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瑶乡村寨的脱贫之路|乳源必背

南方+ 记者

必背镇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是乳源三个瑶族乡镇之一,有8000余人口,瑶族人口占9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背多措并举,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调整结构产业等方面入手,先后从无田耕作,倔山而成田到异地搬迁实现新农村建设,从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得到保障实现全面脱贫,一系列攻坚举措的实,让瑶族群众的笑容比以往灿烂。

1

建成茶产业

134户贫困户增收

地处乳源境北部的必背镇总面积14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5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25平方千米,其中生态公益林50.2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85.02%。结合必背镇现有的农业基础优势,借助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契机,该镇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化,打造必背镇当地的特色旅游与特色农产品。

2018年,必背镇通过代种、代管、代销的方式种植茶叶68亩,建成必背镇“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基地,贫困户可享受分红,传播当地文旅茶等瑶乡特色文化的同时,带动全镇134户贫困户增收。

今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根据《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文件要求,必背镇按照实施对象申请、专家审核、村讨论等程序,遴选出乳源瑶族自治县瑶天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该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实施单位,着力打造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助力扶贫开发事业,为全镇贫困户拓宽资产性收益路子,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1

发展种养业 

贫困户日子有奔头

必背镇桂坑村农户盘新连,2016年刚纳入贫困户时,整日愁容惨淡。因其儿子患病需长期治疗费用较高,家中又有老人要赡养、女儿要读书,且盘新连夫妇两人劳动技能薄弱,仅能靠种田养家。在镇村干部的多次宣传鼓励下,盘新连了解的产业奖励政策,主动发展种养产业。2017年上半年,经镇村干部验收后收到产业奖励金4240元,单种养产业年度收益达2.83万元,年人均收入达8444元,超过当年脱贫标准6883元。

尝到种养奖励政策的甜头,盘新连一家发展种养的积极性更高了。2018年,盘新连养猪16头,领到产业扶持奖励封顶资金8000元,是当年为数不多拿到产业扶持封顶奖励资金的必背镇贫困户之一。发展产业年度收益达4.8万元,年度人均收入高达1.09万元,远超出当年脱贫标准的7598元。2019年,盘新连继续稳步发展种养产业,领到产业奖励封顶资金8000元,种养产业年度收益达4.88万元,年度人均收入也达到了当年脱贫标准。

“非常感谢政府的大力支持,要不是政府支持我们养鸡养猪种菜种水稻,我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有了政府支持,还奖励我们发展种养,我家将与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日子有了奔头,盘新连整日笑容满面。

截至目前,必背镇通过发展种养业发放产业扶持奖励金73.944万元,助推62户贫困户发展水稻、玉米、蔬菜、鸡鸭鹅、牛猪等种养产业,累计年度收益达103.2015万元。

家门口就业

稳定脱贫出成效

据初步统计,目前必背镇共有51名贫困人口已外出务工,剩下67个贫困人口劳动力也可鼓励其外出务工或就近就业,才能改善生活面貌,必背镇必背村农户邓卫林便是其中之一。

2016年被纳入必背镇新时期精准扶贫贫困户的邓卫林,因父母残疾,孩子年幼,一直不愿外出务工。然而家中田地稀少,发展种养产业难成规模,再加上缺乏劳动技能,摆脱贫困难上加难。帮扶责任人和镇村干部不断入户做思想工作,让邓卫林清楚认识到外出务工就业是摆脱贫困最直接有效的唯一办法。在其母病情稳定后,经帮扶责任人牵线搭桥,2017年5月邓卫林进入乳源晟发金属有限公司工作,同年8月考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确保其能在该公司稳定务工。他的妻子赵玲也进入乳源冠丽制衣有限公司务工,两人年工资收入合计达4.2万元,年人均收入也达1万多元,远超当年脱贫标准。

2018年,邓卫林继续稳定在乳源晟发金属有限公司务工。当年7月下旬,其妻为其生下儿子。家里增加了人口,然而劳动力却只剩下了邓卫林一人,帮扶责任人、镇村干部入户时勉励其继续努力工作。邓卫林顶住压力,除了继续外出稳定务工外,还抽空种植水稻、杉木发展传统种养产业,当年年人均收入超过脱贫线,稳定脱贫。

