供图

2019年春节期间,因为配送工作量大,龚亮把丈夫叫来帮忙,两个人忙到晚上十点还没结束。男人亲眼看到了女人做配送的辛苦,“他劝我别做了,换一份时间固定、稍微轻松点的工作。”龚亮拒绝了,“我选择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想去做,我一定要做好。”

儿子也知道妈妈的辛苦。一天晚上龚亮十点多回到家,累得坐在沙发上就睡着了。5岁多的儿子打了碗饭、拌了菜和汤,端去给龚亮吃。

“妈妈,你吃吧。”

“妈妈,你吃一点吧。”

“妈妈真的不想吃了,我想睡一会儿。”

“妈妈,我喂你。”

今年,龚亮的儿子7岁,老公却去了外地工作,送孩子上学的任务落到龚亮身上。别的孩子可以睡到7点起,但为了配合妈妈的工作节奏,龚亮的儿子每天6点起床,先跟妈妈去站点,他可以把标有代号“24”的货物分拣出来,到8点再去上学。

龚亮总是善于记住生活中帮助过她的人。比如同事、比如丈夫、比如儿子、比如客户。

两年多前,龚亮在京东下单购物,货品送达时因为不合适需要退货,但龚亮不会,于是京东小哥没有马上离开,教她怎么操作。几个月后,龚亮想找份新工作,当时的场景又挤进她的脑海里,当下决定去应征京东快递员。正式入职后,龚亮又想起这事:“想想他被我耽误那么长时间,实在过意不去。”

龚亮一直想回应周围人释放的善意。小时候父亲的身体不好,龚亮家庭接受过邻居和外界的资助,她又把这件事记在心里,直到30岁后知道蓝天救援队,才找到了偿还的出口。

申请加入救援队需要通过考核,通过后还要接受大量集训,“比如说凌晨三点钟、大家睡觉最熟的时候,会吹口哨叫我们集合。”据龚亮描述,与救援队的高强度训练相比,快递员的工作“轻松一些”。

救援训练中的龚亮   图 / 受访者供图

在京东就职后,她只能参加晚上的救援行动。2019年7月的一天晚上,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少年,她与救援队队员找到凌晨4点,回家睡了2个小时又起床干活;龚亮也支援过成都的蓝天救援队,连夜赶去嘉陵江捞人,在船上打捞到天亮后,再打车回公司,她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充实。两次都找到了人,结局美好。

龚亮的儿子并不知道妈妈是个超级英雄:白天做着不起眼的工作,入夜后换装救人,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家里,她还是那个需要家人体恤的女人。龚亮是个典型的川妹子,有韧性、能苦干,没那么娇气。

前阵子,站点招人,她又介绍了一个女孩子过来。对方茫然又局促。“我就会把我的经历跟她讲,我是怎么做的,让她不要不好意思。女孩子不用靠男人养。”

龚亮想起自己刚剪完短发回家,丈夫深深看了一眼,问她:你是个疯子吗?

(专题)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