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心育”之路:让孩子脸上有微笑,心中有阳光

南方+ 记者

“终于回到了美丽的校园,我想我要更加爱护校园、爱老师、爱同学。”“这次疫情让我意识到了,我们要保护好自己,做好防护,珍爱生命。”自2017年起,惠城区就将每年的5月定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今年活动月主打“讲心晴故事”,针对疫情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点击观看视频。

这是惠州市惠城区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缩影。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惠城区教育局坚持“心育”与“德智体美劳”齐步走的育人机制,努力培养更为健康、更为积极的具有惠城气质的现代人,向着“让孩子们‘脸上有微笑,心中有阳光’”的目标迈进。

各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季返校对于学生们来说来得晚了些。有些学生是在长久的期盼中开开心心地返校,也有学生因为各种心理压力抗拒返校,或者在适应复学生活、缓解学业焦虑、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遭遇了难题。

“到了返校时,有一个学生怎么也不肯来,家长甚至还递交了休学申请。”惠州市第十一小学校长黄焕新说。在详细了解原委后,学校发现,原来是疫情期间孩子在家过得过于舒适,因此不愿意返校面对学业压力。黄焕新介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一方面为孩子做心理疏导,一方面做家长工作,家校合力之下,孩子最终回到了校园。

无

事实上,为应对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变化,惠城区各中小学校都展开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惠城区第三十九学校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心理减压团体活动,师生在动一动,玩一玩,笑一笑的氛围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惠州市第十一小学(南校区)针对小学生返校复学心理疏导,精心设计复学助学指南家长版和学生版,让心理疏导的“及时雨”落到学生和家长心里。该校心理老师围绕学习、人际关系、健康等方面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要求家长共同陪伴孩子度过适应期,通过“开一次家庭会议”“做一次居家大扫除”“做一顿美食”“进行一次确保安全、离家不远的亲子散步”等助孩子收心。

风格各异的返校第一课有着共同的立意追求:学习榜样,致敬英雄;学习防疫知识;尽快收心,重新开启美好的新学期。

“疫情之下,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从何而来?”惠城区教育局德育办主任黄友庚说,事实上,当疫情袭来时,整个社会链条都面临心理压力,而未成年人这节链条是最薄弱的,因此也最容易崩溃。因此,一方面要给孩子们减压,一方面也要“强心”。“我认为,人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是内心失去了秩序,所以惠城各中小学校大力推广我国传统文化,从心规范秩序,以达到强心健体的目的。”黄友庚说。

分两步走完成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

“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孩子更敏感、更脆弱,我们和他/她聊天时,首先要消除他/她‘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的心理障碍,这样才能更好的沟通和发现、解决问题。”惠州市第十一小学专职心理老师黄蓓说。

黄蓓是心理教师中的佼佼者,在去年惠州市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中,黄蓓夺得小学组一等奖。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是惠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规模发展的举措。数据显示,惠城区各中小学配备专职心理教师35人,兼职心理教师1695人。同时,广大教师中持有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A证的有245人、B证969人、C证6000多人,基本形成了一支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各班主任为主体力量、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心育队伍,还培育出一批优秀的心理教师。“不过,随着惠城教师队伍的快速扩大,心理健康教育A、B、C证培训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惠城区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教师林慧芳介绍,参考创建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的标准,明年,惠城持B证的教师需达到3000人。

硬件设施上,心理咨询室建设也得跟上。惠城区共有中小学156所,目前,心理辅导室创建达100%。不过,拥有45平方米以上达标心理辅导室的学校仅有52所,占33.7%。

无

在惠州市第十一小学,“心语室”成为学生们愿意倾吐心声、寻求帮助、放松心灵的温馨港湾。小小的心语室里,有心理沙盘室、宣泄室、放松室等。“邀请孩子玩一下沙盘玩具,从他们选择的玩具中找到他们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沟通方法。”黄蓓说。