经过两年的积累,邓卫林的工作技能越来越娴熟,工作积极性高,表现优异,2019年被乳源晟发金属有限公司评为年度优秀员工。拿到证书和奖金的邓卫林感慨万千,是帮扶干部鼓励其跳出山沟沟到县城务工,是家门口就业让其一家脱贫致富,他将继续稳定就业发展产业,带领家人过上幸福美好小康生活。

发展电商

“照亮”贫困户脱贫致富路

一进入必背主街道路,映入眼帘的精准扶贫电商网点格外引人注目,里面摆满了茶叶、蜂蜜、香菇以及时令蔬菜等农产品,其中的蜂蜜便是王茶村贫困户邓才观养的,从纳入精准扶贫户开始,由于家里老爸瘫痪在床需人照顾,其无法出去务工,便养起了蜂蜜,现如今,每年的蜂蜜销售额均有一万元以上。同时据网点负责人介绍,电商于2019年5月份成立,秉着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理念,每个月都会去贫困户家里收集农产品,手机里专门建立了一个贫困户农产品销售联系群,2019年共帮助贫困户销售产品近6万余元,电商的注入,不仅能在关键时刻为民解忧,还帮助了处于偏远瑶山的贫困户们的产品跨越山水的阻隔,让贫困户农产品搭上了电子商务的“数字快车”,让以往有好收成都不敢大力种养的贫困户能够安心实现“好收入”,让更多群众搭上“数字快车”,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此外还落实落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等综合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不让任何一个人在全面小康道路上掉队。

1

“文化+旅游+扶贫”

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必背瑶族属过山族,是瑶族的一个分支,是旅居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等地的瑶族发祥地,瑶族民俗文化氛围浓厚,瑶族传统舞蹈、瑶族刺绣以及瑶家传统酿酒技艺等是瑶族典型文化之一,必背镇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以脱贫攻坚统揽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直接拉动了大部分贫困户就业创业增加收入。

必背镇必背村的赵小英,2016年纳入精准扶贫,当时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两个小孩读书,丈夫和婆婆均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在帮扶干部的协助下,找准自己的脱贫内生路子,在镇区开了一间小卖部,利用看店的空隙绣瑶族刺绣并做成旅游产品,酿瑶爽酒卖。据其介绍,每年单瑶绣产品和瑶爽酒就能有5000多元的收益,除此外,她还参与了当地的民俗原生态表演队,有游客或节庆需要就去表演,每年的民俗原生态表演也能增收。如今,赵小英家人均收入每年均达到1万元以上,两个小孩也于2019年顺利大学毕业,真真正正实现脱贫奔康。据统计,邓小英就是依托结合“文化+旅游+扶贫”实现脱贫的贫困户之一。

1

崭新住房

提升群众生产生活质量

近日,在必背镇政府广场各临时站点,群众有序地排列着,手里拿着抽签号码,既兴奋又紧张,这是群众在抽签分房子。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在“三保障”方面,坚持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大力实施了异地搬迁、危房改造和新农村环境提升等措施。大部分偏远山区的贫困群众搬进了平原区的新农村,住上了钢筋水泥房,村道巷道都变成了带园林的水泥道,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也得到质的提升。

桂坑村邓细英既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困难老党员,异地搬迁几年了。在今年抗疫队伍中,她的形象深入人心,她不辞辛苦,天天坚守卡点。她说,自己从山里搬迁出来,住上了新农村,享受着党的好政策,就该履行好党员的职责,虽然自己力量微薄,但是愿意出分力。

据统计,必背镇异地搬迁群众占全镇人口70%左右,危房改造贫困群众近200户,全镇各村100%实现了巷道村道硬底化。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在党的各种政策关怀下,群众深深地感受到了党的光辉政策给瑶族偏远山区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带来的好处。新农村角落里刺绣的老人们每天传唱着《丰熟歌》:好喜正好喜,好喜耕山耕田在;耕岭耕田大丰熟,年年收归入家仓。歌谣不仅唱出瑶族百姓的希望,还让人感受到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全媒体记者】潘俊宇

【通讯员】欧辉






编辑 南南
校对 李冠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