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非遗民俗展示(一)

韶关新闻网
+ 订阅

编者按:

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东主会场将落户韶关。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开设了“韶关非遗”专栏,介绍韶关非遗项目,让广大市民一起“邂逅”非遗,感受非遗的魅力,敬请垂注。

瑶族盘王节

【民俗】

盘王节,又称拜盘王、跳盘王,是瑶民举行还盘王愿的一种祭祀祖先的仪式,流行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游溪、东坪一带,每逢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纪念盘王。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拜盘王,起源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乳源瑶族拜盘王主要有三种类型:1.“拜王”、 2.度身,又叫度诫、3.挂灯。

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乳源瑶族拜盘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特征。

2006年,瑶族盘王节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茶戏(粤北采茶戏)

乳源瑶族服饰

【民俗】

乳源瑶族服饰,是粤北地区过山瑶服饰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历史起源与瑶族始祖盘瓠的族源传说一脉相连,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称“盘瓠毛五彩,故今徒衣服斑斓”。如今,乳源过山瑶以居山岭地不同而有东边、西边两瑶之分,其中居于东边柳坑、游溪、东坪、必背一带的瑶族服饰仍保留了传统瑶族服饰的主体特征。

乳源瑶族服饰的历史悠久,集瑶族刺绣等传统工艺于一体,从款式到装饰、色彩、纹样等,无不蕴藏着瑶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是过山瑶先民历史沧桑的物质载体。

2013年,乳源瑶族服饰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浈江犁市划龙舟习俗

【民俗】

“划龙舟”,流行浈江犁市镇,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初七举行。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龙舟是用木料造成,龙舟长约23米,宽约1.3米,每条船坐28人至30人,传统龙舟有红龙、黄龙、黑龙、青龙、花龙之称。“划龙舟”有龙舟下水、采青、龙舟互访、洗码头、竞渡、吃龙舟饭、唱龙舟歌、包粽子、挂菖蒲、喝龙舟水、起龙舟等程序。每年农历四月初十,定下吉日放龙舟下水。“犁市划龙舟习俗”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2011年,浈江犁市划龙舟习俗被列入韶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华诞庙会

【民俗】

“南华诞”庙会又称“六祖诞”庙会,是为纪念禅宗六祖惠能所举行的纪念活动。六祖惠能从黄梅得法归来,驻锡曹溪,演法三十七余载,开创南宋顿悟法门,衍化成五叶七宗,法脉遍及全世界。公元713年,六祖惠能圆寂,真身迎归宝林寺供奉。公元714年,宝林寺住持令韬为弘扬六祖禅法,保护六祖惠能真身,于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六祖惠能生日与忌日)举行祭祀禅宗六祖活动,此后一直相沿,称为“六祖诞”。

2006年,“南华诞”庙会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丰龙皇宫出行

【民俗】

“龙皇宫出行”,流传于新丰县梅坑镇一带。相传清道光年间,梅坑一带水灾频繁,天花、瘟疫肆虐,为保村民康泰,遂接受一游方高僧建议,建起龙皇庙,并举行“龙皇宫出行”活动,当年果然风调雨顺。此后,梅坑一带年年举行“龙皇宫出行”活动,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龙皇宫出行”活动,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三举行。

龙皇宫出行,独具地方特色,对客家文化、休闲娱乐及旅游业开发等具有重要研究和参考价值。

2011年,新丰龙皇宫出行被列入韶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丰担丁酒

【民俗】

“新丰担丁酒”,又称“抢丁酒”,流传于新丰县遥田镇江下村,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据江下《赖氏族谱》记载,明朝末期(即16世纪末),高祖永钦(太甲公之子)和永全(少甲公之子)因难以在翁源坝子赤坭岭村谋生,携弟赖祯移居新丰县遥田镇江下村,始建宗祠(凤冈祠)。“担丁酒”始于江下赖氏第6代(18世纪初期,约1737年),意为鼓励本姓族人多生男丁,以兴旺家族、增强凝聚力,免受外姓人欺负。规定:凡本族添男丁的人家,都必备丁酒,在来年正月初二上午挑到祠堂,举行庆贺添丁仪式。

“担丁酒”是江下赖姓族人的传统民俗活动,气氛热烈和谐,乡土气息浓郁,独具地方特色,对研究客家民俗风情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9年,新丰担丁酒被列入韶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市文广旅体局

编辑:李建群

责编:袁少华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