“心理咨询室建设上要分普及化、标准化两步走。”黄友庚介绍,借助省、市、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达标校创建工作,提高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争取建设更多的涵盖心理沙盘室、宣泄室、放松室、个体咨询室、团队辅导室及心理活动室的心理咨询室。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硬邦邦”的说教,应在寓教于乐活动中“润物细无声”。惠城自2017年起,每年5月举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心理剧展演、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校外生存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都成为普及心理知识的活动载体。

此外,惠城各中小学还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例如惠州市第十一小学就拓展了班辅课、主题队会课、心理活动课、校长讲校史课等。“从校园里百年芒果树出发,讲昌明校史,引导孩子们做知书达礼、阳光向上,具有昌明气质的学生。”黄焕新说。

八成极端事件根源在于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家长的义务。全体教师、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缓解心理健康专业师资匮乏的难题,还能构建出“时时、处处、人人”的生态圈,有效护航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关专家统计,八成学生极端事件的发生是亲子关系缺失造成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黄友庚说。

针对疫情期间家长学生的诉求,大年初三起,惠城区教育局专门开通了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接到的50多个热线电话中,有些家长是因为疫情焦虑,而将焦虑的情绪转嫁到了孩子的身上;有些家长‘模版思维’太严重,认为孩子没有做到自己计划中的样子就不对,这样的理念需要纠正。”林慧芳说,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家庭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家长们才向教育部门电话求助,而当接线老师邀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来当面聊聊,进一步沟通解决问题时,却没有一个家长来。“到矛盾临界点时再介入显然晚了,家长们更应该注意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给孩子们供给心理营养,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林慧芳说。

无

返校复学后,不少家长都在庆幸:家里的“小神兽”终于“回笼”了。黄焕新认为,家长这样的言行是不当的。“孩子不是包袱、不是累赘,孩子返校更不是甩掉包袱,家长们应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黄焕新说,复学期间,家长应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家校合作,做到家校共育,孩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特别是家长要根据学校的指导和安排,提醒和协助学生完成学习状态的切换,以做到无缝衔接,自然切换。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棘手之事,家长不妨和老师主动沟通,积极求助。在老师的协助下,或许能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伸手’和‘微笑’,这样在极端的时刻才能拉孩子一把。”

“接下来,惠城将大力推行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建立更加适合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黄友庚说,未来结合上级教育部门开发推广的家庭教育app,惠城各中小学校将指导家长们进行心理调试,接受心理教育,共同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护航。

把心理健康纳入大健康体系建设

在日前闭幕的惠城区两会上,惠城区委书记刘光滨来到学习和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讨论组认真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学校复学教学、师生心理健康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疫情过后,亟需关注由于教学方式改变等问题带来的师生焦虑不适的心理问题。”来自教育一线的政协委员姚冬梅表示,复学以来,她发现学生学习程度分化严重,教师心理压力大。对于教师、学生和家长来说,如何做好线上教育到学校教学的过渡,需要做好专业的心理疏导。而目前,惠城区专业专职的心理教师数量少,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她建议全体教师都应该进一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不能仅限于基础入门水平,而应加大专业考证力度。

无

政协委员宋连青表示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是学校的短板,他建议从政府层面,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招聘比例。同时,要发挥班主任作用,加大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尤其是年轻班主任。此外,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现家校共育。

刘光滨表示,心理辅导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接下来要做专题专项研究,把心理健康纳入大健康体系建设,让社会团体、公益机构共同参与进来。此外,社区人才济济,要整合好退休教师、医生等力量,开展社区辅导、缓解学校压力。

“贯彻落实区两会精神,教育部门将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为他们应对学习生活压力和未来走向社会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黄友庚介绍,区教育局以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为“一体”,以部门推动、学校主抓为“两翼”,以学科渗透、特色活动、课题研究为“三点支撑”,努力推进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接下来,要持续不断强意识,推进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持续不断强队伍,引入更多专职心理教师;持续不断强短板,重点跟进12类重点人群等,努力向着“让孩子们‘脸上有微笑,心中有阳光’”的目标迈进。

【记者】卢慧

【通讯员】周文媚 陈玮

编辑 谢志清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