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非遗民俗展示(五)

韶关新闻网
+ 订阅

今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

广东主会场将落户韶关

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开设了“韶关非遗”专栏

展示独特的非遗文化魅力

6月3日起

我们将陆续推出

“韶关非遗”专栏展示

让广大市民一起“邂逅”非遗

感受非遗的魅力

今天

我们继续推出第五期

接下来就跟着小编

一起来看看吧!

翁源客家山歌

【传统音乐】

翁源客家山歌,传承于翁源县各乡镇,以翁源客家话演唱,故称。“翁源客家山歌”曲调有两类:一类是龙仙山歌调;一类是礤下山歌调。龙仙山歌高亢刚劲,音调较硬;礤下山歌圆润柔软,音律上多见半音和装饰音。

翁源客家山歌多是随口而出,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多以独唱(也称放唱)、驳唱(也称对唱)为主要演唱形式。唱歌地点不限,以山野、田头、路途、禾坪等地为多。

翁源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抒发感情、表达理想、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形式。具有学术价值、人文价值、认同价值。

2018年,客家山歌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仁化八音

【传统音乐】

“仁化八音”,渊源于戏曲,流传于仁化各乡镇。清末民初,几位唱祁阳剧的湖南人来到仁化扶溪镇演唱,并以扶溪镇为中心,不断到各乡镇巡回演出,久而久之,就在扶溪镇定居了。当地人谭世浩等拜他们为师,参加演唱,并在演出中有意识地融入当地的一些民间音乐素材,增加一些当地的乐器,从而逐渐形成了极具地方韵味的演奏形式,经代代传承、一直流传至今。

“仁化八音”富有特色的音律、地方方言道白,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和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2011年,仁化八音被列入韶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点梅花

【传统音乐】

“十点梅花”,又称“十番锣鼓”、“十班锣鼓”。“十点”即由十个鼓点组成,由高腰鼓、大锣、小锣、大铙四件乐器按五个快板和五个慢板组合而成,是流传于曲江的民间打击乐。

十点梅花锣鼓除配合舞狮、武术表演外,也可单独进行演奏。农村逢年过节、清明祭祖、新居进伙、生日祝寿、结婚喜庆、迎宾送客等,均可演奏。一般在农村宗氏祠堂或禾坪上表演。

十点梅花锣鼓欢快热烈、悦耳动听,充满喜庆吉祥,表达农民群众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案之心愿,深为群众喜爱。

2007年,十点梅花被列入韶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舞(香火龙)

【传统舞蹈】

香火龙流传于南雄市百顺镇白竹片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康熙年间,某一年百顺一带大旱,蝗虫肆虐,瘟疫流行,人心惶惶。一天,村中一老人梦见村边响水塘飞起两条金龙,四处游走,金龙所到之处,蝗虫绝迹,疫病消失。第二天,老人将梦中所见告诉村里人,并带村民去响水塘察看,看见塘边堆着两堆干稻草,老人忽然明白梦意,是要用火烧虫。于是,倡导村民将稻草扎成草龙,在草龙身上插满燃香,夜里,让村里身强力壮的青年举着香火龙在村里和田野各处游走,一连几天,田里的蝗虫真的越来越少了,不久,天又降下大雨,旱情解除,庄稼有了收成。人们于是认为香火龙有驱灾祈福之意,从此,每年都舞香火龙,世代相传。

2011年,龙舞(香火龙)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狮舞(青蛙狮)

【传统舞蹈】

青蛙狮,俗称“蟾蜍狮”,又称“神狮子”,主要流行于乐昌三溪、秀水、坪石、黄圃等地,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

青蛙狮制作工艺奇巧,别具一格,它集南方郎狮之秀丽,取青蛙之貌状,用竹篾、藤条、木板、土纸、麻布、雉尾毛等为用料,通过精工扎制、糊裱、彩绘而成。

青蛙狮舞一般由6—9人表演,其中三人敲锣、击鼓、打钹,另三人分别扮演狮、佛、猴,扮演佛、猴者手持葵扇、彩巾或青草,围绕狮子前后左右,做出各种逗、引、惊、惧等动作,配合蛙狮进行瘙痒、舔毛、抖毛、打滚、跳跃、跌扑、腾翻等表演,颇觉有趣。

2009年,狮舞(青蛙狮)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春牛

【传统舞蹈】

“舞春牛”,韶关市所辖3区7县(市)均有流行,浈江区犁市镇的“舞春牛”尤有特点。

春牛由竹篾、铁丝扎制而成。先用竹篾、铁丝,扎制成牛头骨架,然后糊纸和彩绘,做成牛头状;牛尾用一节短的弯木缠上棕丝;牛身内衬草席,外面蒙上一层灰布或黑色被单,连接牛头牛尾。

“舞春牛”,以舞蹈、对白为主,乐队伴奏为辅。表演形式轻松、诙谐、生动。

2006年,舞春牛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市文广旅体局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