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历史文化 | 历史建筑中的传统民居(上篇)

广东自然资源
+ 订阅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有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在漫长的岁月中,祖国大地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居建筑。不管是北京的四合院、湘西的吊脚楼,还是客家的土楼、广府的三间两廊民居,无不体现各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也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珠海,是百岛之市、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新型花园城市、现代海滨城市,同时也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千年沿袭,珠海至今留存有丰富的传统民居建筑,这些民居成为珠海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珠海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族聚居理念,是珠海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遗存和物质载体。

多姿多彩的珠海传统民居

珠海市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唐家、会同、北山等众多古镇古村之中。这些散落其间的传统民居是珠海早期历史的见证,亦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岭南地区建筑艺术风格和生活空间形式。

本期,我们主要为大家介绍珠海历史建筑中代表性的四处传统民居——会同四巷12号、五巷22号民居,接霞庄2、4号民居和南门村的爱仁堂。

梳式村落中的传统民居:会同四巷12号、五巷22号民居

岭南广府地区的“梳式”村落

岭南广府地区的传统村落多为“梳式”布局,也称“棋盘式”布局,背靠风水山,面向开阔农田或水面。其中,祠堂等公共建筑沿村面排列整齐,其后阵列布局民居建筑,以纵向巷道连通前后,如梳齿一般,整个村落建筑群又像棋盘一样整齐划一。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纵向的巷道一般都顺应主导风向和地形环境,除了作为通道之用,还有利于村落内部的采光、通风与排水,十分适应岭南地区的湿热气候。

广东省传统村落、珠海市历史文化名村会同村,是典型的岭南广府地区“梳式”布局的传统村落代表。会同古村位于珠海市唐家湾镇西南侧,建村于清雍正年间。至清光绪时,会同乡绅参与投资,统一规划布局,重建会同村。重建后的会同村,为典型的“梳式”布局,村落内部设有“三街八巷”,街道互相垂直,村内40多座传统民居建筑依规划布局,建筑形制与外观整齐划一。

会同村区位图

会同村鸟瞰(三维实景模型)

会同的建村

据《香山县志》记载:莫与京(号会同)“爱梨冈山水之胜景”于“雍正壬子”(即 1732 年)出资“购得其地”,然后让原来与他同村的鲍、谭两姓乡人一起都迁居于此,而有些人家不能负担“版筑之费”,他又“罄其资助之”。乡人感其高义,因以号名村曰会同。

会同村实景照片(图源:网络)

会同村内的单体民居造型整齐划一,和而不同,建筑以正房与前院为核心,通过增加左右书房和前后院落,演变出满足不同家庭规模和体现长幼尊卑次序的不同组合。民居单元的变化使整个村落风貌即统一又极富韵律感。

会同四巷12号、五巷22号民居(三维实景模型)

会同四巷12号、五巷22号民居为村内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方正有序,连绵的青砖墙与麻石街形成古朴的外部风貌。传统民居内部正厅高畅,灰塑、木雕梁架等装饰保存较好,体现出典型的广府地区民居建筑特色。

会同四巷12号、五巷22号民居现状照片

会同村历经百年岁月变迁,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古村风貌,蕴含着丰富而珍贵的建筑历史遗存和人文历史信息,村内的祠堂、民居是市民游客拍照“打卡”的好去处,而那首称赞会同村的当地民谣,也将会一直传唱下去:

前面一条塘,二闸围一乡;一间祠堂三塔上,左边文阁似牌坊,右边瓦瑶真排场;花儿果子喷鼻香,人人行过都旺相,真系会同村仔好村场。

绿荫中的青砖大屋:接霞庄 2、4 号民居

接霞庄的故事

斗门区接霞庄始建于清嘉庆初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赵氏十世祖赵意乡八传维茂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胞弟魏王赵匡美的后裔,他跟随父亲赵若鹍,带着家眷迁居于今斗门镇南门村附近。由于地处霞山的北麓,常有霞雾环绕于树林上空而被认为有祥瑞之意,因此该村落被称为接霞庄。

到光绪中期,接霞庄已颇具规模,变成非常繁荣的村庄了。庄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有如“红楼梦”中荣国府大观园。

接霞庄人杰地灵,历代名人众多,仅在朝廷为官的就有10多人,彼时,村内人多以经商发家,积聚了雄厚财富,加之有人在朝为官,可谓财雄势大,繁盛景象雄极了数十年。“赵家庄企倒香山县衙”这一俗话一直流传至今,足见接霞庄赵氏家族的影响力之大。到清末民初,由于晚辈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社会又动荡不安,接霞庄开始衰落。之后遇上日寇侵华,庄村被烧,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接霞庄区位图

接霞庄位于斗门区南门村,是珠海的8个广东省传统村落之一,历史文化悠久,虽然几经沧桑,其基本面貌仍得以保存,村内现有古屋14座,围基、子孙塘、护庄河等仍清晰可见。

接霞庄卫星图与航拍实景

接霞庄2、4 号民居,是建庄者赵维茂的长子赵文澜、次子赵向荣(接霞庄全盛时期的大当家)的故居,两座建筑形制相同,左右并排,为典型的岭南传统民居,用料与装饰体现岭南地区特色,周边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是研究珠海地区传统民居与接霞庄赵氏家族发展史的重要实物遗存,因此入选珠海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

接霞庄2、4号民居鸟瞰

接霞庄2、4号民居三维点云模型

接霞庄2号民居外观

接霞庄2、4号民居建筑为砖木结构,高一层,建筑面阔三间,外立面为青砖墙、麻石墙脚,正立面心间设凹门斗,正中为高大木板门,设麻石门套,用料巨大,形象突出。

接霞庄2号民居活化为村史馆

目前,接霞庄2号民居的室内悬挂着介绍斗门接霞庄历史与现状的图文展板,作为村落历史展览馆开放参观。每日,这里都会有许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是公众了解珠海本地传统文化的热门地点。

传统民居的群体组合:爱仁堂

爱仁堂位于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始建于光绪廿二年(1896年),为宋魏王廿六代传人赵护古长子俊尧从美国回乡易址重建,“爱仁堂”为赵护古及其子四房家族的堂号。

南门村爱仁堂区位图

宋皇后裔与南门村

“斗门宋魏王后裔赵氏皇族南门村,数百年来不乏豪门望族。据南门村宋魏王三十代传人赵承华介绍,南门赵姓族人的堂号具有浓厚的宋皇室文化色彩,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南门村赵姓族人除郡望天水堂、猗堂、世美堂、世寿堂、世德堂等祖祠堂堂号外,在清朝至民初期间自立家族堂号的还有日新堂、藏碧堂、显祥堂、文德堂、爱仁堂、业成堂等36座堂号。”

——资料来源:中华赵氏网

爱仁堂不是南门村内的一座建筑,而是由多座传统民居单体组合而成的民居群,每房一座青砖瓦房,一条中心巷道,两侧为住宅,各建筑入口均面向中间巷道,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爱仁堂民居群鸟瞰

爱仁堂三维模型

爱仁堂高二层,为岭南常见天井院格局,面阔两间,分为正座、天井、两廊。在爱仁堂的建筑上,岭南传统灰塑装饰手法得到充分的展现,建筑大小门窗多装饰有形体各异的灰塑窗楣,虽然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灰塑的颜色已褪去甚多,但其造型之独特、题材之丰富、做工之精巧仍为今人所赞叹。

爱仁堂繁复华丽的灰塑窗楣

明清时期修建的岭南传统民居是珠海最为丰富的建筑遗产资源,它们共同构成了珠海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同时,随着近代珠海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重要走廊,开眼看世界的华侨们也把西洋文化带回了自己的家乡,中西文化会在民居建筑上产生什么样的碰撞与火花,下一期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


【通讯员:珠海市自然资源局 何佳佳】

粤自然小编团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